更新时间:2024-01-03 14:36
《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记载:“(蔡文姬)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①
除此之外,再无其它正史直接记载。
(注:一些网文有一种说法卫仲道名字是卫宁,但经考无历史史料支持,纯属虚构,故不予采信。)
其妻为蔡文姬(蔡邕之女蔡琰),而蔡邕是当时名儒,根据当时社会世家风气,卫仲道所在家族也可能是世家大族——河东卫氏。卫家是河东世家,在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初兴于汉名将卫青,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卫氏家族就是从那一刻起平步青云。
无独有偶,汉末三国时期河东卫氏还有个更有名的人,卫觊(字伯觎,《三国志》中做伯儒当是觎儒二字近音同音弄混之故,当从墓碑),河东安邑人,是曹魏大臣。②
仲道,伯儒,根据古人的表字习惯,仲排第二,伯为长子,故而卫仲道有可能是卫觊的二弟。
要谈卫仲道,先谈蔡文姬。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重印)把蔡文姬的生年确定为公元177年。郭沫若先生在其戏剧《蔡文姬》中就曾有这样的说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由曹操遣使赎回,初归汉时估计年三十一岁。
这个说法的出现,应该是源于《后汉书·蔡邕传》中蔡邕曾在公元177年上书:“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但是,因为古时候上奏,不会把家中女眷算到其中,蔡邕没有儿子,所以也可以说自己孤身一人。而且这也只能表明蔡文姬可能出生于177年以后,而并非就是177年。史料支持不够充分!
根据正史《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公元189年之前的12年一直都在逃难,直到189年董卓征召,才能公开身份,回朝中任职,并在192年被王允所杀(这个后汉书蔡邕传有载)。如果蔡文姬是公元177年生,也就是说蔡邕死这一年她才15岁,汉朝时期古风仍在,女子15岁才成年。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文人世家,有可能13,4岁就嫁人,丝毫不注重这些礼仪吗?十三,四岁嫁人只有在明清时期才很常见。此处不妥,成年之前婚娶在汉代大为常见,如刘辩死时才14岁,已经有了唐姬;又如刘协,9岁时已经封了大家族伏完之女伏寿(10岁)为贵人。
另据史书载:祜,蔡邕外孙,景献羊皇后,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蔡琰归汉之后嫁于董祀,后无记载。即便如此再嫁羊氏的可能性不大。再者蔡邕得蔡琰之时已经44岁(按蔡琰177年生),因此极大可能蔡邕并不是只有一个女儿。这也证明蔡邕表文所言:“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符合历史上世家大族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凭此表文证明蔡琰于此表文之后出生不当。
而且她在兴平中(196年为建安元年,194年则是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末或195年被胡骑所掳,那就是说嫁给卫仲道肯定在这之前。并且,那个年代,父母死后是要守孝三年!蔡文姬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世家才女,怎会不顾及这些?(“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出处:《论语·阳货》)。如此一来,她又怎么嫁给卫仲道呢?
所以说,蔡文姬177年出生的话,其实有很多矛盾,并不合理。事实上,在没有更明确的证据出现以前,根本无法判断蔡文姬的生年,根据各种史料推论,只能得出她的生年应该是177年的前几年——约174年最为合理。③
有了蔡文姬生年,就不难推测卫仲道生卒年了。古时女子成婚十六岁左右,男子约二十,故而,卫仲道出生于公元170年前后,成婚后不久病死,此期间约为公元189-1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