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20:41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是厦门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1921年,厦门大学设社会学本科专业,成立历史社会学系。
1951年,学校建立中国高校第一个人类博物馆。
1981年,学校成立人口研究所;同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学校成立。
1984年,学校成立人类学研究所和人类学系。
1993年,学校在哲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1994年7月,学校人类学系停止招收本科生,人类学专业的教学人员均转到人类博物馆与人类学研究所。
2000年,学校在人文学院设立社会学系。
2006年,学校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恢复。
2018年11月28日,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以原隶属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原隶属于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人口研究所和隶属于人文学院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为基础,成立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2019年3月23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正式揭牌。
2020年10月,学院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2月,学院2个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3个教学系与3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社会学系、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社会工作系
本科专业: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社会学、考古学(与厦门大学历史系共建)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民族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社会工作
福建省重点学科:社会学、民族学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助理教授14人。
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胡荣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张先清
厦门市优秀教师:张先清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建有生物人类学实验室。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学
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类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线下一流课程),《社会学与生活》(线下一流课程)
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线下一流课程),《民俗学概论》(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学院曾与特拉华大学社会学与刑事司法学系合办犯罪学暑期研修班。
学院设有陈荣理自强奖学金、圣能至善奖教金。
学院有厦门市思明区启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州市马尾区民政局等实践研究基地。
据2022年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人口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有1个福建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批机构。
福建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人类学研究中心
校批机构:厦门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学院课题曾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年度项目立项,研究成果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厦门市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注:以上内容来源)
学院曾主办或承办中国环境社会学理事会暨第五届学术研讨会、首届人类学与国别区域研究论坛、首届全国社会学院长论坛、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
学院院徽外圈由学院中英文名等元素组成,内圈“SSA”为学院英文缩写,“1921”为厦门大学社会学专业创始年份。
学院曾组织开展社会学与人类学教师论坛、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影视作品配音大赛、“镜头下的社会与生活”大赛、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大赛、人类学读书会、美美与共: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方案大赛等活动。
(注:以上内容来源)
1931年,林惠祥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