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石窟

更新时间:2023-12-09 07:21

双林石窟是大佛寺景区般若谷、恐龙园之后又一新建的景点,于2007年年初开放。这个景点在明清时期曾经是采石场,现由旅游、宗教部门论证规划,修栈道、凿遂洞、依山造佛,投资3000多万元,历时三年建成。卧佛殿将成为“江南第一大佛”之后又一处旅游、朝圣之地,为“越国敦煌”大佛寺增光添彩。

景点简介

正殿有一卧佛,是当代洞窟卧佛中最大的一座,与1500年前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弥勒佛)、佛山圣境的露天大佛交相辉映,让人们在欣赏精美的石窟艺术的同时,受到佛教的感化,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真谛。 双林石窟是大佛寺风景名胜区继露天弥勒、般若谷、恐龙园之后新建的景点,这个景点在明清时期曾经是采石场,后修栈道、凿隧洞、依山造佛,于山中开凿出当今最大空间的洞窟,最大体量的卧佛

卧佛殿现已成为“江南第一大佛”之后的又一处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胜地,为“越国敦煌”大佛寺增光添彩。

从大佛寺入口300米处左侧,首先看到的是双林石窟石碑。走过石碑,是明镜湖。从左边拾级而上,走过200级台阶,穿过曲折生幽的岩洞,便到了殿前。

殿门分七间,巍峨庄严,单檐双挑,斗拱细致,比例恰当,为唐代建筑风格。左右崖壁采用浮雕手法,雕有7米高的哼哈二将,规模宏大,英武威严。

进入拱门是前殿,左右两窟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文殊骑着青狮,青狮代表威猛,手拿经卷,他是佛祖第一高徒,智慧、辩才第一,辅佐佛祖弘扬佛法,是众菩萨之首。拜文殊能破除愚钝,求得慧心,开发智慧。普贤坐六牙白象,白象代表祥和、威灵,普贤象征真理。青狮、白象的头都朝外,表示护持佛法。

进入正殿,只见一片祥和、圣洁,正殿也是一个石窟,深23米,宽48米,利用原有山体雕刻成一尊卧佛。卧佛静躺在须弥莲宝座之上,佛像身长37米,高9米。

卧佛的形象参考了敦煌、龙门及天坛大佛。从头发到五官,从一条衣纹到手脚摆放的角度,经国内的专家、高僧几经论证,几易其稿,最后定下这个方案。

双林石窟始建于2003年11月,总投资3000余万元。其中,石窟大卧佛坐落于大佛寺小寺岙山体石窟内。窟内大厅南北纵向23米,横向长48米,依石窟利用原有岩体雕刻成一尊卧佛(即佛陀的涅盘吉祥卧佛)。卧佛面朝西方总长37米,高9米,经过造像和石窟内外设计,完全体现了当时世尊在拘尸那国,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树下涅盘时安详、宁静、智慧圆满的情景。该景区于2006年农历12月27日试开放。

游客可以登上栈道,经过精雕的石窟门厅,进入到震撼人心的涅盘世界。那佛像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与1500多年前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弥勒佛)、天然胜境中的露天大佛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人们在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欣赏古今精美艺术的同时,还能抛弃纷烦的杂念,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真谛。

石窟导游

现在我们已到了景点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镜湖,明镜两字,会让我们想起佛教当中的一个经典故事:禅宗五祖弘忍传衣钵时曾要众弟子作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反驳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就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建这个明镜湖有两层含义:一是告诫佛门弟子要心似明镜,无心忘我,通过自我观照,发现心灵的尘埃和污秽,时时拂拭;二是因势利导,蓄水成湖,顺应风水学上的讲究,“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从左边拾级而上,走过200级台阶,便到了殿前。站在殿前向西看,只见眼前视野开阔,道路、树林、花木参差错落,令人赏心悦目。明镜湖清澈精致,两旁山崖峻峭,身后是绵延起伏的南岩山钟灵毓秀。佛殿略向内凹进,地势正附合风水学上所说“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的要求。殿门分七间,巍峨庄严,单檐双挑,斗拱精致,比例恰当,是仿唐的建筑风格。景点取名“双林石窟”,“双林”指的是成双成对生长的娑罗树,在佛祖释迦牟尼涅盘时,他身边的娑罗树双双合一,场景感人。“双林石窟”点明了这个景点的主题。

左右崖壁采用浮雕手法,雕有7米高的哼哈二将,规模宏大,英武威严,哼哈二将是守护寺庙的两位门神,起震慑的作用,看到他们就感到佛门的庄严,不敢造次。看他们的嘴形就能分出哪个是哼,哪个是哈。哼将名叫郑伦,得真人传授,将鼻一哼,响声如雷,并喷出两道白光,能吸人魂魄;哈将名叫陈奇,也受秘传,张口一哈,黄气喷出,见到的人魂飞魄散。

进入拱门是前殿,拟建千佛殿。左右两窟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文殊骑着青狮,青狮代表威猛,手拿经卷,他是佛祖第一高徒,智慧、辩才第一,辅佐佛祖弘扬佛法,是众菩萨之首。拜文殊能破除愚钝,求得慧心,开发智慧。普贤坐六牙白象,白象代表祥和、威灵,普贤象征真理。青狮、白象的头都朝外,表示护持佛法。

进入正殿,只见一片祥和,正殿也是一个石窟,深23米,宽48米,利用原有山体雕刻成一尊卧佛。我们看到卧佛静躺在须弥莲花宝座之上,佛像身长37米,高9米,37米蕴含佛门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共同修习的“三十七助道品”。这卧佛是当代洞窟卧佛中最大的一坐,形象参考了敦煌、龙门及天坛大佛。从头发到五官,从一条衣纹到手脚摆放的角度,经国内的专家、高僧几经论证,几移其稿,最后定下这个方案。佛像面如满月,眼睑微垂,神情安详,右手枕于头部,左手自然合于身侧,达到了不喜不悲、不生不死的境界。衣服线条大气流畅,上下相连,自然穿插。睡姿与朝向与佛经记载的情形完全一致。头顶上方有佛光一束,使佛像头部轮廓更加清晰。胸前有万字符,在灯光的照射下闪出七彩光芒,表示吉祥万德。脚底雕有法器千辐转轮,示意法轮常转、佛法无边。通体以暖色调铺洒,温馨柔和。佛殿上方有藻井,略施淡彩,五色祥云,中拥莲花,示意佛门圣洁、吉祥。周围还有飞天笙歌缦舞,示意极乐世界的美妙、祥和,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殿内佛像、壁画等等都是依山而凿,利用了火山凝灰岩石材细腻、质朴、利于雕刻这一特点,用圆雕、浮雕手法表达了佛祖涅盘时的场面。卧佛与1500年前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弥勒像)、佛山圣境的露天大佛交相辉映,让人们在欣赏精美的石窟艺术的同时,受到佛教的感化,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真谛。

那么,佛祖涅盘时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佛祖一生说法,救度众生。到八十岁时,体力将尽,自知不久于人世,就率领弟子离开恒河南岸,北上返回故国。一天,行走到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林,佛让弟子阿难在两株娑罗树之间放置床铺,释迦牟尼面向西、头朝北,脚朝南,右肋贴席,侧身而卧对弟子作了最后的教诲,阿难听过释迦牟尼的教诲后,身心颤动,悲痛哽咽,倒地昏迷。 在《大般涅盘经后分》上说:释迦牟尼宝床四周有四双八枝娑罗树,前后左右各两株。释迦牟尼对诸位弟子进行遗嘱之后,子夜寂然无声,便入涅盘。 涅盘后,宝床四周的娑罗树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树枝攀结,开满白花,像宝盖覆垂在佛祖卧睡的七宝床上。此时,树林中的其他树木惨然变白,好像一只只白鹤一样。树枝花果,渐渐枯萎,一无所留。 大地震动,江河干涸,天空黑暗,风啸怒号,尘沙飞扬。 这一天为公元前486年2月15日。

当时,无数僧俗大众听说佛祖涅盘后,有的哽咽流泪,有的倒地昏迷,有的随佛入灭,有的疯疯癫癫,失去佛心,有的捶胸大叫,自拔头发,这些弟子是没有悟出生死的真谛,面带痛苦;而有的菩萨面带微笑,因为他们悟出了涅盘是人生之最高境界,入灭是法归之处,是圆满的告别,也是人生的企盼,佛祖在世的缘份已完毕,悲痛愁苦只会扰乱佛心。我们看到四周的壁画表达的就是当时的情景,不同境界的人对生死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态度。

从卧佛殿过遂道到小树岙,另有一番天地,这里拟建的有华严经幢、鹿野苑说法图、铁围山等景点,建成以后,大佛寺风景区内佛祖的出生像、成道像、说法像、涅盘像全部具备,进一步加深佛教氛围和教化功能。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