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9 10:10
发绣是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艺术形象的民间手工艺。温州发绣始于元代,传承至今,素有“天下一绝”之美誉,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要传承基地建在温州大学(温州大学发绣研究院)。
发绣是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艺术形象的民间手工艺。温州发绣始于元代,传承至今,素有“天下一绝”之美誉,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要传承基地建在温州大学(温州大学发绣研究院)。
头发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发绣作品具有浓郁的民俗内涵和独特的传情魅力,是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艺术表达,被认为是距离人的情感最近的手工艺术。温州发绣是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民间手工艺。就用发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发绣,即以同一人种的头发为材料进行创作;另一种是彩色发绣,即用不同人种的头发合绣或做底补色。
温州发绣以“应物施针、法随心意”为创作理念,巧用针脚的疏密变换、叠加复层来塑造形象,不同于传统丝线绣的密针排线封底密透。绣面丝理清晰,质感独特,素色淡雅,变化微妙,展现出精致细腻、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具有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文化研究价值和国际传播价值,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独特作用,享有“发绣外交”之说。
远在唐代,东台西溪有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头发绣成大慈大悲的菩萨顶礼膜拜,成为发绣的最早记录。据《女红传征略》记载,宋代已有发绣《妙法莲华经》。元代女画家管仲姬绣制的《观音像》,其观音的发丝、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发绣制,现藏南京博物院。明代夏明远的发绣《黄鹤楼》《滕王阁》,后人称其侔于鬼工。浙江倪仁吉的发绣《大士像》,神态端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有的贞女、孝妇和尼姑剪下自己的青丝,绣制《观音像》《如来佛》等,以示虔诚。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朔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中国发绣主要产于江苏省的苏州、东台以及山东省的济南、青岛等地。后几经沉浮,发绣逐渐成为一门极富象征意义和美感,技术技巧要求很高的中国民间艺术。国内外多家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发绣精品。并先后有十多件作品作为国礼相赠国际友人。
以人发代替丝线的刺绣。发绣用的人发需经过选择,并利用人发黑、白、灰、黄等色泽和细柔、光亮的特点,运用接针、滚针、切针、缠针等针法绣制字画,针迹细密,风格雅洁,犹如国画中的白描。发绣所用画作主题多样,包括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人物画像,动植物写意等,富东方艺术气息。其制作工艺复杂,耗工惊人。头发经过收集,洗染和化学处理之后,被发绣艺人用之为线,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一幅发绣作品。因头发有粗,圆,不服帖等特点,要让作品达到“平,亮,均匀,自然”的效果,仅艺人们所用的针法就达近十种。
温州发绣以“应物施针、法随心意”为创作理念,巧用针脚的疏密变换、叠加复层来塑造形象,不同于传统丝线绣的密针排线封底密透。绣面丝理清晰,质感独特,素色淡雅,变化微妙,展现出精致细腻、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具有审美价值、收藏价值、文化研究价值和国际传播价值,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独特作用,享有“发绣外交”之说。
东台发绣:唐朝上元年间,东台西溪海盐盐监位列全国十大盐监之首,盐业鼎盛,但缺乏丝绸原料,于是西溪人想到用少女的头发绣制佛像,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于是发绣艺术在西溪诞生了。后因时代发展,发绣在东台逐渐衰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驱使大批苏南居民下放农村,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他们将苏绣的技艺融合到发绣艺术之中。
苏州发绣:作品淡雅清隽,卓尔不群。其发展经历了从兴起到衰落到复兴的历程。在70年代初,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的高伯瑜先生从江苏东台带回了发绣技艺,使发绣艺术在苏州得到成长,焕发了青春。高伯瑜之女周莹华继承了父亲的意愿,并对发绣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良。
温州发绣始于元代,传承至今,素有“天下一绝”之美誉,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东台发绣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我们没有欣赏到发绣珍品《清明上河图》原件的神韵,因为它早就在香港一家拍卖行拍出,但从保存的资料中仍可一睹它的风采。发绣女工以发为笔,摹写了张择端的画意,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题词“发绣清明上河图”和武中奇的书联“丹青染尽清明胜,素手神传风俗情”为之增色。
发绣由于题材和技法的原因,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较为简单、粗糙,为了突破传统,周莹华携其工作室的苏州绣娘们潜心研究,在题材上,不再受佛像的局限,在技法上,也大胆创新,如在绣制发绣《维摩演教图》中,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利用发绣“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点,运用滚针、缠针、接针、虚针等不同的针法,充分发挥了发绣善于表现线描人物的特点,通过发质的浓淡、粗细、曲直等表达出原作的形态、质感、刻划出人物衣履长纱的飘逸和室内家具线条的刚硬,运用简洁而美妙的发绣线条构成画面,显示出发绣线条强烈、明快、爽健的美,达到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