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新节

更新时间:2023-12-10 07:58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湘、黔、桂等省区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每年夏历六七月间新谷登场时择日举行。节前,主妇们到田间摘新谷,舂出喷香的白米。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即邀年老客人,带着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

节日时间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尝新节”,“半年节”,尝新,白族话叫“茵果顶”。是农村的隆重节日。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做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民间传说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当时世上没有水稻。狗漂洋过海跑到天上,在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上下粘满了谷粒,回来浮游天河时,身上的谷粒被水冲洗掉了,仅翘着的尾巴上剩下几粒谷子,带回人间后,才有了水稻。

稻穗初黄的仲秋时节,白族农家又喜气洋洋欢度本民族的农事节日尝新节,“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过尝新节的前几天,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嫂和姑娘媳妇,头戴着麦秸草帽,身背着竹编背篓,到稻田里采选早熟、丰盈稻穗。她们下田前还把点燃红线香,插在田埂上。

节日仪式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先由一寨老或鬼师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角进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羊杀鸡,用整鸡、猪头、羊头、九串猪肉和二十四碗饭祭祀祖先和神灵。族人按辈份尊幼排列,跪拜祖先,鬼师口诵仡佬语,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识,众人如学生状规纪跟读。

节日活动

尝新节祭毕,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节间,仡佬人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安顺西秀湾子寨、平坝大狗场等仡佬村寨吃新节最为隆重。

各地民俗

白族

稻穗初黄的仲秋时节,白族农家又喜气洋洋欢度本民族的农事节日———尝新节,“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尝新,白族话叫“茵果顶”。

过尝新节前几天,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嫂、姑娘媳妇,头戴麦秸草帽,身背竹编背篓,到稻田里采选早熟、丰盈的稻穗。她们下田前,还把点燃的红线香,插在田埂上。于是,丰收在望的田野上,香烟袅袅飘逸,欢声笑语荡漾……

人们把采选回来的稻谷晒干后,就用水碓舂打。在这些日子里,一些村寨里的舂米声,犹如一曲曲既富有节奏,又和谐悦耳的田园乐章。

过尝新节这天,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喜欢在村里的大青树下,或听人唱大本曲,或看人们打霸王鞭;男女青年喜欢到湖岸边、田坝里,在龙头三弦伴奏下对唱调子;各家各户的主妇,则在家中煮新米饭,做“八大碗”。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人们端着筵席,点着香火,先到田坝里祭“田公地母”、“五谷神王”,再回家祭“灶王府君”、“列祖列宗”。之后,才围坐在桌子周围,共进晚餐。

尝新节的晚餐是很丰富的。诸如排骨炖荷包豆白木瓜鸡、泥鳅钻豆腐、油煎乳扇等白族风味佳肴,在很多人家的席面上都能看到。

白族过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子。哪个村子或哪些人家哪一天过尝新节,要由稻穗成熟的迟早来决定。

白族过尝新节的习俗源远流长,明代学者谢肇淛在其《滇略·风俗》中,就写下这样的文字,“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致馈于亲厚,谓之尝新。”

这些年来,哪家的责任田种得好,选用了什么新品种,有哪些增产措施,往往成了过尝新节这天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壮族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单家独户过,也有请邻近亲友来一起过的。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好后,把狗叫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每样菜都给一点,为了感谢它的功劳,这一天让它先吃饱,以示犒赏。

景颇族

景颇族尝新节俗称“吃新谷”,原本是景颇族在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后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祭典。尝新时,各部落、村社的群众齐集官家;担任取尝新谷的老年妇女身着盛装;用来盛放稻谷的竹篮,四周要有稻米、豆类、高粱以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收来的稻谷上面用大而圆的青叶覆盖着,背到官家,先由老年妇女用锅炒,炒后由姑娘用手碓舂,并把舂好的米用姜拌好,再由巫师主持祭祀,感谢各种神祇赏赐的丰收。祭毕,巫师当场抛丢用青叶包好的小包新谷和菜,意让野精灵分享。之所以要包成小包,是为了预防众多的鬼类抢食祭品。尝新时,虽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但每人仅能分到一小包新米,做饭时主要加陈米作补充。当在山官或头人家举行的尝新仪式结束后,群众才正式开始尝新。

1980年后,一些景颇族地区又恢复了尝新节,通常在农历八九月间举行。开镰前,主人先割一些新谷,恭恭敬敬地背回家,供在“鬼房”里。祭品有鸡蛋、酒、糍把等。请巫师祈祷“家堂鬼”和其他鬼类,保佑谷子在未收到家前免遭灾害。祈祷完毕,祭品由巫师和老人分享。正餐的饭菜,先让狗吃饱,然后家人和客人才能用餐。其缘由是:传说谷种是狗从天上带下来的,狗立了大功,因而人们对狗格外优待。

侗族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漂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

阿昌族

在梁河、陇川一带的阿昌族也有于农历八月十五过尝新节的习惯,节日的当天要到地里拔一篷籽结得最多的芋头,砍一棵结双穗的玉米,捆在一根竹棍上,摆放在屋角,然后舂新米做饭,饭熟后要先盛一碗喂狗,最后全家聚餐。

农历八月十五日花好月圆的日子,也是彝家人传统的尝新节,彝语叫“切戏作璞”。此时田里的早稻已经成熟,人们收回新谷,晒干扬净,用蔑囤萝储存起来。节日当天一定要春出新米,尝新过节。如果遇上阴雨夭气,就用炕展焙干,用杵臼春出新米,保证节日吃上新米饭

彝族

彝家人在“尝新节吃饭之前,先要舀一大碗米饭喂饱家里狗,然后人们才能开始吃尝新饭。这一种习俗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淹天泛滥成灾,人世间生灵涂炭、万物绝种。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带着自家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里漂流、历尽艰辛最后漂泊到波罗海边的柳树湾。到洪水退去、阿笃兄妹藏身葫芦挂在了柳树上,当五更鸡鸣犬吠天破晓时候,从夭边飞来了只神鹰,啄通葫芦、阿笃兄妹得以生还、从此人世得以延续。脱险后阿笃兄妹惊喜地发现,在狗尾巴绒毛上还粘着几粒谷子,在狗膀子下还夹着两粒扁豆,原来是洪水到来之前、狗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嬉戏打闹粘上。由于狗功劳,世上五谷粮种没有因洪水淹天而绝种,人之生计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化身,救命伙伴。平日里悉心喂养、出门劳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当、年节或重大喜庆节日,都要先喂饱狗=然后人才能用餐。在家里,彝族对打鸣报晓公鸡也是十分珍爱的,只要是喜庆节日或者上山狩猎,都要先看鸡卦预测吉凶方才出行。他们认为鸡知晨懂时,能先知先觉有预测未来吉凶福祸的本能。

彝族过节宰鸡吃饭,鸡卦应由族内尊长者剥食看卦,如果有远方的客人同桌吃饭,鸡头鸡卦,一定得拈在客人碗中,以示对宾客敬重。

彝族对葫芦和杨柳也情有独钟,视杨柳树为吉祥树,把葫芦作为崇拜物;鹰爪则作为毕摩祭祀做法驱邪的重要法具。彝族认为神鹰拯救过人类,锋利的鹰爪能刺破邪恶,祛恶扬善,具有无边的法力。 彝族过尝新米节,要接回出嫁的姑娘,请来族内的长老,亲朋好友相互邀请,杀鸡宰羊,庆贺丰收,品尝新米饭。

彝族吃新米饭时,长者为尊,宾客至上,长者和宾客要坐在正堂中央“上八位”,先由长辈举杯把盏,后生晚辈才能端碗拿筷,否则会被视为对尊长和宾客不敬。席间彝家姑娘会趁你不备,亲昵地给你的碗中添满新米饭,示意让你吃饱喝够,但忌讳泼洒浪费。

是夜,男女老少在皎洁的月光下,吹起葫芦笙、笛噜,弹起大三弦,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切托咕”。未婚青年男女则相约成对,吹着柳叶,唱着情歌,手牵着手在幽静的村旁竹林间幽会……。

拉祜族

尝新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拉祜族音译“扎四俄扎”,意为新米节,农历七八月间举行,节期一天。农历七八月间是拉祜族村寨的收获季节,谁家的谷物先熟,谁家就先举行吃新米的活动。这天,主人家要杀猪宰鸡,邀请乡邻、亲朋来一起品尝新米饭和丰盛的酒菜。开宴前,先点燃香蜡,盛一碗新米饭敬献天神厄莎和祖先神灵,再给狗盛一碗新米饭,之后再给牲畜和农具献新米饭。

相传,厄莎创造了拉祜族的始祖扎迪和娜迪,按厄莎旨意,他两婚配,繁衍后代。那时人们没有谷物吃,只有吃土度日。厄莎派狗把五谷带给了人们,并教他们栽种。拉祜人很感谢厄莎,每年出新米饭时首先用新米饭供奉厄莎和祖先神灵。拉祜人也忘不了狗,第一碗新米饭要给狗吃。

瑶族

瑶族的民俗节日众多,有盘王节、开唱节、尝新节、斗牛节、妇女节等。每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如:盘王节和开唱节都是为了纪念相传是瑶族人民祖先的盘王而举行的活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盘古王的生日,这一天瑶家要大唱《盘王歌》 ,赞颂盘古王的恩情,因此也叫“开唱节”。

六月初六是瑶族的尝新节,节日这天,把成熟最早的苞谷、稻谷等,摘下来做成饭食先喂给狗吃,然后全家才能进食。这是因为相传五谷是狗带来的,据说在很久以前,瑶族先民在迁徙中,因遇风浪,船被打翻,粮食全部落入海中。正当人们为将来的生活发悉时,有人惊喜地从狗尾巴上找到了几粒谷种,于是把它种在地里,精心护理,秋后收获了许多粮食,瑶族人民渡过了难关。因此为记住狗的恩德,人们自然煮成米饭先给狗吃,以示酬谢。

“妇女节”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瑶族妇女把做好的芭蕉粑粑,互相赠送品尝,以此来缅怀繁衍瑶家后代的盘金妹的节日。

傈僳族

尝新节-云南德宏傈僳族的风俗习惯,云南德宏傈僳族阔时节,古老的傈僳族迁入云南省德宏州已二百余年,虽与德宏景颇、阿昌、傣、汉等民族杂居,但仍保留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德宏傈僳族阔时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喜庆节日,直译意为新年,活动内容很丰富。德宏傈僳族阔时节的除夕之夜,老人以酒、肉、粑粑等食品祭奠天地祖先神灵,象征性地在火塘的三脚架、门、柱上各粘一点食物;为感谢耕牛一年的劳累和家犬的祖先给人类带来的种子,请它们先品尝一点年节食品。元旦整日欢歌狂舞,弹奏三弦、篾弦、笙、笛等乐器,在酒兴诗情的气氛中,男女老幼皆上场。初二举行打靶、打猎活动之后便可以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较大一些村寨,在德宏傈僳族阔时节期间还竖立秋千,男女老幼玩耍十天半月。

旧时的德宏傈僳族阔时节,由于人们生活贫困和居住分散,场面并不十分热闹。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各民族平等团结,节日活动日趋丰富。1989年、1990年的德宏傈僳族阔时节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弄巴镇傈僳族聚居的弄贤村举行。这里开辟了宽阔的场地,建起了永久性的阔时标志,一座高12米的砖混结构标志之上,塑造着一个手持弩弓开拓前进的德宏傈僳族祖先英雄人像。活动内容除秋千、歌舞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上刀山”体育竞技表演。它以36把锋利的刀扎成20多米高的刀梯竖立在平地上,由训练有素的勇敢者赤脚攀登直上,人们以目睹勇敢者们的惊险动作为快。上刀山表现出云南德宏傈僳人刀山敢上、火海敢闯、英勇不屈、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

畲族

闽东的畲族有一个传统,每到秋季水稻开镰之时,要选一个好日子举行“尝新”祭祀活动,用新收获的稻谷碾米,煮成白米饭,做成糍粑等,敬天敬地敬祖先,感谢上天的恩赐和祖先的福佑,然后延请四邻乡亲共尝,分享丰收的快乐。这就是畲族一年一度的“尝新节”(也叫“食新节”)。 9月23日是秋分节气日,福安穆云畲族乡溪塔畲村的乡亲选定这一天为This year的尝新节溪塔在闽东可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畲族村。

这里的风光十分秀美。一条叫做“秀溪”的小山溪从白云山麓汩汩而下,流经溪塔,流出了一个名闻遐迩葡萄沟。葡萄沟绵延四五千米,绿树翠蔓,从远处望去,像是一幅长长的绿色织锦。夏秋之日,走进沟里,绿荫如盖,流水潺潺,实在有说不尽的清爽和惬意

这条葡萄沟长的都是本地的“刺葡萄”,汁丰味甜,不酸不涩,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价格比时下的当红品种巨蜂葡萄高出许多,是溪塔村的重点产品。或许正因为这样,溪塔人又称这条小山溪为“财源溪”。

溪塔还是闽东蓝姓畲族发祥地之一。“溪塔蓝”在畲族内部与“大林钟”、“后门坪雷”齐名,每年都有许多蓝姓宗亲回村认宗祭祖。当下全村有百余户、六百余丁,都是“汝南蓝氏”的传人。

溪塔同时还是闽东著名的畲族文化重点村之一,曾经多次成功地举办过大型的畲族歌会和民俗文化节活动,接待过各级领导、文化学者和新闻媒体溪塔村无疑是闽东最具魅力的畲村之一。

农历七、八月,畲家某户水稻开镰日即为这户的尝新节,又为“食新节”。

按畲族传统,水稻开镰必须先择吉日。他们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先舀三碗,点上茗香。放在竹制米筛里,置于晾台祭天地,而后再舀三碗。点上茗香,分别拿到左右神堂和炉灶上,供祭地方神、祖公神和灶神。祭毕,还要增加几碗好菜好酒,请亲邻一起品尝新饭。品尝时,要请本家长辈先“动筷”,以示尊敬老人,祝贺老人健康长寿。尝新米时,客人越多越好。据说“多一人尝多一人粮”。各人饭罢,还要盛一碗米饭放在桌上。称为“剩仓”。

历史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淹天,泛滥成灾,人世间生灵涂炭,万物绝种。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带着自家的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里漂流,历尽艰辛,最后漂泊到波罗海边的柳树湾。到洪水退去,阿笃兄妹藏身的葫芦挂在了柳树上,当五更鸡鸣犬吠天破晓的时候,从夭边飞来了一只神鹰,啄通葫芦,阿笃兄妹得以生还。从此人世得以延续。脱险后的阿笃兄妹惊喜地发现,在狗尾巴的绒毛上还粘着几粒谷子,在狗的膀子下还夹着两粒扁豆,原来是洪水到来之前,狗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嘻戏打闹粘上的。由于狗的功劳,世上的五谷粮种没有因洪水淹天而绝种,人的生计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的化身,救命的伙伴。平日里悉心喂养,出门劳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当年节或重大喜庆节日,都要先喂饱狗,然后人才能用餐。在家里,彝族对打鸣报晓的公鸡也是十分珍爱的,只要是喜庆节日或上山狩猎,都要先看鸡卦预测吉凶方才出行。他们认为鸡知晨懂时,能先知先觉,有预测未来吉凶福祸的本能。 畲族的传说:在畲族的祭祀活动中,最具人类学意义的应该是尝新节了,因为它涉及到稻种起源的神话传说。在这传说中,稻米原为天庭的珍珠米,畲族始祖盘瓠不忍看着子民以百草果腹,就从天庭上偷回稻谷。不料他的行为被玉帝知晓,就派天兵天将追杀。盘瓠与之力战,最后被打落潮州凤凰山的山崖,跌死在一株大树丫上,稻谷也撒了。这时有麻雀飞到树上衔走了稻谷,但麻雀不小心将稻谷掉在岩缝里。又有水蛭爬进岩缝,用身上的黏液粘住稻种,最终将稻种带给了人间。

眼看着田里的稻谷变黄成熟,盘瓠之妻三公主发话了:“这稻种是先王舍命换来的,新米应该让他先品尝!”从此畲族就有了尝新节习俗,在收获稻谷后会将第一碗米饭献祭给先祖盘瓠品尝,而麻雀和水蛭因为有功于人类也得到了一些特殊的优待。

最初接触这则神话时并不太留意,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读到“天子乃以犬尝稻”的记载,发现这是远古孟秋之月一种重要的祭神酬报仪式。人们或许已忘记了狗与稻之间有何联系,但是“以犬尝稻”的仪式仍然保留下来。在很多地方,人们总是先以新米饭祭神祀祖,再盛给狗吃,然后全家人才聚餐。

畲族的尝新节及其传说,揭示了畲族是最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从河姆渡淮河流域文化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中国作为水稻的原产地至少具有八千年的稻作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稻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文化的最初创造者与很可能是畲族族源的东夷民族有着极大的关系。

传承意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