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口村

更新时间:2021-11-30 07:09

合水口村,2004年城市化改为合水口居委会,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中心区西部,为麦氏族人于明朝初期所建村。也是光明新区最大的麦氏聚居地。

简介

合水口社区,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中心区西部。东接公明社区,南靠将石社区,西连马山头社区及薯田埔社区,北邻松岗燕川社区,面积3.43平方公里,主要为平地,台地、山地仅占三分之一,有红花山(现属公明社区)、尖岗山等小山坡。

合水口社区辖下有三个居民小组,分别是上屯居民小组、中屯居民小组、下屯居民小组,总人口数约7万多人,其中户籍人口2500多人、常住户926户。合水口社区比邻公明中心区,松白路、振明路贯通。

历史与发展

关于合水口的文献记载,最早出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新安县志》,志称:“新安县划为3乡7都57509村,其中,合水口村属于三都福永巡检司管辖。”

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耕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蔗。80年代后,工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有企业、工厂89家,其中三资企业20家,“三来一补”企业45家,民营企业24家,形成了以塑胶、电子、印刷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5个工业区,现有厂房总面积:73.25万平方米,宿舍总面积:20万平方米,商铺总面积:4.2万平方米,500人以上企业有5家,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个亿。社区有小学一间、幼儿园一间、设备齐全的社康中心、青年活动中心、老人娱乐中心和公明面积最大、同时拥有足球、篮球、网球场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运动中心、具有万册图书的图书馆、银行以及大型超市。

《麦氏族谱》显示,合水口开基始祖麦南溪,于明朝永乐廿一年(1423)年,迁至合水口村开基立村,至今已近六百年,逐渐繁衍成为公明最大的麦氏家族聚居地,其后代子孙分布周围各地。

麦氏大宗祠

合水口麦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6年),是合水口乃至周边的薯田埔社区、马山头社区、根竹园社区碧眼社区、白芋沥村等六个社区麦氏家族的总祠。该祖祠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风格,并保留了明代建筑布局和部分明代建筑构件,清代早、中、晚期和民国时期,均有维修。

宗祠面阔五间,四进深,两塾门堂,门堂后有四柱三间,石碑楼一座。建筑主体为砖、石、木结构,是一座集灰雕、石雕、木雕和彩绘于一体的岭南风格传统祠堂建筑。其占地面积1133平方米,建筑面积938平方米,是深圳市现存较大的祠堂建筑之一。

据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确认,麦氏大宗祠是深圳市现存建筑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之一,具有历史价值。因为,建筑中保留了明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信息,具有历史的原真性和可读性,对于研究深圳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化具有较高的价值。2004年,该祠被评为宝安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祠堂呈五间四进布局,前低后高,拾级而上,天井前面竖立造型别致的花岗岩大牌坊,上面雕刻着“宿国流芳”、“型仁”、“讲让”、“入孝”、“出弟”等字词,正堂上悬挂有“聚英堂”匾额。门前砖墙下半部分用红粉石垒砌,八角形红粉石柱。雕龙刻凤,檐口彩绘民间故事,栩栩如生。牌坊上的字记载,本祠曾于民国元年岁次壬子(1912年)重修。

合水口现任书记麦玉辉介绍说,1949年以后,在“破四旧”等历次运动中,该祠曾被禁止拜祭,后又成为合水口小学的校址。“我小时候,就是在祠堂里面上学的,当时被隔成几个教室,每个教室都很窄,大概是三四十个学生。”今年49岁的麦玉辉回忆说。他称,当时祠堂内的地面,铺设的是石条。直到1978年,学校才从祠堂里迁出。到上世纪90年代,麦氏才把祖先的牌位重新放回祠堂内,恢复年节等拜祭。

现在,祠堂内还被开辟成娱乐室,里面设有电视、乒乓球台、棋牌、健身器械等娱乐设施,不过墙上贴有公告,表示只允许本社区原居民进去使用。每天,祠堂内人声鼎沸,出入其间的,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人都有。

除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麦氏大宗祠之外,合水口村里面,还有不少规模较小的小祠堂,旧时供奉的是各分支的祖先,现今这些小祠堂的建筑格局和构件也保存完好。例如,在麦氏大宗祠左侧,就有一排四座这种小祠堂,分别为“悦东麦公祠”、“圣章公家塾”、“厚夫麦公祠”、“汲基麦公祠”。这几座小宗祠,1949年后都改为它用了。

据嘉庆《新安县志》卷之十七选举表选举三例贡条目记载:“麦捷魁,合水口人,子岐,孙锦琮。”也就是说,武举人麦岐的父亲,武进士麦锦琮的爷爷,麦捷魁,是一名例贡。该志钦赐一节载有:“麦维询,邑之合水口人,监生,嘉庆十三年戊辰恩科赐副榜。”这说明,当时该村还出了一位名叫麦维询的监生。可见,合水口村在清朝的时候,曾经能人辈出,是当时深圳地区(新安县)一个不可忽视的村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