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余数

更新时间:2022-07-07 10:48

同余数是一个三条边均为有理数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换一种说法,如果有三个正有理数x,y,z,满足条件x2+y2=z2,1/2xy=N,则N为同余数。若正整数N是同余数,则N称为整同余数。

定义

叫同余数,如果它是三边边长都是有理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用式子来表示就是:如果存在三个正有理数 满足 和面积 ,此数 就称为同余数。

例如:6是同余数,因为它是三边边长3、4、5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5也是同余数,因为它是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整同余数

如果正整数n是同余数,那么,n称为整同余数。

设n是正有理数,且对 ,这里s是正有理数,而r是无平方因子的正整数,那么n是同余数当且仅当r是同余数。

由此可见,同余数的问题可转化为整同余数来处理。

本原同余数

如果一个A 是不含平方因子的整同余数,则 A 称为本原同余数。

重要结论

定理:n是整同余数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正整数a,b,v,使得:

其中, 是正整数,一奇数一偶数

推论:若不定方程 没有正整数解,则n不是同余数。

应用举例

例1 试证明:1不是同余数

证明:因为不定方程没有正整数解,由推论知,1不是同余数。

例2 试证7是同余数

证明:在中,取 ,得,故7是同余数

例3 设k为正整数,试证不是同余数

证明:假设是同余数,则有:有正整数解,从而,不定方程有正整数解,但不定方程没有正整数解,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因此,不是同余数

历史发展

同余数问题在数学界被称为三大千年数论难题之一(另外两个是完全数问题与三次和三次以上丢番图方程有解问题)。古阿拉伯人是通过研究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提出同余数问题的。对于直角三角形,人们已经知道,它的三边满足方程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的勾股定理(在国外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当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为有理数,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为正整数,这样的 就是古阿拉伯人所欲求得的同余数。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份阿拉伯手稿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整数n何时能成为一个一个由三个有理平方数形成的等差数列的公差,也就是说 都是平方数。这与前面的定义是等价的,因为 形成我们想要的等差数列。反过来,若 ,则 形成一个面积为 的有理直角三角形。这便是同余数名称的由来。容易看出,乘上一个平方数不影响一个数是否成为同余数。所以人们常常假设n不含平方因子。在阿拉伯人的手稿中,给出了34个同余数,其中,不含平方因子的有30个:

以后的古希腊人,也曾在同余数问题上得到了一些具体的结果。

研究成果

经典结果

到了十七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费尔马开始对同余数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首先,他把古阿拉伯人的研究方法改造为一个定理:正整数n是同余数当且仅当方程组 具有y≠0的整数解。这就使初等数论理论开始应用到同余数问题的研究之中,运用他自己发明的无穷递降法,费尔马证明了1 ,2 ,3 不是同余数。其中1不是同余数等价于方幂等于4的费马大定理,即 没有整数解。这也是最早出现的对非同余数的研究成果。莱昂哈德·欧拉(Euler)第一个证明了7是同余数。

公元972年,在一份阿拉伯手稿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整数n何时能成为一个一个由三个有理平方数形成的等差数列的公差,也就是说x-n,x,x+n都是平方数。

十三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指出5和7是同余数,他也猜想1、2、3不是同余数,但未能给出证明。

直到1659年,法国大数学家费尔马运用他自己发明的无穷下降法证明了1、2、3不是同余数。

十八世纪,大数学家欧拉首次证明了7是同余数。

1952年,Heegner证明了任意模8余5、7的素数和任意模4余3的素数的两倍均为同余数。

2000年,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公布了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每破解其中一个难题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就有著名的BSD猜想(全称Birch and Swinnerton-Dyer猜想),而这个猜想与同余数问题有紧密的联系。

2012年,田野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具有任意指定素因子个数的同余数,这是在同余数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突破,也首次给出了解决BSD猜想的线索。

与椭圆曲线关系

近代人们发现同余数问题与椭圆曲线紧密相关。n是同余数等价于椭圆曲线 有无穷多个有理点。特别的,在假设BSD猜想前提下,模8余5,6,7的n是同余数。

把这个定理与椭圆曲线理论相联系,使人们对同余数问题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不过人们同时也发现,用这个定理去求解一个具体的同余数仍然非常地困难。例如,人们已知157是同余数,但在方程 的最小解 中,x的分母和分子都近100位,它对应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

.

猜想性的判定法则

Tunnell证明了在假设BSD猜想的前提下,若n是奇数,定义

若n是偶数,定义

则n是同余数等价于a(n)=0。由于解析秩为0的情形已经被证明,因此a(n)不等于0能推出n不是同余数。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验证一个非同余数。

2下降法

在非同余数方面,人们推广了费马的方法,证明了任何素数或者素数的两倍,如果模8余1,2,3,是非同余数。冯克勤证明了对任意的k>0,存在无限多个非同余数恰好有k个素因子。

与特殊值公式的关系

利用特殊值的导数公式,Heegner证明了模8余5,6,7的素数或素数两倍是同余数。在此基础上,田野证明了对任意的k>0,存在无限多个非同余数恰好有k个素因子。

50%-50%猜想

人们猜想,几乎所有的模8余5,6,7的平方自由的正整数对应的椭圆曲线秩为1,几乎所有的模8余1,2,3的平方自由的正整数对应的椭圆曲线秩为0。也就是说所有的同余椭圆曲线中有50%秩为0,50%秩为1。田野首次证明了秩为0和秩为1的百分比均大于0,相关文章尚未发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