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9 11:53
同安古城,全称同安古城墙遗址,在厦门市已发现,同安古城墙遗址为其中之一,现存一段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孔庙前的东溪西畔。城墙,属古代用于护城防御的一种夯土或砖、石墙,也是城市的界限和象征。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智慧。
同安古城墙遗址,同安最后残留的一段古城墙遗址。城墙,属古代用于护城防御的一种夯土或砖、石墙,也是城市的界限和象征。在厦门市已发现5处遗址,同安古城墙遗址为其中之一,现存一段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孔庙前的东溪西畔。
同安古城墙建于,始建时周长2544米,高约3.8米,顶宽3.6米。设城门5个,东称“朝天”,西谓“厚德”,南名“铜鱼”,北叫“拱辰”,西北曰“庆丰”。初系土夯而成,后因屡遭水患兵祸破坏,历代曾多次修筑。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时,改称东门为“迎阳”,西北为“镇兑”,南门为“来薰”,北门为“绿野”,唯西北门延旧称“庆丰”。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为防倭寇进犯,又用砖加筑城墙1米,西门、北门增筑重门,偏设哨所59处。翌年修城时又增筑敌楼10所。至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再修时,周长扩至约2710米,高约7.4米(比宋代夯土墙增高近一倍),改称东门为“鸿渐”,西北门为“朝阳”。其后,为仿荷虏进犯同安城,土城墙上赶筑炮台10座。
清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二十六日,城墙被清兵用炮轰陷,雉碟无存。顺治十二年,清兵再次大举来犯,郑成功鉴于无险可守,遂拆部分城墙及官民入丙州岛,夯筑新城(新城已无存)。至1680年清兵攻占金厦,清朝稳定了对同安的统治,又对同安城墙加以修整,后屡坏屡修,最后一次修整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公元1911年11月,同安同盟会员陈延香等还在同安五城门及县署遍插五色共和国旗。民国十五年(1926年)奉省令拆毁南门至小西门的城墙,修筑马路。现仅存东门至南门傍溪的一段,长450米,顶宽4米,距溪床高5米,大部以条石砌筑,间有夯填红泥,无垛堞。
1996年,重修孔庙前城墙76米并复建了城墙垛堞。
同安古城一城有五门,同安“朝天楼”重建落成。清嘉庆年间的同安县城古图,清晰地显示,同安有五座城门。
重建落成的朝天楼,同安现存的惟一一段古城墙。
同安古城墙于1984年被立为同安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