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2 18:11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Tongji University),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Of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发展而来。
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发轫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深受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影响,长期以来以建筑学教育为基础,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学风。
1986年,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开始工业设计本科招生,1993年正式成立工业设计系,2000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同时授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工业设计系更名为艺术设计系;
2001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硕士生,授文学硕士学位;
2002年开始招收设计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生,授建筑学博士学位。
2009年5月,同济大学借鉴世界设计与创新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学院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的变革对设计与创新的需求,特别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代背景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的上海发展需求,以及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发展战略。学院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急需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为使命。学院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兼具时代使命、全球视野、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设计学院。
2010年,同济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合作成立“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和“同济大学中芬中心”,通过“设计思维”整合设计创意、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学科,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化、跨学科、开放创新平台。2012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被确定为同济大学试点学院,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试点。
2013年起,学院推动打破大学围墙,持续推进与社区共建实验室,针灸式实施城市更新;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全英文、同行评审的设计学术期刊《设计、经济与创新学报》(《She Ji》)。
2015年创刊以来,直至2023年已连续出版18期,为Scopus和DOAJ检索收录期刊;2015年,学院成为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与黄浦区政府共建“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将设计创意思维向基础教育延伸;2016年,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获批成立;2016年,同济大学“设计学”入选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成立;2017年,同济大学设计学入选国家“双一流”计划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获批设立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9年,学院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截至2019年,学院与40余所世界知名设计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9个双硕士学位和3个双博士学位项目。
2021年5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本科阶段设工业设计和创意设计两个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创意设计专业授予设计学学士学位。本科阶段设置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视觉传达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含数字媒体设计Media Design)、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四个专业。硕士教学分为设计硕士和学术硕士两类,分授工学硕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设高阶工业设计(Advance Industrial Design)、高阶环境设计(Advanced Environmental Design)、高阶媒体设计(Advance Media Design)、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产品服务系统设计(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设计战略与管理(Desig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设计历史与理论(Design History And Theory)等学科方向;博士阶段招收建筑设计与理论方向创意设计方向博士研究生,授建筑学博士学位。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教职员工共计151人(含全职教职员工135名)。在读本科生469人(含学位学历留学生12人,港澳台学生9人;交流生2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92人(含学位学历留学生1人,双学位交流生26人,非学位交流生2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8人;在读博士生39人。
学院教职工包含讲席教授1名,教授21名,副教授31名,助理教授6名,讲师13名,助教1名,特聘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4名,助理研究员4名,研究助理1名,双聘教师3名,其中副高/副研究员以上专业教师占比66%。学院教职工荣誉博士学位1名,博士学位54名(占教学科研型专业教师队伍比例48%),硕士学位69名(占比46%),学士学位21名(占比14%)。
学院还聘请了Yrjö Sotamaa担任名誉院长,Don Norman、Carl Bass作为名誉教授,以及许平、Ken Friedman、Leung Ming Kin、蔡军、Peter Vesterbacka、朱哲琴、Richard Hsu等一批在各研究领域内有突出成就的教育家和设计师作为兼职教授。2014年,学院开始正式实施ADJUNCT兼职教师系统,利用上海地域优势,聘请世界优秀设计机构的设计师、设计研究和管理人才在学院授课。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国际声誉的设计学院之一,跻身世界著名设计学院行列。
学院是CUMULUS全球设计、艺术与媒体院校联盟成员,ICSID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成员,DESIS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成员。2007-2010间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连续3次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佳设计学院及课程之一。2010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被PSDTUTS+网站评为全球最佳的18所设计学院之一。2011年“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被著名的Monocle杂志评选为全球5大高校创新平台之一。2013年,设计创意学院入选国际著名设计杂志《FRAME》“全球设计硕士教育30佳”(World Leading Master Programs)。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主编的设计杂志《大设计》,在设计界具有较大影响。2013年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荷兰ELSEVIER出版社合作出版全英文设计研究学报“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将于2015年春出版首期。
在2021年最新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英国教育及留学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居世界“艺术与设计”学科全球第13名,连续四年领跑亚洲。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该院设计学科(Art & Design)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获批设立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与传达设计专业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以设计应对全球挑战,提升生活品质
以创新驱动社会变革,实现永续发展
面对技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代背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上海需求,以及同济大学开创第二个百年辉煌的学科发展战略,基于以人为本、创新驱动、永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同济大学“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培养国际水准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使命。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借鉴世界设计与创新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集聚全世界设计实践、设计研究、设计管理和设计教育管理优秀人才,共同建构创新包容的价值取向、积极进取的同创风格、贡献社会的行动能力和透明上进的学院文化。
追求学术的卓越和贡献社会的发展是设计创意学院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学院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兼具时代使命、全球视野、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设计学院。
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
TO LEARN AND CREATE, FOR A MEANINGFUL LIFE AND A BETTER WORLD.
创意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当今设计已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手段和思维方式,更已成为驱动创新的引擎。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以人为本、创新驱动、永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同济大学“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确立了培养国际水准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追求学术的卓越和贡献社会的进步的办学使命。学院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设计学院。
基于上述理念和目标,设计创意学院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学院的共同价值:
历任院长(系主任)
2022年4月- 胡 飞 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
一、教学机构
教学团队(本科):
ProgramLeader(BA)
设计基础团队DesignFoundation
产品设计团队ProductDesign
环境设计团队EnvironmentalDesign
视觉传达设计团队CommunicationDesign
数字媒体设计团队DigitalMediaDesign
教学团队(硕士):
ProgramLeader(MA)
工业设计AdvancedIndustrialDesign
环境设计AdvancedEnvironmentalDesign
媒体设计AdvancedMediaDesign
交互设计InteractionDesign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ProductServiceSystemDesign
设计战略与管理Design Strategy & Management
设计历史与理论DesignHistory&Theory
二、研究机构
学院研究中心和研究室
1、研究中心
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研究中心DESISDesignResearchCentre(DESIS中国中心DESIS-ChinaCentre)
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InclusiveDesignResearchCentre
中华文化体验与设计中心ChineseCultureExperienceResearchLab
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TongjiArt&DesignResearchCentre
王小慧艺术设计中心WangXiaohuiArt&DesignCentre
Y-institute跨学科设计中心Y-Institute
2、研究室
仿生学可持续设计研究室BiomimeticsustainableDesign
亚洲生活方式和设计基因研究室AsiaLifestyleandAsiaDesignDNA
创意产业与文化研究研究室CreativeIndustryandCultureResearchLab
行为认知设计研究研究室BehaviorCognitionDesignResearchLab
人因工程研究室ErgonomicsResearchLab
整合媒体设计研究室IntegrativeMediaDesignResearchLab
数字和参数化设计研究室DigitalandParametricDesignResearchLab
交互设计研究室InteractionDesignResearchLab
公共设计研究室PublicDesignResearchLab
三、平台机构
实践教学中心
创意工坊InnovationField
科研实验中心(管理)Education&PracticeCentre
*人本设计实验室Human-CenteredDesignLab
*开放创造实验室FABLab
*数字创新实验室CDICenterofDigitalInnovation
图书馆/图档馆(含院史馆)Library/ArchiveCenter
出版平台PublicationPlatform
上海市创意产业大师培训中心
上海同济天地创意设计有限公司TongjiInstituteofArt&DesignInnovation(Tiandi)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四、管理机构
学院行政与外事办公室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AffairOffice
党总支办公室StudentsAffairAdministrationOffice
教务管理办公室:TeachingAffairAdministrationOffice
学生管理办公室:StudentsAffairAdministrationOffice
五、学术机构
国际咨询委员会(名单)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设计学学科专业委员会
艺术硕士专业教指委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
六党群机构
党总支委员会
学院工会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有三座教学楼,总占地面积共计4742.5平米。三座大楼分别为IF楼、IT楼、IS楼,构成“Ifitis……”(“如果它是……,(那么……)”)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开放语句,与学院开放、实干、国际化的学院发展路线相呼应。
IF楼(全名InnovationField),中文名为“创意工场”,简称“工场”。工场为全院师生提供自由创造和自主实践的开放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材料、结构、功能和过程等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IT楼(全名InspirationTank),中文名为“灵感智库”,俗称“堡垒”,于2014年9月落成,总面积近1400平米。“堡垒”由玻璃外墙环绕,楼内三层空间为各专业教室,成为学生们设计灵感的汇聚之所。“堡垒”打破传统的教学分布格局,打造了一种开放式的、便于师生交流合作的教学空间,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欲,提升其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
IS楼(全名InteractionShelter),中文名为“交互天地”,俗称“大棚”,由原上海巴士一汽维修车间改造而来。设计师保留了一个长约50cm的钢桁架顶棚和一个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中国最早的薄壳结构穹顶,形成一个“T”字型的平面关系。两个顶盖下,是学院最开放和交互的场所:包括愤怒小鸟广场、Fablab、同济-阿里云智能极智联合实验室、报告厅、图书馆、师生交流中心、展厅等。学院采取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们“学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教学相长,多元发展。同时,学院打破围墙,成为对社区、对产业、对资本、对城市最友好的学院。整座教学楼的布局传达和彰显了如下价值:让创意在交流和切磋中不断迸发,让思想在碰撞和砥砺中持续泉涌。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创意工场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是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中心。上海国际设计一场是全国唯一一个有一所国际著名的设计院校座落其中的创意产业园区,也是上海市和杨浦区产学院创新合作的新高地。此次落成的创意工场共3000平米,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新大楼的一期工程,创意工场设施先进,包括金工车间、木工车间、塑料车间、珠宝车间、数码实验室和工位教室等。创意工场落成,将极大地支持设计创意学生的设计实践,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设计创意学院将联同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教室、设计书店、设计图书馆等设施共同打造中国乃至国际的设计航空母舰。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图书馆
设计创意学院图书分馆拥有中外文专业图书4千多册,订阅各种期刊近200种,其中外文期刊83种、1300本硕士、博士论文。
2014年,图书馆制定策略对馆藏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修缮后,图书馆新馆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比旧馆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多,馆内阅览座位从原先的20个将增加到60个,预备藏书架可藏书2万册。空间上的拓展,让搭建可查询的藏书系统真正成为可能。之前馆藏书籍和期刊以设计专业为主,支撑学科建设方面的理论、方法指导类书籍极少,设计学报的订购也很有限。
图书馆新馆在正式开放后将继续提供全开放式的阅览服务,完善馆藏资源查询服务;通过引入学生助管和志愿者的参与延长开放时间;在保障师生基本阅览服务的基础上,尝试拓展新的服务项目,提供新书通告、资源推介、信息检索培训、定题服务等深层次的服务方式,力争发挥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