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0 11:10
《名作家记》是张守仁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9年8月。
《名作家记》是86岁的张守仁历时三年写下的回忆录。从事文学编辑四十年间,围绕文学和作品,张守仁和作家们接触渐深,成为挚友、诤友。他在书中回忆了与冰心、汪曾祺、孙犁、徐迟、钱锺书、杨绛、王蒙、铁凝、宗璞、史铁生、张贤亮、张洁、骆一禾、陈建功、贾平凹、李存葆、冯骥才、从维熙等诸位作家的交往故事,对中国文学的黄金岁月进行了一次回望。
《名作家记》的记述既是个人化的,又留有显著的时代印迹。张守仁记述的许多轶事完全可以说是鲜为人知的,诸如他和铁凝都擅长跳舞,并在南京笔会时期斗舞——再现了当年他们年轻时候的热情奔放;铁凝送他的赵州梨,因为他在地铁上贪恋读书而下站时候慌乱得忘了拿,事后懊悔不已不敢告诉铁凝,怕辜负了人家的一番美意;还有1987年时,铁凝到北京开党代会,张守仁和《十月》编辑田增翔骑着自行车,冒着漫天飞沙到她的住所看望她,以及二者之间珍贵的书信来往等等。作者运用倒叙、插叙、正叙等多种写人记事手法,甚至动用说书人、小说技巧等多种艺术手段,使得文本颇具趣味、故事性,诸多作家形象在他的讲述中变得立体饱满起来。这些文本是对在世者的珍重,对去世者的怀想祭奠,许多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对那些去世者撰写的墓志铭。张守仁的记忆力与记述力颇强,他讲述的许多有关作家们的往事都是如小说一般动人心弦,而且记述的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往事,恰如一个时代的侧面记忆。而且,往往在记述这些往事的过程中,还配发了许多罕见的照片,收入在书中同相关文字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张守仁在记述这些作家的时候,虽然每篇文章是一个作家作为主题,但作家们显然不是孤立的,往往从一个作家出发后,延展出一群作家的相关轶事跟着带出,比如在讲述徐迟的故事时,很快就引申出了关于汪曾祺、蔡希陶、冯牧等等一大批作家的故事,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显然丰富了文本。1999年11月深秋的一天,贾平凹散文获“中国石油铁人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及晚宴后,贾平凹、李丙银、雷抒雁、雷达到白描家喝茶神侃。加上白描妻子毕英杰一起,六个“陕西帮”雅聚。白描是中国玉文化专家,因而大家聊天不自觉地就聊到了玉上。最开始,雷达从脖下拿出一块玉佩,说这是一块古玉,上有印刻文字,他不认识,让大家看看。大家一看果然是明亮滋润、雕刻精致的好玉,但上面的篆字的确都不认识。雷达很是得意。看他的得意样儿,贾平凹按捺不住比拼的心思,于是神秘地跟大家说,他有一块更好的玉。李丙银坐在旁边一看,确实不错,贾平凹又让他闻闻——居然还有香味。贾平凹说,这就是名贵的金香玉。大家一听都跟炸锅了一样,因为金香玉极其罕见。贾平凹说,除发现这玉的山中老人外,世上只有三人分得这宝贝,贾平凹就是其中之一。他这一显摆大家强烈好奇起来,纷纷要求他从脖子上解下来给大家看看。甚至连一向斯文的雷达都大吼大叫起来:“平凹,快卸下来,卸下来!”贾平凹肯定是后悔不迭自己的显摆,大家都知道他平时收藏了各种奇石陶罐,但也知道他视宝如命,平时绝不肯轻易示人。这次实在是碍不过大家的盛情,于是,解下来给大家挨个过目。与会各人真的如孩童一般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发现这真是一块透出异香的瑰宝。在大家看玉期间,贾平凹和大家讲述了这块玉发掘的背后故事,前文说的那位老人,在终南山中,深入流淌着泉水的狭洞,偶遇一块有香味的石头,便搬回家中。后经地质部门鉴定是一块金香玉。地质专家循迹去找宝,但因一场暴雨后山体大面积滑坡,山洞已被埋没,因此找不到原来金香玉那片地带了。当大家传阅完这块宝玉,由毕英杰回传给贾平凹时,递接的瞬间,变故陡生——玉失手落在了茶几玻璃板上,断裂成了六块。大家最开始哀叹于玉的破碎,白描打算用金子镶好还给贾平凹。但此刻一向悭吝的贾平凹展现出了大将风度,说:“人有人缘,玉有玉缘。今夜在座六人,全是陕西老乡,美玉碎成六块,是上天的旨意,让大家共有,正是各得其所。此乃祥瑞之吉兆也。”于是,大家喜出望外地得到了自己分得的那块宝玉,摩挲不已,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白描锦上添花,迅速找出笔墨纸砚让贾平凹留有墨宝记之,贾平凹挥毫写出“散玉”二字,写完后意犹未尽——用小楷详细在宣纸上下空白处记下了那夜赏玉、碎玉的经过,一篇《分香散玉》的记叙文诞生。
荣誉表彰
2022年6月15日,该书入选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公示目录。
张守仁(1933—2024),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十月》文学期刊创始人之一,曾任《十月》杂志副主编。从事文学编辑四十余年,被誉为北京文坛“四大名编”之一。他既是一位编辑家,又是一位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译作有《道路在呼唤》(俄)、《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屠格涅夫散文选》(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