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1 18:24
张守仁(1933年9月28日—2024年5月28日),笔名青江,男,汉族,上海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共党员,著名编辑家、散文家、翻译家,《十月》文学期刊创始人之一,曾任《十月》副主编。历任《北京晚报》文艺编辑,北京出版社编辑,《十月》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寻找勿忘我》《名作家记》《世界美文观止》等,译文集有《道路在呼唤》《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屠格涅夫散文选》等。散文作品《林中速写》《老船》分别获第一、二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曾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1933年9月,张守仁出生于上海;
1950年2月,张守仁考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不久进入南京外语专科学校学习;
1953年起,张守仁在解放军汉口防空学校当俄语译员;
1957年,张守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61年,张守仁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晚报》担任副刊编辑;
1966年,张守仁被下放到门头沟区北岭公社劳动改造,后调到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写材料;
1973年,张守仁正式调入北京出版社担任编辑;
1977年,张守仁、王世敏、章仲锷三人商议创办《十月》杂志;
1980年,张守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66年晚报停刊后,张守仁被下放到门头沟劳动改造,“文革”后到北京出版社工作,与同事王世敏、章仲锷创办《十月》杂志,先后任《十月》杂志编辑、副主编、编审。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24年5月28日中午12时20分,张守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977 年夏天,张守仁、王世敏、章仲锷3人在山东济南南郊宾馆商议出版一本大型文学杂志,以打破封冻的坚冰,吹响文艺的号角,迎接思想解放的新时代到来。当时想了许多刊名,先后提议的有《东方》《东风》《首都文学》,全被否定,最后王世敏想出《十月》的刊名。张守仁认为这个名字富有意义: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在193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1949年10月,打倒“四人帮”在1976年10月。章仲锷也赞同,说“十月”还能表示金秋丰收的喜悦之情,以此园地迎接作家们归队后的创作高潮。仨人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冲出禁区,思想领先,让新办的刊物走在时代的前面。经过一年多策划,《十月》创刊号(当时以书代刊)终于1978年8月问世。
《十月》是打倒“四人帮”、“文革”结束后出版的第一个大型刊物。第一期登出了茅盾、臧克家、杨沫、李准的稿子,由张守仁编发了刘心武冲破禁区的小说《爱情的位置》,由黎汀在“学习与借鉴”栏目里刊出了鲁迅的《药》、茅盾的《春蚕》、屠格涅夫的《木木》和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赏析文章,刊物大受欢迎,各地读者奔走相告。当时《十月》刊发的许多中篇小说被人转载,并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广播剧、京剧、评剧。创刊号上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这篇被誉为“文革”结束后最早在文学中恢复爱情记忆的作品,因为第一次冲破爱情的禁区,一经发表《十月》编辑部便收到5000多封读者来信。由此全国各地都知道北京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刊物《十月》。
1982年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召开了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张守仁以《十月》杂志编辑的身份与会。会议期间,大会组织与会作家乘车到河北高碑店去看当地驻军战士打靶演习,与会的济南部队歌舞团创作员李存葆和张守仁坐在一起。张守仁向李存葆约稿。李存葆向张守仁讲了三个题材:一个是《月照军营》,是描写军人爱情生活的;一个是《英雄一生》,是叙述一位将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直至今的戎马生涯;一个是《高山下的花环》,围绕着一个边防连队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上、部队内部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张守仁听了之后对《高山下的花环》最感兴趣,于是把自己家庭地址抄给李存葆,热情邀请他到家中长谈。
得到张守仁支持,会议结束后李存葆没有回济南部队,而是在北京找了一处僻静之地安下身来,火速赶写,仅用半个多月就完成了全稿。收到初稿后,张守仁排除一切冗杂躲在家中投入关键性的再次审编原稿。他深感有些重要部分还意犹未尽,需要重彩浓墨补笔,尤其是雷军长在大会上抒发的一段感情激烈的台词,以及婆媳两人在还清梁三喜生前欠账之后,孤凄地返回沂蒙山老家。
1982年7月19日凌晨,张守仁兴奋地撰写了《高山下的花环》审读报告,并建议将这部作品作为重点稿件,刊登在下一期《十月》头条位置。1982年7月,经过三审,《十月》编辑部决定在第6期隆重推出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
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名作家记》。
译作有《道路在呼唤》[苏],《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屠格涅夫散文选》[俄]等。《林中速写》、《老船》分别获第一、第二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
散文《林中速写》精彩非常,是张守仁的代表作。
散文作品《林中速写》《老船》分别获第一、二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曾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