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0 17:01
后印象主义存在于19世纪80~90年代,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一群美术家,反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外光和色彩,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成的观念,强调作者主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
一般被称作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是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更。后印象主义艺术家们不属于同一社团或派别,他们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他们被冠以“后印象主义”的称号,仅仅是后人为了把他们和印象主义区别开来。
19世纪后期塞尚、高更、梵高等人,都以印象主义起家,后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并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上都是各自独立的。塞尚在法国南部,高更于1891年去塔希提岛,梵高则在阿尔勒的农村作画。后印象主义完全摈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主张艺术应区别于照相,绘画并非仅限于描摹肉眼看到的对象,而是要通过造型和色彩来表现人内心的感受,揭示人的主观世界,后印象主义色彩的突破在于它摆脱了对客观物象固有色的依附,使色彩本身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语言,这意味着画家在创作中越来越强调自我感情和思想,越来越主动地掌控画面。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英国艺术评论家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提出的。他想对保罗·塞尚立论,就需要一个新术语。几十年来,法国人并没有将后印象主义三杰(塞尚、高更和梵高)和印象主义加以区别,因此只是采用这一术语把他们和那些印象主义的主要名家区分开来,而非概括他们共有的风格。
“后印象主义”一词的广泛流行和弗赖伊于1910~1911年在伦敦举行的“马奈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们”这一展览有关,这个展览引起了英国艺术家的热烈争论并促使英国画派伦敦社的建立。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对20世纪西方的艺术有直接影响。
塞尚注重理念、结构,注意画面的建筑美,孕育着立体主义的因素。梵高、高更注重感情,强调色调的美和艺术表现的象征意义,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很大。如果要寻找20世纪抽象主义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塞尚给几何形的抽象派以启发,高更和梵高则被抽象主义中直抒感情的一派所推崇。由于塞尚强调主观创造性,否定模仿自然,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推崇为“现代绘画之父”。
虽然保罗·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和印象主义画家一起展出作品,但“后印象主义”仍是一个方便的术语用来突出这三位后来的画家,而且他们也确实与印象主义艺术家群体十分不同。
后印象主义反对印象主义对于光与色的片面追求,又着迷于色彩。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用他们各具特色、情感浓烈的笔触、线条、色彩,展现了后印象主义的特点。也有人说,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艺术思潮。从梵高的绘画作品中,人们会感受到色彩表达情感的极致。画面中的静物、人物、风景,都流露出艺术家单纯而热烈的情感。从塞尚的绘画作品中,人们惊讶于画家通过几个圆柱体、球体而表达他的全部艺术理念。在高更的绘画作品中,画家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客观对象,把脑海中的想象与客观对象相结合。更让人惊喜的是,高更会通过装饰性的图案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通过形与色,将他们独特的思想与感受表现到极致。虽然后印象主义受到印象主义的启发,但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后印象主义对客观对象进行变形、想象,抛弃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对其加以新的理解、感受和表达,重在表现画家对所见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后印象主义是处于印象主义和现代艺术之间的艺术风格,是对于印象主义的艺术反思,是开启现代艺术乐章的序曲。
在后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家往往会添加一些主观的想法,有些是精心设计、刻意为之的,有些是情到深处、自然表现的。后印象派的几位大师在绘画过程中通过构图、色彩和用笔技法的夸张变化,形成独特的处理方式,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在《圣维克多山》的作品中,塞尚将风景的近景和远景都放在同一个平面中。画家想表达的画面重心并不是山脉和周围的景色,因而用粗略的不同线条表现山的高大巍峨和多重层次。观者在不同角度观看画面时,会获得不同的直观感受。
后印象派大师将色彩的多种表现运用得趋于极致,其对于色彩之间的对比、融合的把握十分深入。在夜晚漫步,抬头便有星光,一盏黄色的灯照亮了一家咖啡馆的露台。对于这一浪漫的场景,梵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色彩的作用。深蓝色的夜空与明亮的黄色形成对比,使咖啡馆室内外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蓝色的冷调与灯光下桌子、椅子的黄色、橙色相呼应。地面上黄色、粉色、黑色的鹅卵石互相交错,使两种强烈的冷暖对比有着过渡的部分,让画面整体呈现出温馨、舒适的氛围,烘托出一种孤独美的浪漫情调。《夜间的露天咖啡座》的画面突出了以色彩表达情绪这一重心,展现出色彩的生机与活力。后印象主义的色彩变化是油画历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宣告了人是绘画的主体,各种形式手段最终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和情感,如果说古典主义油画的色彩是服务于造型的,那么从后印象主义开始,色彩不再依附于其他元素,它具有了独立的审美功能,其价值在于画家通过主观色彩表现情感更加直接和强烈,表现领域更加宽广,表现手法更加自由,它对后来的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等几乎所有的现代艺术流派都有深远的影响。
后印象派大师的绘画技法也展现了丰富的多样性。具有装饰性意味的作品《黄色基督》充分展现出高更独特的绘画手法。他基本采用平涂方式,使画面效果与壁画相似。画面的背景用各种深浅不一的色块平涂表现,人物的边缘线也被直接表现,画面整体具有简洁明快的图案感。与高更的绘画手法截然相反的是梵高的厚涂法。《星月夜》中有着厚重的笔触、弯曲的线条、螺旋形的天空,梵高用短小的线条,通过连续性的笔触,使画面呈现出平衡感、眩晕感。盘旋、相互纠缠的短小笔触在星云的刻画上体现得尤为生动,给观者以运动感、节奏感,表现出村庄在夜空下宁静安详的氛围。后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主观表达元素,其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被充分表现出来。
《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
塞尚的著名画作有《圣维克多山》《法黎耶肖像》《一篮苹果》,《玩牌者》《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等。其中《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
《一篮苹果》
在《一篮苹果》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派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一篮苹果》描绘了在一张粗陋的木桌上,放上一块桌布,上面陈设一些苹果、酒瓶、篮子、盘子……塞尚非常认真地寻求每一只苹果的体和面的结构,色彩严谨,笔触浑厚浓重。当画笔不能体现色彩的强烈质感时,他就用调色刀厚厚地直接抹上去。为追求物体立体感,他几乎是在激情洋溢地分划它们的体积与面积关系,着眼于物体的厚度与立体的深度。画面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圆形、半圆形、方形和棱形互相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这些色和线的交响,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也给观者留下了难忘的艺术效应。静物的色彩是那样的单纯,那样富有活力。
《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或《沙滩上的大溪地女人》)
高更的《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是他远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岛以当地土著民族为对象创作的绘画。这一作品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带有原始的异国情调和由强烈的色块组合所形成的装饰性。西方传统绘画所注重的画面的空间感被画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画法,包含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这对后来野兽派和表现派绘画有重要的影响。
《雅各与天使搏斗》(或《布道后的视觉》)
《雅各与天使搏斗》这幅看起来象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着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教传说中“搏斗”场面,却被处理在不太明显的地方,以象征这些虔诚的布列塔尼农妇头脑里所映现的幻象。这个主题使他的绘画显得神秘化了,这里的红兰黑和白色组成的画,是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类似拜占庭镶嵌画。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也使高更的艺术风格复杂化,故史家称它是一种“综合主义”高更的这种风格后来还影响了法国纳比派和野兽主义。
《黄色基督》
油画《黄色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色彩虽然华丽,却显示出布列顿景色的天然质朴;妇人的形象虽优雅,然而其庄稼人的气质却仍是一目了然。
画中,色彩统一的平面和围绕图象的线条,体现出高更对于纯朴、简化意味的刻意追求,这与印象主义画风形成鲜明对比。此画反映出画家对于所绘对象的细致观察:农妇的服饰样式十分精确,画面的光是布列塔尼地方特有的冷光,田野中透出绿色、赤色及黄色的和谐。此外,那个十字架也是参照着阿旺桥附近教堂里的一件着色的基督受难木雕像所绘。
然而,画家在这里已超越自然主义的观察,而追求情感的表现。他在其日记中写道:“印象主义者一味地研究色彩,而没有自由可言,……他们只关注眼睛,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则漠不关心,从而落到了只是科学推理的境地。”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的表达,恰是高更的目标所在。虽然他根本不是一个农民,但他却要以他的画,传达他在布列顿的人们身上所发现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及迷信色彩的纯朴与天真”。因而,他以简化的构图,使空间平面化,同时,使轮廊线变得粗重,并加强色彩的浓度,其目的是要让画面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所作的记录,而是一种对朴实、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直接的视觉象征。
《星月夜》
梵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蓝色和黄色的旋涡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人头晕目眩。这是梵高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着画家身受精神创伤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梵高的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外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创作于梵高艺术生涯的早期,也被认为是颇具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这一时期,梵高接触社会底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米勒影响,想当一名农民画家。《吃土豆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也是画家自认为其最好的作品。
这幅画,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其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们显得突出。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更加显得拥挤。灰暗的色调,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画面构图简洁,形象质朴。画家以粗拙、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背景设色稀薄浅淡,衬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
梵高自己称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的诞生”。他说:“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
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而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充分表达了画家的情感和主观感受,使观赏者跟随画家的“动心”而“心动”,跟随画家的“抒情”而“动情”。后印象主义是艺术与情感双向交汇的美好体现,艺术与情感的深入交融,才会让人充分感受到艺术的强大魅力。
印象主义是以当时光学理论的启发下得以兴起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发展到新印象主义更是将光学原理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若从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的角度来讲,它们就偏颇了艺术,从艺术最本真的出发,后印象主义才真正是算是艺术,一如印象派对传统的反叛一样,后印象熔铸了个人的情感,思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革命。在中国文化里从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在西方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端倪。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文艺作品有重内容和重形式的两种类型。可以这么说,在后印象主义之前,侧重的都是重在内容和客观的再现,尤其古典主义,直接取材于宗教神话题材,为宗教服务,不曾脱离文学的影子,没有找寻到美术本身,即提上“美”这样的概念上来。而“美”本身,纯粹的美,换言之,即“形式”。并不是剔除内容不要,而是更侧重于情感的外在表现,我思故我画,我画故我在,更注重人生个人的存在价值;而这时的西方美术真正迈入一个个性强烈张扬,表现自由的时代了,艺术不再是宗教宣传的工具,从此,艺术也对人生有着哲学一样的终极思索。
其实,越是个性的也便越具有共性,越是个人的也便越是世界的,因为,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后印象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在挖掘自身内在的情感规律。
因此,印象,后印象对前是继承,对后是拓展,是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印象主义相当于开国元勋,而后印象主义则是昌盛时期的治世能臣,真正的艺术从此欣欣向荣。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再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