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

更新时间:2022-04-20 21:30

所谓后金融危机,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淘汰。

事件背景

2007年3月13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

发展历程

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

自当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以美国为例,受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国民生产总值负增长,跌幅创7年最高,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为负,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下降,第二季度负增长1%,好于负的预期。2009年9月3日经合组织预期,美国经济将在2009年第三、第四季度实现经济正增长。美国经济正在走出低谷,显示出企稳回升的迹象。美国经济止跌反弹将是世界经济最终走出衰退的关键。欧盟经济体、英国和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企稳。世界经济已经企稳,已经度过了最恐慌的阶段,已经止住了下滑的趋势。

应该说,这次危机是比1929年的危机更大的一次危机,但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我们成功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变异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产生了一些重大或微妙的变化,进而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这次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在未来几年内有所放缓,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个世界已经从发展中国家偏爱贸易保护主义转变到发达国家偏爱贸易保护主义。他们往往对发展中国家的“过于低劣的产品质量和过于低廉的价格”发起进攻以保护他们“去工业化”所付出的代价。其二,于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其三,“ 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第二、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变化从以下三个方面初露端倪。其一,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其二,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G20峰会上发表的《领导人声明》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其三,西方发达国家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展金融业,使得金融业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将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会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 ,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成为一种良性发展之所需。

第三,金融危机正在催生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不足,美国产生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去工业化和科技创新不足”之结果。有理由相信,人类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它将成为经济增长持久而强劲的引擎。

第四、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低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同时,国际合作体制机制基础正在建立,国际合作领域日益拓宽。2009年G20峰会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二十国集团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也将机制化,自201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这一决定意味着二十国集团将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领导人承诺将竭尽全力,争取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相关谈判达成协议。在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中国的新节能减排计划,表明中国将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森林面积,使用气候友好科技,并在2020年之前达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的目标。由此不难理解,“低碳经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低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世界经济的中国元素日益渐浓,中国影响力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由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以及快速经济增长,中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有所提升;一些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由过去被动参与国际新的劳动分工到正在积极分享国际产品市场的同时,还在更多地整合世界资源。崛起中的中国将对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不过,中国毋须因为踏上国际最高舞台和拥有更高的话语权而沾沾自喜,以中国现下的经济实力而言,对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力肯定还极为困难。中国应该看到这一局限。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前三十年主要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廉价生产要素、投资驱动和地方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增长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基本告一段落,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源泉更多地可能来自于技术创新与技术深化、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消费率的提升,城市化加速和服务业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