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5 16:21
向南村是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下辖村。位于南山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1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北头村、南光村。始建于明朝,本地村民多为郑姓。因墩头村郑姓教书先生在村西搭屋而居,随后聚居人数渐多而形成。因建村搭屋都选择南向而得名向南村。由向南、丁头、大板桥巷、向南东4个自然村组成,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莲城、十约、南屏联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70年,属南头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南头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南山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南山街道;2001年,属南山街道向南社区。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荔枝,兼养蝇。1992年,村集体成立向南实业股份公司;1995年,兴建向南白庙工业村,引进手表厂、塑胶玩具厂等来料加工企业,集体经济实现重大转型;2008年,改造白庙工业村,建成向南瑞峰花园小区。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商业店铺出租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
2015年末,户籍人口842人,其中男性405人,女性437人;80岁以上28人,最年长者98岁(女);实际在村人口523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3.6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1000人、台湾同胞1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6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世居村民主要为郑姓、叶姓。第一大姓为郑姓,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从南雄州保昌县迁移至东莞,后辗转迁至今深圳;明朝从今深圳珠光庵村迁移到此地。第二大姓为叶姓,南宋时期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南海,后辗转迁至东莞;明朝迁移至此地。该村存有《郑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谱》,深圳郑氏南莆祖五大房宗亲重修族谱委员会于2000年纂修。另有《向南村侯王诞祭典纪念册》,编纂者不详,编纂于2012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里郑氏族人到西丽光前和宝安黄田两地举行祭祖活动,并在宗祠内设大盆菜宴。该村的“侯王诞祭典”和“向南醒狮”均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侯王诞祭典”传承人为郑建荣、郑笋荣祭典开始时,先由村中老者祭拜侯王,随后群众祭拜。接着是“狮子贺庙”“狮子巡游”“放生仪式”。各地的郑姓族人和邻近的各村代表也来祝贺,村里要进行醒狮表演并摆大盆菜宴,还举办民间文艺晚会,表演武术、粤剧等。
“向南醒狮”形成于民国时期,传承人为郑美齐。其基本步法注重马步,配以跳跃步法、麒麟步法、交叉步法。有“出洞”“上山”“巡山”“采青”“舞柱”“人洞”等环节,其中以“采青”“舞柱”最为丰富。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188座。
村内现存郑氏宗祠和叶氏宗祠。郑氏宗祠,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占地面积558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四周以清水砖墙承重;三开间三进布局,分前堂、后堂和前后天井及左右廊等。宗祠内保存有书于清代的楹联“祖宗功业千古留;祠宇宏伟万代传”。
叶氏宗祠始建于清代,重修于1987年,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宗祠内保存有书于清代的匾额“叶氏宗祠”“万古流芳”等。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或逢喜庆之日,村民在宗祠祭祖。
向南村内有古桥大板桥和向南侯王古庙,均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板桥为三拱带栏杆石桥中拱大,两侧拱小,用花岗岩石砌成,历经300多年,桥身坚固如初,仍在使用。向南侯王古庙始建于清代,重建于1995年。供奉侯王陈忠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村民前往拜祭。不同于深港其他地区,向南侯王古庙供奉的是陈侯。每年农历四月廿三是侯王诞辰日,向南村都在侯王古庙举行盛大祭典仪式。这一民俗已传承300多年,先后被列入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向南村遗址位于该村沙堤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分陶片、石器和骨角器三大类,是深圳地区出土文物较丰富的遗址之一,也是珠三角地区较重要的商时期遗址之一。
村内有3口古井,分别为村东水井、村西水井、二坊水井,均建于清代,近年重修,现井口均已盖上,不再使用。
特色传统”庆食品为春节的煎堆、米饼、年糕、油角,清明节的茶果等。
20世纪60年代末通电,80年代初通自来水,80年代中期通电话,80年代末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互联网。村内有3所幼儿园。2015年,金田幼儿园在园幼儿160人,教职工13人;蓝海幼儿园在园幼儿201人,教职工23人;方恩幼儿园,在园幼儿203人,教职工18人。村内有向南东村公园、大板桥小公园、社区活动舞台、向南青年活动中心、向南村图书馆(藏书1万余册)等。
南山大道、桂庙路、前海路、南新路,学府路、海德二道从村内或村旁经过,深圳地铁11号线南山站邻近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