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30 15:46
吴安业(1806—1886),清代医学家。名樽,名尚先,又字师机,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迁居扬州,又移泰州乡间。当时其地药物缺少,他创用内病外治法,以膏药、熏洗等法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颇有成效。
吴安业(1806-1886),原名树杞,字尚先,又字师机,晚年自号潜玉老人,原籍浙江钱塘(今杭州)。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为候选知县。金奎光在《理瀹骈文》跋中说。吴安业于“甲辰大挑不赴”,乃随父“寓居于扬(州),诗文之外,兼学为医。咸丰三年(1853)移居泰州俞家垛,专以外治法济人。同治四年(1865),重返于扬,在今观巷设存济医庐。所著《理瀹骈文》既成,因授诸梓”。
诗文之外兼学习祖国医学,尤其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至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一家搬迁至江苏泰州居住,开始自制膏药为人治病。由于吴氏之外治法具有较好的疗效,故而受到当地广大患者的欢迎。吴氏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强调,医者应尽其心。对于各类患者,不论是贫苦之人,还是富贵之家,应当一视同仁。对于自制之膏药,虽无人所见,亦应当如实配伍,不可自失其真而掺有假品,更不可乘人之危,挟货居奇,贻误病机。对于贫苦之人,更应当十分同情,尽力周济,如此等等。著有《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
吴安业在前人经验的启示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积累了丰富的个人经验,充分肯定了外治法的可靠疗效。他不仅运用膏药以外治,还运用敷、熨、熏、浸洗、擦、坐、嚏、缚、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二十种方法,可以说是对中医外治的一次总结。吴安业通过外治法的应用,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意即中医治病,要掌握病因、病机,强调辨证,要根据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加以分析,然后才给予恰当的治疗。内治法是如此,外治法同样如此。并非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外治法仅仅看作是局部用药,应当将其与内治法同等看待,外治法同样在用药遣方上要有中医理论和药性理论作指导。应当把外治法与内治法仅仅看作是给药方法与途径不同而已。他十分强调经络的作用,认为外治法是通过在人体体表的经络而透达到人体体内的。
吴氏认为,外治之膏药,其运用于临床,完全应当依据内治的理论而应用。膏与药有区别,膏是一种剂型,药则可掺膏内,也可外治配合贴膏之用。膏的应用亦应以内治之理为基础,当分三焦、脏腑与八纲。这样,吴安业将膏药的应用奠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之上,是对中医学的一个重要贡献。至于外治法的膏方,即配制膏的药方,吴氏亦强调其取法于内治法的汤丸剂型之方,其药物组成亦以君臣佐使等方剂配伍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宗旨。可以说效用是一致的,只不过剂型不同而巳。他提出,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因此,香苏饮、神术散、黄连解毒汤、木香导滞丸、竹沥化痰丸等,以及理中丸、平胃散、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养心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内服汤丸,均可作为膏方使用。吴氏著有“炮制工艺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地道药材虽贵,永不会降品质”之名句在业内流传。
吴氏认为,病在人体之中,无非在上、在中、在下。而外治法应用于人体,亦不过治上、治中、治下。因此,吴氏依据三焦的三部分,给予不同的外治方法,以治疗各种疾病,形成了三焦分治的用药法则。对于“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他认为取嚏之法具有同汗吐一样的功效。除此之外,上焦外治之法还包括涂顶、覆额、涂眉心、点眼药、塞耳法、擦颈项与肩法、扎指法、握掌法、敷手腕、涂臂法等。对于“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病在中焦,脾与胃也。用药敷脐上,药物通过脐中作用体内以达到调中的目的。对于“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病在下焦,肝肾之部,包括膀胱、胞宫、大小肠诸脏腑,坐法通过药物的作用,可就近到达下焦诸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吴氏强调膏药的使用,应根据病变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膏药。即一要辨阴阳,二要辨四时五行,三要审求病机,四要度病情,五要辨别病形。吴氏运用膏药,强调此五法,其中心含义为运用外治法时,既要分别阴阳,又要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审症求因,才能药证合拍,取得疗效。对于膏药的用法,吴氏强调其贴法不专主一穴,应根据病情不同而各异。如治太阳经外感,初起宜贴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更用药敷天庭,熏头面腿弯,擦前胸后背及两手心足心,分杀其势。其他诸经,均可依此原则以推广施用。若病在脏腑,则根据病情之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应,命门与脐眼对应,足心与丹田对应。如属重症,酌情掺用药末,以提高疗效。如属外科病,用一膏药贴患处外,还应用一膏药贴心口以护其心,或用开胃膏以进饮食,以助药力。这样可以代替内托之法,不必另外服药。
一般而言,膏药之作用,热者易效,凉者次之,盖热性急而凉性缓的缘故。攻者易效,补者次之,盖攻药之力峻而补药之力缓。但临症凉药与补药并非不用,大热之症,则非凉药无以取胜。极虚之本,非补药则不能使气盛神安。除此之外,临症用膏药也可用从治之法。比如,热症而用热药者,是药力可因热得行的缘故,而热药又可引邪外出,故用之可以取效。虚证而可用攻药者,是有病当先去其病,不可以养痈为患,同时亦俱有同气相感的效用,故虚人之体也能胜任。另有寒热并用、消补兼施诸法,于膏药中亦可以运用。温性膏药可与凉性膏药并用,补性之膏亦可与攻邪之膏同用等。
吴安业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给药的途径和给药的方法不同而已,治病的原理并无二致,内服药经口腔进入体内,通过脏腑经络布于周身,外治法“虽在外,无殊治在内也”。二者治病实有“殊途同归”之妙。外治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明阴阳,察四时,分五行,求病机,度病情,辨病形。而人体脏腑深藏于内虽不可见,但可通过经络与体表相连,由于脏腑俞穴皆分布与背部,故外治背部俞穴即能达到条理内脏的效果。
吴安业在中医外治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尤其在膏药的运用上更为熟练,成为中医历史上外治法运用与膏药运用的专家。当然,吴氏并不是惟外治论者,只是其在外治方面经验独到而已。吴氏外治方面的经验与成就,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挖掘与研究。
现在观巷19号,还设了座刻着“《理瀹骈文》作者、名医吴尚先存济医庐故址”的石碑。
河南有座仲景祠,祭祀了包括扁鹊、华佗在内的112位历代名医,其中有两位扬州人,一位是吴安业,还有一位是夏春农。
“医庐”就是诊所,《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理瀹”当是疏通病理的意思,这部书用骈文写成,介绍了许多内病外治的方法,尤其注重用外贴膏药来治疗内科疾病,论理扼要,选方简便验廉,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全书搜集了五百多种单方和二十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皮肤、骨、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治疗方法;卷首附有《略言》,使读者在阅读全书之前先了解个大概。
吴安业生活的年代,药源缺乏,民众生活困难,多数人家有病无力请医买药。吴安业根据《内经》等书的理论,专攻“外治之理,即内治外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之法得以使药物最大限度的作用于患处,较内服药物而言不但有效的降低了用药的剂量,减轻了药物匮乏的现状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规避了内服疗法给全身其他非治疗脏器带来的毒副作用,他还认为外治不仅可以“与内治并行”,而且能够“补内治之不及”。外治之法,虽古已有之,但对外治诸法加以创造性改进,并专以其治疗各种疾病者,却是吴安业所提倡。
吴安业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求医者络绎不绝。吴安业胞弟吴官业曾有文记载了每日摩肩接踵上门求医的病人和吴安业施治的情景,他说:“凡远近来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时聚。有舁有负、有扶掖、有提携、或倚或蹲、或立或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涕,拥塞于庭。待膏之救,迫甚水火。斯时在旁观者,莫不慨息,以为绘流民图,赈饥之局不过如是。”吴官业还说:“吾兄则自晨起,以次呼立于几案前,令自述病因,侧耳听之。若宜补,若宜泻,若宜凉而宜温,略一视颜色,指其部位,分别散给,有重症、急症,膏外加以药,不半日而毕。自来医未有如此之捷简者,月治数千人。”吴安业自己也说:“每日自辰至戌,来诊者不以时限,随到随诊,人咸乐其便……月阅症四五千人,岁五六万人?”就是说,从早到晚,病人随到随看。这不仅反映了吴安业的外治法受到广大病者的欢迎,也见得吴安业的医德高尚。
后来,吴安业移居公道,《增修甘泉县志》卷十三记载:“安业,道光甲午举人……居公道桥,终年足不入城市,远近贫病,无力医药,赖吴生活者以千百计……”
中文名称:吴安业
英文名称:Wu Anye
【定义】清代医学家。撰《理瀹骈文》。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医史文献(二级学科);医家(二级学科)
【百科名片】
著有《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书以骈文写书,为一册治疗各种疾病的外治法专书,内容丰富。门类排列,包括敷、洗、熨、熏、浸、盦、擦、坐、嗅、嚏、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种治疗方法,总结古代应用的经验和民间流传的秘方,两相结合。书中很重视使用膏,称“膏可以统治百病”,“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凤仙草、轻粉、山甲之类,要不可少,不独冰、麝也”。书中许多内容和治疗方法,值得现代医学应用并深入研究。
【医学成就】
《理瀹骈文》外治法专著。又名《外治医说》。一册,不分卷。清吴尚先(吴安业)撰。刊于1870年。本书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并联系《子华子》一书所说“医者理也,药者瀹也”的涵义,故以《理瀹骈文》为书名。这是一部以内科理法方药的理论依据而又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专书。卷首总论外治之法。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外治方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书末附常用外治膏药方的配方与制法,并附《治心病方》一文。全书以记述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治法多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便于推广。除膏药外,本书还记载了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法等。由于作者本人是外治法卓越的实践家,其所收选的治法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所以此书为外治专著中影响较大的一种。但本书存在纲目不清,缺乏条理的缺点。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他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药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于外,无殊治在内也,”根据这一学说,吴尚先治病的方法,一概是外治法,主要有:
第一种是薄贴方法,是在身上贴膏药。他的膏药有许多种,不论内科外科多种疾病,都可以用不同的膏药来治疗。
第二种是温热疗法。这种疗法包括九种方式:围炉发汗、烧坑发汗、熨斗熨、铁熨、瓦罐熨、热砂熨、瓶熨、热瓶吸、火熏。
第三种是水疗法。分水浴疗、水塌腹疗、热水熏蒸疗、冷水疗四种。
第四种是蜡疗法。用黄蜡加热敷患处。
第五种是泥疗法。用净黄泥调水敷。
第六种是发泡疗法。用捣碎的蒜泥敷贴,使局部发泡。
吴安业的外治法当然不止这几种。这些方法与现代理学疗法比较并不逊色。同时还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安业堂的镇店之宝“安业神灸”。“安业神灸” 作为安业堂的“镇店之宝”,涵盖祖国中医“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等领域之精髓文化,一百六十多年卓越的临床运用实践经验之结晶,它是含有人参、北虫草、鹿茸、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细辛、艾叶、艾绒等39种药物的外用“灸敷药包”;结合安业堂“外敷药酒”;安业堂“热灸神灯”;安业堂“外敷药盐”;患者根据不同病症,针对不同的穴位,实施指定时间和指定疗程天数的“热疗及药物灸疗”的一种“内病外治”组合疗法。
吴安业创立的内病外治法无疑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创新。他的创新精神在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古代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使这一个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同治三年(1864年),吴安业根据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写成了《理瀹骈文》(又名《外洽医说》)一书,详细论述了膏药的治病机理,指出膏药的配制方法和应用方法。这是中国医学史上有特色的外治学著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