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0 16:15
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生于1876年春,祖上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6人,吴锡卿排行老四,1887年举家前往北京,初夏创办吴裕泰茶栈,由吴锡卿出任总管,几十年后才改号吴裕泰茶庄。吴家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8家大小茶庄,后来发展到11家,他们是:崇文门内“乾泰聚”、“福盛”、“吴鼎裕”茶庄,“吴鼎裕”即今崇文门菜市场旧址,专门经营高档茶叶,供豪门显贵享用。
广安门内的“协利”,西单北大街的“吴新昌”,东单的“信大”,清河的“吴德利”,通县和天津的“乾泰聚”分号和“裕胜”茶庄等。
吴锡卿曾任北京市京师茶行会会长长达十年之久,被认为是百年老店吴裕泰茶庄的创始人,于1930年逝世。
《吴裕泰茶庄》:自创建之日起至今,一直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4号。其时占地20多亩,高门大院,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共有8个院落,100多间房子,为花园式建筑,分为客房,库房,加工拼配室,营业店堂等。那时,茶庄主要从安徽、福建、浙江等地进茶,一般是经大运河到通县,再用大车进东直门,到北新桥。那时吴裕泰茶栈的电话是:北局,1928。现为64041928,历经百年,主号未变,现在王府井吴裕泰茶文化馆,展有一老顾客捐献的早年吴裕泰茶栈茶叶筒可作证明。
吴裕泰最早的牌匾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清末老秀才祝春年写的,称《吴裕泰茶栈》,书法不俗。这块匾在北京挂了几十年,公司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改为《吴裕泰茶庄》,文革时北新桥地名被改为红日路,吴裕泰也更名为“红日茶店”(为竖牌),直到1985年才恢复老字号,是请中央民革委员冯亦吾老先生题写的,黑地金字的横式牌匾,沿用至今。
1994年,茶庄进行翻扩建,营业场所由原来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店堂宽敞明亮,店内悬挂着天津炎黄画院赠送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次年,建成与茶庄一壁之隔的《吴裕泰茶社》,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欣然命笔题写匾额,1995年金秋时节,茶社开笔会,刘炳森、胡洁青老人、李滨声,苏适、米南阳,留下了墨宝。
当时的吴裕泰茶栈,就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安徽的名茶不少,祁门红茶,安徽屯绿,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但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喝不起这些名茶,大多喝花茶,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
新中国成立后,吴裕泰这个百年老店又获新生,1955年底,公私合营后,更名“吴裕泰茶庄”。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
据说老舍创作《茶馆》就是以吴裕泰茶庄为基本线索而创作成功的,在他的《茶馆》公演时还有一些时间会挂出“裕泰大茶馆”这面馆旗。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名字的馆旗就没有挂了。但再后来的电影《茶馆》里又飘起了“裕泰”两个字。有些事是想不得的,一想就会有许多的话题,如果老舍当年真是以“吴裕泰”之名创作《茶馆》的话,那么,今天的“老舍茶馆”就得每年向吴裕泰茶庄拜年了。
按照中国传统起名方式,当年“吴裕泰”起名不外乎是以自家姓氏为头,再图个富裕安泰的意思进去就行了。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最简洁的起名方式,不会有好深奥的学问在里面。
徽茶商在我国堪称一绝,据统计,在我国现存的茶行业“百年老店”中,徽商所创的百年老店保存至今为全国之最。比起蜀茶商、浙茶商、闽茶商强大得多。
对于吴锡卿这人,他就不如谢正安那样有诸多史书记载,相关传说也不见多数。向来高调的徽商在他这里就找不到高调的名头。这一点,我们从其现在的掌门人孙丹威那里也找不到一丝痕迹。可能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再低调下去,肯定对企业发展不利。但一改主业花茶和绿茶风向标,而走别的茶品可能会为吴裕泰茶庄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现在可能还看不出多少苗头,不久的将来就难说了。
一块响当当的百年品牌,是不可以随随便便就改变了发展属性的,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是正确的。但同样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看过去和将来,那就大错特错了。只看现在的市场不着力于保护和宣扬自身传统优势和主打家业产品,主动放弃实为发展之大忌。将一些团茶砖茶等低端产品放入企业主体动脉,非要硬起头皮广告“好”字,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什么也不是的市场趋势。那时的那时,后悔只会让强大的对手处于搞笑中。
作为我们茶人引以骄傲于世界的“吴裕泰”,祝她不要因为一时的行业不良风气而与科学和百姓生活离得太远太远,对手正虎视眈眈坐在店外馋涎欲滴地守望着的。
要我说啊:茶,还是绿色的好。
感谢敖歌先生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