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烟雨

更新时间:2023-10-24 17:12

提到苏州的桥,人们往往会记起张继的诗,杜荀鹤的诗,白居易的诗;会想到枫桥、花桥、乌鹊桥……确实,随便哪座桥,不管大小高低地处何方,一旦被名人名诗一渲染,马上就变得楚楚动人魅力四射。你看那座枫桥,世界上还有哪座桥的名气有它响?所以元末明初诗人高启会说“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艺术片《水天堂》,第一个画面就是枫桥,画外音由此切入主题,说:“走过那座桥,便进入水天堂了。”其实,走过吴门桥,也一样便进入水天堂了。走过枫桥是寒山寺,走过吴门桥是盘门三景,这两个地方都是大名鼎鼎的,对于游客来说,都是十分向往的。

苏州是水的天堂,也是桥的天堂。上海东方电视台《财富大考场》的主持人曾经以苏州的桥为题,出过一道抢答题:“中国哪座城市的桥梁最多?”这道题使苏州人又多了一份自豪感——除了苏州还有谁?浙江的绍兴,素以“桥乡”著称,但全市的大小桥梁不过七十几座。

假如再出一道桥的题目,难度可能就增加了:“苏州的桥梁中,哪座桥最高?”嘿嘿,反应快的读者大概会从这本书的书名悟出标准答案,一点不错,苏州最高的单孔石拱桥,非吴门桥莫属。吴门桥以拱顶距离正常水位九米以上的高度,雄居苏州桥梁之最。

吴门桥虽已九百多岁了,比枫桥却还是年轻,在唐朝,当张继吟唱枫桥时,吴门桥还未问世。不过,吴门桥与枫桥一样,同样经历了和平岁月与战火乱离,并同时毁于咸丰十年(1860)的战火,同样是苏州历经沧桑的见证。现存的这座吴门桥,与枫桥是同时代的造物,都重建于晚清的同治年间。如果淡化一下名气,那么无论从哪方面,吴门桥比之枫桥,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从桥名也可看出。

初读刘禹锡的“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夹柳条”,总觉得同为咏桥诗,他的诗友白居易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似更精采,反复吟咏却又不知其所以然。一次伫立吴门桥头,面对古运河的滔滔东流水,忽然悟出,原来刘诗中缺少了对水的描绘!由此,就想到了吴门桥的又一个不凡之处——雄踞在盘门水陆城门外的这座古桥,所处的水环境确实要复杂得多!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流淌到这里,顺着古城墙之势突然打了个急弯,折向东行;这时又分出一股水流涌进盘门的水城门,形成一段颇壮阔的水面,旧称石家湾;走不多远却又分成两条河流,运河沿古城墙向东流去,一条支流斜向东南另成气候。就水势及复杂的地理环境而言,这大概也是吴门桥建造较晚的一个原因。

相对于盛名天下的枫桥,吴门桥就极像一位隐士。在近十个世纪的悠悠岁月中,古盘门地带所有的繁华和衰败,它都亲睹于目,切身经历;尤其是兵燹人祸——鞑虏铁骑的蹂躏,元末红巾军的淫威和清末太平军的血战,还有民国初期江浙军阀的混战,几乎悉数难免。在朝代不断兴替的世道中,吴门桥坎坎坷坷屡毁屡生,默默无闻地“隐居”于城南一隅。

在苏州的单孔石拱桥中,以规模巨大和构造精巧而言,当首推吴门桥。吴门桥的桥体遒劲,拱峰高耸,无论远眺近瞻,都十分雄伟壮观,仿佛给人以“伟丈夫”的印象。游人拾级而上,即有移步换景之妙,伫立桥顶,城垣内外、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明代文人李流芳说,游虎丘有“八宜”,即宜、宜、宜、宜、宜春晓、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如果把“无所不宜”之叹用到吴门桥这座“吴中第一桥”上,居然也是十分相宜。

试想,阳春三月,盘桓在“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拍春岸”的盘门城楼之下,或者是登临瑞光古塔之上,俯赏吴门桥畔的旧城堞影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一发思古之幽情,该是一桩多么赏心悦目的快事!

月光下,不一定是八月中秋,那古桥古塔、古城门交相辉映下的吴门夜月图,那旖旎的夜景,简直是没得说。现在环古城游的黄金水道上,城南运河段新开辟了一个景观——吴门夜月,一旦进入景区,引人入胜的感觉便扑面而来!

已经好几年没有下过像样的雪了,如果下大雪,一定要到吴门桥上抓拍几张,从吴门桥上拍摄银装素裹的水陆城门以及城里“参差十万人家”的素裹银装,也是一绝。

由于“盘门三景”的魅力,即使炎炎盛夏,吴门桥畔也是游人如织。美中不足的是,桥堍两边那些挤挤挨挨的民居,无形之中限制了所玩赏的空间。大多数游客只是在桥上走走,在桥畔看看,或者徜徉留连在路边卖古玩杂货的小店小摊之间。这样就未免有点可惜,要是能去桥堍河边,与运河之水亲密接触一下,留几张影,拍几幅风景;或者干脆泛舟古运河上,在拂面的习习凉风中,透过吴门桥洞一睹盘门城楼的风采,那种“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止补墙头缺”的意境,那感觉与“春晓”和“秋爽”又是不同。吴门桥周围的建筑都已经在整治,不用多久,一个精彩的吴门桥景区就会出现在盘门的古城墙下。

从盘门出苏州城,走过吴门桥,穿过长仅两百米的盘门横街,就来到了京杭大运河边的南门路。从吴门桥一直到觅渡桥这沿河三点五公里长的区域,被称为吴门桥地区。

作为环古城风貌保护的重点路段,现在的南门路已经整治一新。那漂亮的石驳水岸,六通道的沥青马路,雅致的沿河绿地,河边随河而走的流动灯光,徜徉其间,确实会让人留连忘返。现在,已经有媒体把这里比作苏州的“外滩”。

确实,正如上海外滩是列强留下的遗迹一样,苏州的“外滩”也是如此。从吴门桥畔的青旸地—直到觅渡桥畔的运粮河这六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半个多世纪,曾经被划分为日本租界和公共租界。苏州最早的海关,也诞生在这里的觅渡桥畔。这段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城南运河南岸,曾经是苏州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我国第一家使用动力机械的现代化缫丝厂——苏经丝厂,还有我国开工最早的纺纱厂——苏纶纱厂,都诞生在吴门桥畔。

苏州城南的这个“外滩”,虽然没有摩天大厦,没有闹市喧嚣,然而有一个方面足以令苏州人自豪,那就是苏州这个“外滩”,还有着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化积淀。这恐怕是上海的十里洋场无法比拟的。只需稍为留意,这城南地带的文物古迹、名胜景观,简直俯拾皆是。那古桥、古墓、古塔、古城门、古运河,还有运河沿岸那些象征着苏州近现代工业文明遗存的百年老厂,尽管其中不少厂家因时代变迁或改行,或转业,甚至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工业文明的遗存仍随处可见。随便提起哪方面内容,都是一个非常有谈兴的话题。

今日的吴门桥,已经是一个地区的代名词,吴门桥地区,完全可以说是近现代苏州对外开放的一个博物馆。

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河港如织,桥梁纵横。苏州的桥梁,不但为数众多,形态各异,而且造型优美,令人赏心悦目;苏州的古桥,有着相当的观赏性,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方圆不过数十里的姑苏城,名桥无数,这里有全国最高的单孔石拱桥吴门桥,有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薄墩联拱石桥宝带桥,还有世界上最小的石拱桥——网师园中的引静桥,更有名扬天下的枫桥。

苏州自建城以来,城市的格局始终是街河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前后枕河,逢街有桥。古代苏州人以步行为主,以舟轿代步。没有桥的苏州,简直寸步难行。从唯物观的角度来看,苏州人造桥的本事,完全可以说是“逼”出来的。有史料表明,早在春秋吴国时,已开始有规模地造桥,但至少唐代以前,苏州的桥大多还是用木材建构的,所谓“红栏’’者也。木桥漆成彩色固然美丽,却远没有石桥牢固耐久,不可能干年留存,所以如今我们无缘一睹“红栏”的风采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