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更新时间:2024-07-01 09:05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1984年省政府的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总面积5639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历史沿革

1986年,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周至保护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以保护川金丝猴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南部的秦岭主梁北坡,南以秦岭主脊与佛坪、宁陕两县相接,西邻太白林业局,西北与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东接宁西林业局。地理位置为东径107°39′~108°19′,北纬33 °41′~57°。

地质地貌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秦岭褶皱系,地层属礼县-柞水分区,泥盆系是保护区出露地层的主体,占面积的2/3左右,其次是石炭系及中生界地属。

水文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小河流15条,共有流长大于10公里的河流6条,均为黑河右岸一级支流,汇集于黑河,每平方公里集水面积平均年径流量44.38万立方米,总计汇水面积563.93平方公里,是黑河总汇水面积的38%,是西安市黑河引水的主要水源。

气候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摄氏6.4℃-8.4℃,年降雨量约600-1100毫米,四季中夏季短而炎热,冬长寒冷,秋季低温多雨,春常残雪盖地,直到四月中下旬才解冻;小气候变化剧烈。

土壤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岩石组成英岩片,南部主要是浅变质性粉沙岩。土壤结构复杂多样,基本有4个土类、7个亚类,11个土属,且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植被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带、桦木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

区域范围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393公顷 。其中国有土地面积49849公顷,集体土地面积6544公顷。

保护区功能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557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4.2%;缓冲区326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9%;实验区377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9%。

保护目标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动物资源

截至2012年,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4目、71科、179属、267种,占陕西省野生脊椎动物787种(亚种)的33.93%,其中兽类74种,鸟类160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0种,鱼类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林麝大鲵秦岭细鳞鲑红腹锦鸡等24种。

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着14群,总数约1500只的金丝猴,是中国金丝猴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还曾多次发现白色金丝猴。

植物资源

截至2012年,保护区内仅基金顶的种子植物就有121科508属、1069种(其中木本植物464种,草本植物605种),占秦岭种子植物总棵树(159科)的76.10%。总属数(995属)的51.10%、总种数(2940种)的36.40%,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大果青杄等7种,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3种,陕西省保护植物7种,共计19种,且大部分植物属于国家特有种,并发现了大面积的独叶草巴山冷杉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1989年,西安市批准成立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西安市林业局直属的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全局实行局、站两级管理,单独核算的管理体制。管理局设办公室、保护科研科、社区共管科、防火公安科、工会等5个职能部门:局下辖厚畛子、板房子、安家岐、小王涧、双庙子等5个保护站,双庙子、板房子2个森林公安派出所,黄草坡、虎豹河2个检查站。

管理内容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及珍稀植物等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自然景观等。

管理方法

保护区管理局驻地周至县二曲镇农商街2号,保护区内由于通达工程的实施,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人们联系交流很方便。社区人口3409人,730户,16个村。社区对保护区工作产生的主要压力是采药、放牧、薪柴采集。保护区周边社区已有产业是生态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是经济林、养蜂、中药种植。

20世纪90年代初,众多的盗伐森林者将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致富基地”,乱砍滥伐现象相当严重。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周至县林业局于1994年成立了林业巡警稽查队,加强巡逻看护和检查,终于将这股盗伐歪风刹住。

开发利用

科学研究

1990年5-6月,保护区管理局与西北大学生物系协作,采用路线统计法,对周至自然保护区内雉类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生境的完整沟坡作为调查的基本路线,路线长度用计步器测量,路线宽度约为50米,将遇到或听到雉类鸣叫声的地点、数量、种类一一记录。

2005年7-8月,中国科大学生科学考察探险协会组织了历时14天的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在保护区无人区停留了8天,考察了包括金丝猴羚牛在内的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7月30日科考队从安家歧保护站进入保护区的缓冲区,在松花坪巡护哨站建立本次考察的大本营。科考队冒雨两度登上秦岭主梁寻找金丝猴未果。8月3日天气好转,科考队再次寻找金丝猴,终于在海拔1600米的龙王沟找到了一群大约200只的金丝猴,队员跟踪拍照并做了观察记录。8月4日科考队负重再上秦岭主梁,并扎营梁顶以观察更多的金丝猴做对比分析。

旅游信息

金丝猴野外观赏区:位于保护区内的玉皇庙地区,周至自然保护区与大专院校合作在玉皇庙地区已经成功招引了一群金丝猴,成为国内外首家成功招引野外金丝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高山烂泥湖:位于保护区东南角,与宁陕县交界,面积约15公顷,海拔2300米以上,羚牛黑熊等兽类经常活动于此。

长坪河植被景观:从厚畛子保护站沿花耳坪河南行经白羊滩、二岭子,直达秦岭主脊,直线距离12公里。

七里一线天:从保护区北部的东河入口,沿沟向东南,路经七里峡口,峰峭直插云天,最狭处仅有5米。

秦岭冷杉林:位于保护区东南部,秦岭冷杉是秦岭特有树种。

光头山草甸:位于保护区西南边陲,与佛坪国家级保护区交界,海拔2904米,是观察到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的好地方。

其他景观还有:玉皇庙、大蟒河、殷家坪、大树沟、黑河森林公园等。

保护区内由国道、地方道路、简易机动车道和人行小道相互连接构成网络。保护区内108国道贯通南北,南行280公里抵达汉中,北行10公里与陇海公路、西宝高速相交,东行70公里抵达西安咸阳,西行120公里到达宝鸡,各保护站的地方道路与国道相接。

生态价值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既有独特,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的生物资源,同时还兼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这里是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川金丝猴地理位置最北的一块栖息地,是亲历保护区群的重要成员与中国最悠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同时又是西安市用水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