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鲠生

更新时间:2024-04-22 09:34

周鲠生(1889年3月6日—1971年4月20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原名周览,中国共产党党员,法学家,外交史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景星学社社员,生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

人物生平

1889年3月6日,周鲠生出生于湖南长沙。

1906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经济等学科。

1913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

1921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返回中国,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法制经济部主任。

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

1926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

1929年—1949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

1930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

1936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务长。

1939年,赴美国讲学。

1945年7月—1949年8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调任北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1年4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周鲠生长期从事国际法学和外交史的研究。

周鲠生编著的著作有《国际法大纲》《近代欧洲政治史》《不平等条约十讲》《国际法》《现代国际法问题》《国际法概论》《近代欧洲外交史》《近代国际政治小史》《现代英美国际法的思想动向》等。

人才培养

1928年7月,周鲠生和刘树杞王星拱李四光曾昭安等人参与武汉大学的筹建工作。

周鲠生在任武汉大学校长期内,除了扩大、充实原有的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外,又恢复了农学院,还增设了医学院,使武汉大学成为一所包括六个学院的多科性的、质量较高的综合性大学。

周鲠生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指导,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采用了习明纳尔(Seminar)的方式,由学生选择专题和参考书,然后拟出大纲、写成文章进行随堂报告。每个学生报告完毕,他先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再进行全面总结,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高。

周鲠生每讲一门课,就自己编著一套讲义,后来出版的《现代国际法问题》《万国联盟》《国际法新趋势》《近代欧洲政治史》等都是由他的教学讲义汇编而成。

20世纪20—40年代,周鲠生主讲了“国际法”“国际法成案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欧洲外交史”“欧洲政治史”“比较宪法”等课程。

周鲠生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国际组织法专家梁西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周鲠生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教书先生家庭。他4岁丧母,10岁丧父。寄人篱下苦读三个春秋考取秀才,“神童周览”一时传为佳话。

周鲠生的长女是物理学家、教育家周如松

人物评价

“周鲠生是中国著名法学家、外交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湖北日报》评)

“周鲠生的一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他虽已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但是他的理想信念、学术贡献和道德风范相沿不辍、历久弥新。他一生勤勉治学、笔耕不辍,他的一系列奠定性著作,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体系,为中国国际法学术建设和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评)

“周鲠生为武汉大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之笔。”(中国科学院院士窦贤康评)

“周鲠生作为法学界的杰出代表,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践行者建设者发展者培养者的具体内涵。”(时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甘藏春评)

“周鲠生的一生同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现当代国际法历史息息相关。他为中国国际法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国际法理论建构、国际法人才培养、国际法知识传播、国际法服务国家外交、国际法治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评)

“周鲠生是中国现代国际法学界的泰斗,他孜孜以求于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殚精竭虑于教育兴衰、大学存亡,为武汉大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武汉大学法学院评)

“周鲠生为中国国际法学学科发展、外交工作、立法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等做出了杰出贡献。”(武汉大学评)

“周鲠生是国际国内知名的国际法学者和法学家,是中国现代法学界的权威。”(《晋阳学刊》评)

人物纪念

2005年,由武汉大学广州校友会和长沙校友会捐资铸造的周鲠生塑像,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楼前正式落成。

1985年,武汉大学设置“纪念周鲠生法学奖金”,以纪念周鲠生对中国的外交工作和立法工作所作出的贡献,为青年们树立一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和外交事业而献身的楷模。

“武汉大学周鲠生讲席教授”是由武汉大学为引进国际法学高端优秀人才而设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