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更新时间:2024-11-02 13:38

《了凡四训》 (别名:《命自我立》)是古代劝善书,是明代官员、思想家袁黄创作的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著作,书成于公元1602年。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主要有四个章节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并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是袁了凡结合自身实际的经验之谈,主要讲述的是作者一开始被当时化名为孔先生的杨向春准确地算定了一生,每次都准确应验,但后来在云谷禅师的指导下改变自身命运的事迹。该篇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看法,即“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认为人一生的运数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何能让自己的命运变好就要通过积德行善去积累福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他的幸福是画等号的,“德福一致”是《了凡四训》最核心的劝善思想,也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的世界观相吻合,能够引起劝善对象们的共鸣。

改过之法

在该篇中作者强调改过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要想积善,就必须改过,改过也是。改过的方法就是要有“三心”,即羞耻心、敬畏心和勇猛心。作者还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过错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内心,心灵清静了就可以杜绝不好的念头。

积善之方

该篇首先是列举了十个古人行善的事迹,用实证证明了作者认为的“德福一致”的观点,人做了善事上天就会回馈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接着作者对善进行了辩证分析,讨论什么是善,以及如何正确的行善。最后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善事的十条具体行径:第一,与人为善,待人宽容;第二,爱敬存心,相互关爱;第三,成人之美,帮助他人行善;第四,劝人回头,帮助他人及早醒悟;第五,救人与危难,帮助他人缓解痛苦;第六,修建公共设施,造福大众;第七,捐赠财物;第八,修缮庙宇,弘扬正法;第九,尊重长辈;第十,爱惜生命,有一颗恻隐之心。作者认为从这十个方面做起,人的德行就可以完备了。

谦德之效

第四篇主要想要表达谦逊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作者举了他所见的五个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事迹,说明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谦虚的人受教育的机会更多,心胸更加宽广,从中获益无穷,因此谦虚是修行者不可缺少的品质。

创作背景

《了凡四训》 是作者69岁时创作的,是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辩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原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了凡四训》全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分别来自于作者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作者晚年所著的《立命篇》,“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是作者早年所著的《祈嗣真诠》,“谦德之效”来自作者的《谦虚利》。

作品思想

《了凡四训》叙述了袁了凡先生的人生经历,列举了大量实例说明了善有善报的道理,蕴含了丰富的劝善思想。“立命之学”是作者晚年所著的《立命篇》,作者以亲身经历来教导自己的儿子、启迪世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是作者早年所著的《祈嗣真诠》,论述改过的方法及将善行分门别类;“谦德之效”来自作者的《谦虚利》,告诫世人要谦虚谨慎,并举例论证“天道”的存在。《了凡四训》 融合了释、儒、道三家思想,主要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讲述改过以“趋吉避凶”的方法,论证积德行善必有善报的理论,强调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修正己身、多做善事,就能收获福报。

作者通过和云谷禅师谈话打破了原有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想法。云谷禅师认为命运是可以自己通过努力改变的,功名富贵也是可以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得到的。而如何改变命运,去追求那些原本自己没有的东西,就要做善事,多积德。一个人的福报和他的品行是一致的,这与佛教劝善思想的因果报应有着相同的道理。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会得到上天眷顾,做了坏事就会被上天惩罚,有人富贵有人贫困是因为前世的德行不同,今生的福报也不同。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认为善行与福报是可以转换的,可以在做善事的过程中记功求福报。作者自己许愿三千善事求得一子,一万以考取功名,都获得了成功。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说明了这种量化关系的存在,更加能够劝导民众切实行动起来,更有说服力。德福一致是《了凡四训》中劝善思想的关键,这些世俗价值的激励能够更好地吸引民众向善,也符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的朴素价值观。

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想积德行善首先就要改过,改过是向善的先决条件。改过必须要持之以恒,作者以蘧伯玉为例,其在二十岁就明白了自己之前所犯的各种错误,在二十一岁又觉得之前改得不够彻底,又继续改正,直到五十岁时还能改正四十九岁的不足。改正错误就是要知耻而后勇,见贤思齐,向圣人们学习,要求自己道德进步,不要私下里做一些不义的事情。也要相信上天,要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上天看到。还要有面对自己缺点和不足的勇气。人不能因循守旧,必须时刻振作,面对自己的过错要立刻行动。在如何改过上,作者提出了事、理、心三个层面:就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改正只是改正了过错的表面,真正改正就要从道理和心性上去改。在改正错误之前就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杀生之前要明白上天有好生之德,因别人的错误发怒之前要明白这是自寻烦恼。更深层次的要在内心下功夫,只要内心不起贪念,一心向善,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过错的发生。

如果是利于别人,那么打骂别人也是做善事。做善事要探究做善事的道理,为了做善事而去做善事,很可能枉费苦心却损人不利己。作者对善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辨析。在善的真假方面,利于别人、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就是真善,为了某种私人目的、流于形式的就是伪善。在善的曲直方面,着一颗纯粹的济世、爱人、敬人之心的善就是直善;如果有一毫的媚世、愤世、玩世之心的善就是曲善。没有原则的好人会败坏道德。在善的阴阳方面,做了好事被人知道就是阳善,会享受世间赞誉,不被人知道就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在善的是非和偏正方面,不仅要看当时的得失,也要看对后世以及他人的影响。在善的半满方面,善要日积月累,也要尽力而为,这样善才圆满。在善的大小方面,了凡推崇造福大众有利国家的大善。在善的难易方面,穷人做善事较富人要难,克服自己的难处去做善事,福报会更丰富。了凡先生认为人在做善事时要深入地思考,不能愚昧地只顾眼前,比起私德而更应考虑功德,其行善思想体现了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美德。

作品影响

《了凡四训》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劝人行善的思想对明末以后的慈善活动开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对后世影响深远。《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的思想总结,从明代流传至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当今社会,《了凡四训》仍有许多宝贵之处。挖掘和利用 《了凡四训》劝善思想关于善的理念和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了凡四训》不仅流传于中国各地、被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而且对日本政经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本书推崇备至,他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道相将此书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稻盛和夫早年读到《了凡四训》并将其作为人生指导。他后来在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中国400年前袁了凡写的著作叫《了凡四训》,顿时得到了顿悟,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作品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肖群忠:《了凡四训》是明代影响很大的一部劝善书,思想倾向的学派综合性,思想内容的民间实践性、论证方式的迷信与理性相结合是其伦理思想的一般特点。其民间伦理思想的内容主要是:福善祸淫、因果报应的民间人生伦理信念,“诸善奉行”的民间善良意识,“改过”“谦德” 的实践道德。《了凡四训》中表达的诸善奉行的民间善良意识中所体现出的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都是具体可行的,是有着很强的操作性的,以此反观我们当今的道德规范往往是一些空泛的、不明确的要求,使人们难以在实践中履行。

作者简介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少孤苦学,善作文,曾经以授徒为业。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十六年任河北省宝坻县知县。在任上,革除弊政,兴修海堤,治理堤内盐碱地。万历二十年升兵部职方司主事,随军赴朝鲜讨倭,屡建功绩。后因与主将意见不合被弹劾,罢官回籍,专心研究历法、律吕、水处、河渠、赋役和屯田。黄博学尚奇,凡河洛象纬律吕水利戎政,旁及句股堪舆星命之学,莫不究涉。尝导人持功过格,乡里称为愿人,卒年七十四岁。著作有《两行斋集》《宝坻劝农书》《历法新书》《了凡纲鉴易知录》《皇都水利》《摄生三要》《静坐要诀》《祈嗣真诠一卷》《群书备考》《评注八代文宗》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