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9:51
《咏制置李公芾》是南宋诗人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绝。上联主要通过正面描述李芾的忠烈来赞颂李芾,而下联则是纯从侧面来表现李芾的英勇。这首诗赞颂了宋末李芾与潭州军民英勇抗击元军的悲壮事迹,也抒发了诗人爱国的拳拳之心。此诗采用白描手法,自然朴实,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正面与侧面抒写相辅。
咏制置⑴李公芾⑵
举家自杀⑶尽忠臣⑷,仰面青天⑸哭断云⑹。
听得北人⑺歌里唱,潭州⑻城是铁州城⑼。
⑴制置:官名。即制置使,唐代开始设置,宋代沿袭,为地方军事长官,宋代多由安抚使兼任。
⑵李公芾(fú):李芾,字叔章,时任潭州制置使、湖南安抚使,公是对他的尊称。蒙古军南攻,败贾似道于芜湖,芾招募丁勇,栅江修壁,准备迎敌,后城破殉国。
⑶举家自杀:元军围攻潭州,李芾率军民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除夕城陷。此前李芾命下属沈忠:“吾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沈忠从命。事毕亦自杀。潭州百姓闻之,亦多举家自杀。
⑷尽忠臣:全体都是忠臣。
⑸仰面青天:仰头面对青天。
⑹哭断云:哭声震天,击碎行云。形容哭之痛。
⑺北人:这里指蒙古军。
⑻潭州:宋州名,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
⑼铁州城:铁铸的州城,形容它防卫的坚固,不易攻破。蒙古军以为攻取潭州,易如反掌,没有料想到李芾率领潭州军民誓死抵抗,“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蒙古军着实领教了潭州军民的厉害,他们也不得不钦敬这种精神。故此在歌里把这种既敬又畏之情表达出来了。
城破举家自杀全是国家忠臣,人们向天泣悼哭声击碎了行云。
听到蒙古人的歌里分明唱道,潭州城简直就是一座铁铸之城。
这首诗是郑思肖为抗击蒙古军南侵而举家献身的李芾献上的颂歌。德祐元年(1275)九月,元军阿里海牙部攻取湖北。直逼潭州城。南宋潭州制置使、湖南安抚使李芾在强敌围困和攻击下,组织军民浴血奋战,坚守三月余,最终寡不敌众,死守难抵。除夕元军登城,此战,李家除一子裕孙及一孙辅叔因当时不在潭州外,其余家人全都和李沛一起壮烈殉国。闻此惊心动魄的壮举,郑思肖热血沸腾,引吭高歌,写下了这首诗。因李死于除夕,这首绝句应成于德祐二年(1276)。
该诗直叙李芾的英雄事迹,抒写人民和作者对烈士的沉痛哀悼;全诗沉挚悲痛,朴实而自然,读来动人心魄。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有记事、有议论、有抒情,感慨深沉,气冲斗牛,令人感泣。叙事浓缩,选材典型,有引吭高歌,有仰天悲哭,有深沉慨叹。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写得壮怀激烈,气薄云天,令人感泣而又激奋。特别是三四句以元军的歌唱写潭州军民森严壁垒众志成城的战斗精神,尤为有力。
首句感情激动地赞颂李芾全家“尽忠臣”,“举家自杀尽忠臣”,既是对惊天地、泣鬼神之举的记叙,亦是饱含激情的评论。“举家自杀”令人痛惜,更使人肃然起敬;“尽忠臣”是高度的赞美。
二句用哭声渲染全家自杀的悲壮。“仰面青天哭断云”,诗转向具体描写诗人惊悉李芾举家饮刃消息后的悲痛哭泣之状,“仰面青天”写其状,天不助宋,为之奈何?“哭断云”写其声。此句写诗人之悲哭,同时亦是从侧面讴歌李芾“举家自杀”之忠烈。
三、四句换一角度用元人的话歌颂李芾,比自己出面说更有力。“潭州城是铁州城”,写出李芾日夜坚守的英勇。“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这两句是在前句从诗人的角度歌颂李芾等“忠”的基础上,又从敌方的角度进一步歌颂其“勇”。忠为勇的前提,勇乃忠的表现。当时蒙古军气焰甚盛,不可一世,既大败贾似道于芜湖,又攻取湖北州郡,可谓势如破竹,谁知在潭州被阻三个多月,遭到李芾率领的军民“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的顽强抵抗。李芾慷慨登陴,与诸将分地而守,亲冒矢石督战,有来招降者皆杀之。蒙古军着实领教了潭州军民的厉害。事实迫使他们不能不怀着钦佩和畏惧的心情承认:“潭州城是铁州城!”赞“潭州城”实即赞潭州城守卫战的统帅李芾。此句收束得很有力量,充满了诗人赞誉之情,城虽破,但“铁州城”的形象将永远彪炳于史册。既完满地塑造了李芾坚贞、英勇的“忠臣”形象,也把作者对李芾的赞誉之情推向了最高点。
作者写了很多爱国情感深厚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佼佼者。宋诗有“爱讲道理,发议论”的散文化倾向。而郑所南表白爱国忠诚,以李一家尽忠,激发人们效以报国,真挚感人,显示叙事、议论和抒情交融的诗艺,好像闽中民歌的白描手法,叙李家“尽忠臣”时事,议潭州城如铁的来由,抒爱国应效李家报国之情。
运城学院中文系教授、《西游记文化学刊》主编李安纲:“全诗将记事、抒情、议事熔于一炉,正面与侧面描写相辅,既赞颂了李芾与潭州军民的英雄业绩,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万家诗萃》)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少为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痛国事日非,上书未被采纳。后隐居苏州。郑思肖擅长作墨兰,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