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6:37
《秦淮竹枝》是明末清初女诗人纪映淮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秦淮河秋季的景物,后两句则写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而颇具情韵。
秦淮竹枝1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2?
不与行人绾离别3,赋成谢女雪飞香4。
树上栖鸦、河中流水都显露出秋天气象,最让人喜爱的是稀疏直立的柳树几行。
不想让离去的人而留下那离情别绪,要写成谢道韫所赋咏雪名句以千古留香。
此诗是诗人少年时期的代表作,是她初渡秦淮时为咏秦淮秋水风光而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这是一首咏秋柳的诗,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句句蕴含着柳树的风韵。
此诗前两句写秦淮河的景物:栖息在枝头的乌鸦,伴着秦淮河的流水,点缀着秋天的风光,它们都深深恋爱着这里的几行萧瑟稀疏的树。“萧疏”与“秋光”照映,“栖鸦”和“树”关联,使前后句紧密扣合,因而呈现诗人笔端的是一幅深秋萧条凄冷的画图。其中,前句写柳树的特性:“栖鸦”明写鸟而暗点树,以实带虚的手法点出了薄暮中乌鸦栖宿的树;“流水”看似泛指而特指秦淮河。“栖鸦流水”,虽不明言柳树,但已写出柳树常生长在河边的特性。这样写,较之直言“河边柳”来,不仅含蓄,而且静中有动,增加生气。也正是这些上有栖鸦,下依秦淮的柳树,装点金陵,为秋色增辉。后句则点染秋柳的萧疏之态:萧疏是秋柳的特征——秋柳既不像春柳那样金碧染两、临风起舞,也不像夏柳那样繁枝拂地、密叶藏莺,而是落叶纷飞、意态萧疏。但诗人对此并没有精雕细绘,只是以疏荡的笔触,略加点染而已。这种艺术情趣,与秋柳的萧疏风姿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后两句则写柳枝不能留住行人来减少人间别离之苦而柳絮飞舞如雪却使谢道韫咏出佳句。其中,前句反用前人诗意,偏说“不与行人绾离别”,点明秦淮河畔的秋柳只是供人赏玩而不为人攀折赠别。其中,“不与”两字,不仅翻出了新意,而且用拟人的口吻,增添了一层情韵。后句则是谢道韫咏雪的典故和李白的诗句的结合,写收条通过联翩浮想,展望秋柳的未来:秋柳到了第二年,也将枝繁叶茂,飞絮蒙蒙,而且象瑶台雪花一样地散发出香气来。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而颇具情韵。
原黄山书社副总编辑于志斌等:诗写得婉曲别致,颇具神韵。(《婉约诗》)
江苏古籍出版社编辑俞允尧
纪映淮(1617年—1692年?),字冒绿,小字阿男,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纪青之女,纪映钟之妹,莒州杜李之妻。少小善联句,婚后夫妇联韵,琴瑟偕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南进,杜李约十数好友投知州景叔范部下守城抗清,城破战死。纪映淮负姑携子避难。自杜李去世后,纪映淮弃绝笔墨,自毁容貌,终日寻衣觅食,供老奉幼,以节孝闻名。著有《真冷堂词》,但作品大多散佚。
“竹枝词”和“(杨)柳枝词”都是唐代歌辞,风调皆近民歌。但“竹枝泛咏风土,柳枝则咏柳,其大较也”、“于咏柳之中于寓取风情,此当为杨柳词本色”(《石洲诗话》)。按此诗的内容,诗题应作“秦淮柳枝”或“秦淮杨柳枝”才对,《词苑丛谈》即径称此诗为纪映淮的“柳枝词”,所以此诗非“竹枝”体而应为“柳枝”体无疑。
此诗牵扯出了一段故事。康熙初年,诗坛巨匠王士祯对纪映淮的这首诗非常欣赏,其组诗《秦淮杂诗》中的一首为:“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充满了对纪映淮的赞赏和未能亲睹其面的惋惜之情。纪映淮乃名门之后,又孀居在家。王士祯此诗虽然不能说轻佻,毕竟也有失庄重,纪映淮的哥哥纪映钟于是写信去责备王士祯:“公诗即史,乃以青灯白发之嫠妇与莫愁、桃叶同列,后人其谓之何?”王士祯接信,深为自己的孟浪绮语后悔,不仅以书谢过,后来还为纪映淮请诏于朝廷,令建木坊旌于杜府门前,彰其节烈。然而木坊落成次夕,纪映淮借得耕牛数头,将坊拉倾,以示国亡家破之恨,随之合家离城。相传,纪映淮弃家离走时。自书白纸对联于府门:“义上洒血照同月,节妇食泪赡孤亲。”地方官唯恐受到“反清复明”罪名的牵连,立即谎拟报文称:杜纪氏,居孀不贞,坊始立而自倾。纪氏无颜见街坊父老,弃宅而逃,不知所往。直到清同治年间,彭九龄撰文略叙其事,但仍未敢提及毁坊之事。至民国《重修莒志》,纪映淮方入“列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