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村

更新时间:2022-06-12 18:56

哈里村隶属镇康县南伞镇,地处南伞镇东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70.00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72公里。东邻班龙村,南邻白岩村,西邻田坝,北邻热水河村。辖哈里、下寨、半坡寨、阿怕寨、火石山等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58户,有乡村人口1710人,其中农业人口1710人,劳动力107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38人。

村情概况

全村国土面积60.64平方公里,海拔680.00米,年平均气温21.00℃,年降水量1,800.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6,140.00 亩,人均耕地3.7亩,林地26,308.00亩。

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7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9.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甘蔗种植为主。(截止2008年底)

自然资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6,140.00 亩(其中:田853.00 亩,地 5,287.00 亩),人均耕地 3.74 亩,主要种植 水稻、玉米 等作物;拥有林地 26,308.0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035.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2.46 亩,主要种植 橡胶 等经济林果;草地 2,763.00 亩;荒山荒地 14,835.00 亩,其他面积 40,917.00 亩。有橡胶等资源。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话四通,无路灯。

全村有142户通自来水,有21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347 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6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9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9户。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3.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33.00公里。全村有拖拉机47辆,摩托车2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53.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853.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2 亩。

到2008年底,全村有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 10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2 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2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

该村农户住房以 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7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25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162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橡胶,主要销售往县内。

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23.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3%。

该村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橡胶、木薯产业。

人口卫生

截止2008年底,该村现有农户358户,共乡村人口1710人,其中男性886人,女性824人。其中农业人口1710人,劳动力 1071 人。

该村以德昂族为主,其中德昂族896 人,佤族 280 人,其他民族534人。

到2008年底,有五保户10人(人员名单附后),享受低保 77 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6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1 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 11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2 个。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该村建有小学 4 所,校舍建筑面积 1,150.00 平方米,拥有教师 10 人,距离镇中学11.00 公里。

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76 人,其中小学生135人,中学生41人。

基层组织

截止2008年底,该村建有党支部 1 个,下设 4 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0 人,少数民族党员 34 人。

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文书等组成,下设 13 个村民小组。

人文地理

珍贵文物

⒈佤文碑: 1980年征集于哈里村委会,现存于镇康县文化馆1件。

⒉淌河洞石器:1982年拣选于哈里村委会,考证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现存于镇康县文化馆16件。

⒊石器:1982年拣选于哈里村委会,考证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现存于镇康县文化馆3件。

民间艺术

德昂族乐器:德昂族乐器主要有葫芦笙、牛腿琴、口弦、直萧、铓、鎈、佛鼓、象脚鼓等。

⒈佛鼓

勤劳勇敢、善良好客的德昂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生活中,不但创造了自己壮丽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鼓的鼓身是用较软的木料制作而作,多选用董棕树或椿木树,用凿子凿空树身,头和尾一大一小,鼓面用驴皮或黄牛皮等动物的皮绷紧铺在上边。鼓两端各有一皮圈,两圈之间用皮带连结控制鼓面松紧,形似圆锥,总长约60多公分,大端外径38公分,小端外径20公分,靠大端三分之一处钻上直径有3.5公分的小孔,可放入水使鼓皮受潮后重先绷紧。敲打时,先头尾系好一布带挂在肩膀上,横于胸前,左手用力拍打小的一面(尾部),右手同时用木棍轻轻敲打大的一面(头部)。

佛鼓演奏时,大芒、大钹相互配乐,鼓是德昂族独有的一种男性使用的打击乐器,音色低沉庄严,只有在宗教节日里方能使用,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对研究德昂族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硝厂沟已没有佛鼓,宗教节日里所用佛鼓都到缅甸的佛寺中借。由于缺少表演乐器,佛鼓的传承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⒉葫芦丝

葫芦丝是流行于镇康县德昂族村寨的一种吹管乐器,是德昂族男女谈情说爱时,用以互相表达情意的,一般是男女共同做在摊笆上或火塘旁,男子吹着葫芦丝,女子吹弹着口弦,相互呼应、互相配合,声音悠扬,动听。德昂族葫芦丝外形美观,音色优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性,而葫芦丝本身也可作为一种工艺品来欣赏,具有音乐欣赏及工艺品观赏的双重价值。传说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富家女,许多人喜欢她。她想,自己选择哪一个,都会得罪其他人,于是比赛召夫,谁能把一块长八排,宽八排的石头抛起来就嫁给谁。比赛那天,当一个小伙子刚把石头抛起来的时候,有一个妖魔刚好路过,看见姑娘的容貌,便吹起一股风,把姑娘偷走,藏在一个山洞里。有一个叫阿弄的男子,年纪已大,可是他谁也不喜欢,于是叫父亲选了一个日子,出门寻找他命中的女子。他朝着东方一直走,走到一棵树下休息的时候,从东西方各飞来一只乌鸦,停在树上,其中一只乌鸦对另一只说:我在一个山洞听到一个姑娘在唱歌,唱得太好了,要不你也去听听。阿弄会听乌鸦说话,听到这句,于是顺山去找。来到山洞前,刚好姑娘在唱伤心调,阿弄想,我唱得不好,该怎么办。乌鸦指引小伙子来到一座山崖上,正好有一个葫芦,阿弄取下葫芦一吹,声音不太好,于是又找到一根竹子,阿弄想,把两样东西结合起来,效果应该不错,于是把竹子插在葫芦上,一吹,声音果然很好。阿弄于是来到山洞前,吹给姑娘听。姑娘以为是妖魔回来,大骂阿弄,阿弄说,我不是妖魔,我是来救你的。姑娘知道不是妖魔,于是教给阿弄打开山洞。后来,妖魔回来了,阿弄凭自己的智慧杀死了妖魔,救出了姑娘。葫芦丝也因此而流传了下来。葫芦丝由葫芦和两根竹管制作而成

⒊牛腿琴

牛腿琴用木头制成,样子有点像汉族的琵琶,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长约40~50公分,系有三根金属丝弦,共鸣箱部分呈半梨形,是在整木的一端挖凿出琴的腹腔,琴箱长8~12厘米,宽3~5厘米,厚6~8厘米。面板中央开有三个圆形小音孔,呈横向三排或圆圈形排列。琴头装饰较美观,正面上方略雕刻成马头形,下方开有弦轴,琴头背面呈圆弧形,设有两个硬木制弦轴,分列弦槽两侧或同列弦槽左侧。琴颈较短,上窄下宽,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与琴箱接为一体。琴马为竹制或木制,置于面板音孔下方。拨子用小牛角、鸡毛或竹片制成。由于位于共鸣箱两侧有两个小圆对称音孔,形成了区别于三弦,月琴、琵琶等乐器的独特、优美、柔和、清脆而动听的音色。琴下弹拔处(弦下)习惯用蛇皮等动物皮绷紧铺在上面,弹奏时,用牛角尖或鸡毛上下拔动琴弦,便可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适合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演奏,可独奏,也可用于为民歌伴奏。

代表曲目有《山调》,是德昂族男子在农闲时节在山中或家中弹奏的一种表现对女子爱慕之情的乐曲,主要流传于,南伞镇的哈里、大寨、中寨、白岩、硝厂沟等德昂族聚居的村寨。《山调》在野外演奏而得名,但也可在家中演奏。

新农村建设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巩固提升橡胶、甘蔗两大产业,加速发展核桃、茶叶为子主,木薯、膏桐为辅的经济林果业,适度巩固畜牧养殖业,着力培养橡胶加工为龙头的加工流通、运输等非农业。抓住大丫口电站开发建设机遇,多方融资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向小康迈进。

产业、村容整治和社会事业发展3个规划建设总投入2312.18万元,其中:群众一事一议投入969.67万元,争取上级立项支持1342.49万元。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1.交通滞后;2.水利设施十分差;3.群众文化生活较为落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本自然村实际,做到因地制宜调结构,发展橡胶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建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345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6,140.00 亩。

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 ,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是 ,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