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廉

更新时间:2023-08-31 01:51

唐仁廉(1834~1895),字元甫,诨名“唐癞子”,湖南东安县石期市镇洪井村人,清朝湘军将领。

生平经历

镇压太平天国

唐仁廉从小性情放荡不羁,身短足长,形似猿猴,胆大包天,青年时从军,作战勇敢,起初隶属于杨岳斌太平天国将领韦志俊池州投降,唐仁廉跟随彭玉麟前往受降。降军发生兵变,唐仁廉手刃数人,杨岳斌嘉奖其勇猛,令唐仁廉选择降军,建立仁字营。

咸丰十年(1860),改隶鲍超霆军。跟随作战于太平府石埭之间,擢守备。攻克黟县建德,擢游击,赐号壮勇巴图鲁。击破安庆援军于赤冈岭,战丰城,克铅山,累擢副将

同治元年(1862),攻克青阳,以总兵记名。

同治三年(1864),攻克金坛,以提督记名。

同治四年(1865),战于嘉应,荡平太平天国余党,赐黄马褂

镇压捻军起义

同治五年(1866),从剿捻军,率马队逐敌于湖北河南之交。

同治六年(1867),大破捻军于永隆河,又连败捻军于钟祥池河枣阳平林店。鲍超被解除军事职务,唐仁廉分统其众,跟随李鸿章进剿捻军。东捻平,论功,遇提督尽先简放。西捻张宗禹进犯畿辅,唐仁廉追敌于直隶、河南、山东三省之间,连败捻军于浚县大伾山、海丰郝家寨、商河李家坊。又和郭松林合击于沙河,张宗禹中枪而遁,再次击败张宗禹于高唐卢寨。西捻平,以一等军功议叙。

出关抗日

同治九年(1870),跟随李鸿章援救陕西,平北山土匪。调防畿辅,驻防青县马厂

同治十三年(1874),授通永镇总兵

光绪十年(1884),擢广东水师提督

光绪二十年(1894),因慈禧太后万寿,诏加尚书衔。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进犯辽东,以唐仁廉为霆军旧将,召至北京。唐仁廉奋发,上陈方略,请求招募二十营迎敌,得到批准。等到成军出关,和议已定,于是归回。

光绪二十一年(1895),卒,赐恤。

轶事典故

唐仁廉少时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曾因头上生了疔子,得不到有效治疗,成为癞头,村人叫他“唐癞子”或“癞子”。当他功成名就以后,家乡人为尊者讳,把这两个字写成“赖之”,并称其“唐赖之”。

史料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九·列传一百九十六》

唐仁廉墓

唐仁廉墓位于洪井村竹山园大屋山西面山腰缓坡,面积八十多平方米,墓地坪前面有石旗杆各一副,石旗杆后面有石鼓、石狮、石马、石羊和高一点五米的石人各一对,墓周围用石碑围砌,碑上有龙、凤、鳌、虎、麒麟等珍禽奇兽和三国人物故事等武士浮雕上百幅,亦庄亦谐,各具神态,条流畅,神态逼真,布局精当,意境深远,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还有四十多处刻有墓志铭及名人题写的悼文、挽联。墓葬的各种青石构件采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线条流畅、装饰富丽、质感强烈、神态生动引人,极尽雕刻之能事,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