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感怀

更新时间:2024-07-03 20:25

《唐多令·感怀》是清代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借景抒情,深婉含蓄,刻画了作者孤寂无依、思念家乡的情怀。下片笔锋陡然一转,作者不再用景物描写来含意蕴藉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借用古人诗句来回忆往事抒发感慨,用典明意,哀怨悲凉。全词婉约中见雄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原文

唐多令·感怀

玉笛擫清秋⑴,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⑵。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⑶。

小苑入边愁⑷,金戈满旧游⑸。问五湖、那有扁舟⑹。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高楼。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

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玉笛擫(yè):即擫玉笛,吹笛时以手按笛孔,即吹笛、弄笛。擫,以指按。

⑵晚香:秋花。

⑶幽州:古地名,在河北北部,这里借称北京。

⑷小苑入边愁:此句化用杜甫《秋兴八首》诗:芙蓉小苑入边愁。边愁:本指安史之乱,这里借指清兵渡江后在南方发生的战乱。

⑸金戈:武器,借指兵事、战事。旧游,旧日游地,这里指词人故乡苏州。

⑹五湖扁舟:传说春秋时越国谋臣范螽助越王勾践雪耻灭吴后,携西施归隐,乘扁舟泛五湖自乐。

白话译文

玉笛声声弄清秋,红色的美人蕉露珠未干。秋花凋零,不要倚高楼。寒月多情怜惜客人离家远,常伴我身边停滞在幽州。

小苑里充满边愁,金戈铁马回忆充满旧日游。问五湖四海,有没有扁舟?梦里江水声和着眼泪呜咽,频频撒向那故乡处流淌。

创作背景

《唐多令·感怀》是作者徐灿随丈夫陈之遴发配在辽阳时所作。陈之遴投降清朝后,曾官居一品大学士,但不久由于结党营私被贬。徐灿随夫过了十余年的囚徒般的生活,身为女子,她无独立的人格,更无法摆脱此种境遇。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思乡之情,时时交织在心头,于是她写下此词,抒写她的这些难言之隐。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唐多令·感怀》题为“感怀”,实际上是写对故乡的思念。

此词的首两句从听党、视党方面入手写景,交代时令。开篇即以笛声造成了一种思乡的氛围,红蕉的出现也并非随意,旨在象征作者的“舒卷有余情”的情怀。下面再回过头来交代作者是站在高楼上听见笛声和看见红蕉的,但这种交代却是从对止的否定落笔:“晚香残、莫倚危楼”。清秋,景色衰败,秋花残落,是不能倚楼眺望的,但词人仍不作正面叙写,而是把自己的缕缕情思融入“寒月”。把“寒月”拟人化后,以其生动的爱怜来写自己的孤独和伤感,从侧面回答了“莫倚危楼”的缘由。

下片转入对故园思念的直接叙写,过片则以“小苑”、旧游之地来概说故乡有兵戈之事。而扁舟五湖游的梦想既是反映了作者的故园之思,也借范蠡功成辞官游五溯之事,暗示了作者的归隐之意。词的最后总题,将抽象的思乡情绪化为诗的具体意象。“梦里江声”是指在住地睡梦中听见的江流声,以及它引起的更多的关于江南水泽乡国的回忆。

全词上片以写景抒乡思,下片抒乡思写情怀,贯串着一种“忧愁拂郁之思”。

名家点评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清词三百首》:这首词,通过秋日留滞幽州时的思乡心情,扩展到对国事的忧伤。时陈之遴处在贬谪回京的忧危处境,故有“晚香残、莫倚危楼”的警惕语。下片实写边愁金戈,慨叹负罪之身,无缘归隐吴门。结尾声泪俱下,尺幅有千里之势。

作者简介

徐灿(约1618-1698),名或作粲,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明光禄丞徐子懋之女,清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继室。陈之遴为明崇祯进士,官中允。入清,累官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因结党营私,被流徙塞外。徐灿随夫谪徙,后陈之遴亡于徙所,值帝谒先陵,徐灿迎之道左陈情,乞夫骸骨南归。卜居桐溪之上,皈依佛法,奉母以终。徐灿饱读诗书,得父教诲,幼通书史,精书画,善诗文,尤工于词。有《拙政园诗余》传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