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5 00:50
商品拜物教是经济术语,指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原始社会中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该词源于葡萄牙文的feitio,原义为手工制品。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航海到达非洲西部时,用以指当地原始部族所相信并崇拜的具有魔力的符咒或护符。通常认为,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德布罗斯于1760年在《论物神崇拜》中首次将拜物教一词用于比较宗教学。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一般原始宗教的特点均为拜物教,即将非人的物体赋以人的精神特性。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则把上述一般特性称为万物有灵论,而认为拜物教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退化的形态,专指信仰并崇拜体现或依附于某种物体或通过某种物体而发生影响的精灵。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起源于古代。在当时,人们由于生产实践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如风雨雷电,水火林木,丰歉祸福,无法了解它们的起因、后果和运动规律,往往从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寻求解释。人们把某些物神化了,把日、月、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看作是支配人类命运的神,从而加以崇拜,产生了拜物教。其实,物并没有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那种所谓神秘力量,是人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是一种人脑的产物。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资本就已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使资本的神秘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见《资本论》)。 在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方面,也存在着将这些现象和关系神化的情况。商品关系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产品本来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它一旦成为商品,人们在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活动的社会关系,就被物的运动关系掩盖了。商品在市场上能否卖出去,是否能从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发财致富?这些不受商品生产者本人控制的市场关系,却对商品生产者的发财或破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人们还不能从物与物的关系后面揭示出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就必然把商品关系神秘化,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的观念。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又从商品拜物教派生出货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还进而产生资本拜物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结束了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述后,在相同的章节通过分析直接社会化的家庭劳动,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详见《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社会的设想。这一设想,指导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并依然指导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相互隔开,他们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商品生产者无法精确了解社会的供求状况,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他并不清楚;对于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他是没有把握的。如果在市场上,他能够顺利地通过交换,卖掉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他就实现了价值,他的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而且他还能换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自己的商品卖不出去,或是只卖出一部分,他就要面临亏损、破产的危险。商品的命运支配和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本来由商品生产者的双手生产出来的东西,倒成了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的力量。在市场盲目的自发势力作用之下,商品与商品相互交换的关系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就由此出现了。
所以,在以私有制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同人们盲目地受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的支配分不开的。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商品就从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
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一类的说教,都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所宣扬的。总起来说:“这种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同前,第24卷,第 252页)。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只要不认识商品社会生产的实质就难免陷入这类的拜物教观念之中,而资产阶级为了辩护剥削的合理性,更是竭力宣扬这种神秘的拜物教观念。只有马克思,才深刻地指明了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列宁正确指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并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来源,而且也指明了商品拜物教消亡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可以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再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商品拜物教将最终消亡。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商品拜物教的消亡,是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公有,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社会生产有计划地发展、劳动产品不再表现为商品等经济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过去认为,这些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就可以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表明,这些条件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上才能充分具备。到那时,商品生产才会完全消亡,商品拜物教才会彻底消失。
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质在商品上的表现,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抽象劳动的同质性,人们将自己各自生产的产品按照抽象劳动量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这些私人劳动的产品通过交换与社会发生接触。私人劳动在生产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通过交换满足生产者本人多方面的需要。实际上,私人劳动就取得了两重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指出“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在于它们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并且采取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式——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生产形式才具有的这种特点。
货币形式更加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初级阶段,商品还只是通过与没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人们还比较容易看出这种交换实质上是由价值量决定的。但是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时,商品交换的实质就很难被发现了。而到了这一阶段,人们对商品的崇拜也就集中的表现为对货币的崇拜,也就是货币拜物教。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和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商品拜物教就存在。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从这个方面来说,商品拜物教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我们进入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商品拜物教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事实上,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商品拜物教的消极作用。
盲目追求GDP增长是商品拜物教在我国经济方面的突出表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增长成为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衡量经济增长的GDP增长自然也成为大家最重视的指标。我们不可否认GDP增长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这30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如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遭到破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这些问题都是片面强调GDP增长造成的。一味追求GDP增长实质上就是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也就是商品拜物教驱使人们将幸福生活等同于丰裕的物质生活。
拜金主义盛行是商品拜物教在我国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 。 由于人们将生活幸福等同于物质充裕,所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就被当作生活幸福的源泉,这导致拜金主义思想盛行,金钱至上的观念泛滥。越来越多的人将金钱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金钱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危害社会,使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不能自拔。这种货币主义的幻觉正是商品拜物教的体现。
我们生活在商品关系无所不在的社会里,商品拜物教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广泛的,正确看待商品拜物教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怎样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仅仅为了物质满足而生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价值不是仅仅依靠物质条件就能实现的。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后,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金钱至上的观念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分为二的看待商品拜物教,努力将商品拜物教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商品拜物教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阶段性。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导,既看到它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一方面,作为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商品拜物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增加了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将商品拜物教作为要打倒,要消除的对象,而应该正视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由于商品拜物教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人们陷入对商品拜物教的迷惑之中找不到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揭开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看清背后掩盖的人与物的关系,明白人支配物的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和运用商品拜物教。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不断发展,商品交换已不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人们愈来愈要依赖于市场,生产者的劳动愈来愈要表现为价值。因此,在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同时,表现为价值的等价物也相应地发展,它依次从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而最后发展到货币。作为货币的金、银,本来也是商品世界千千万万个成员中的一分子,只是由于商品世界的共同活动,在漫长的商品交换的实践过程中,金、银因其天然的属性比其他商品更适于充当为一般等价物,因此,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就稳定地落到贵金属金、银的身上。金、银终于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作为价值进而跟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从此,一切商品都同金、银发生等价关系、由金、银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以它为媒介来交换别的商品。
作为货币的金、银无非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但是,货币出现之后,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又进一步被物的外衣所掩盖。因为,一旦金、银成了货币,就给人们一种假象,似乎货币成为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的属性,本来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却被看作是货币的自然形态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似乎金和银一从地底下出来,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在商品与商品直接物物交换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能不能顺利地换得别人的产品,而在货币出现以后,则决定于能不能顺利地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人们感觉到好象金银本身天然地具有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在货币力量面前,任何力量都得甘拜下风。于是,商品拜物教就发展为货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在这个阶段也发展到最普遍、最迷人的地步,更其重要的是,由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还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资本本身即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马克思在指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关系时说道: “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性质,它把在生产中以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作为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同前,第25卷,第934页)。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但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它采取着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并在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利润和收入,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便形成了一种错觉,似乎货币、生产资料或商品这些物天生就是资本,天然地具有使价值增殖的魔力。这种把资本视作物并披上神秘化外衣的错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运动过程中更加强化了。因为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从一开始就表现为神秘的东西,似乎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是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而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来考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又使这个神秘化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似乎是资本家“劳动”的结果,但毕竟还同生产过程有关;而由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构成的企业主收入,更给人以幻觉,好象不是来自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是资本家本身“劳动”的果实,不仅生产过程,而且流通过程也会带来收入;关于借贷资本的利息则更加神秘化,因为它根本脱离了生产过程,而且同流通过程也无关系,它表现为G-G′(货币—更多的货币)的运动形式,剩余价值的来源完全被掩盖了,而资本自身固有的增殖能力,却非常突出地被表现出来。这样,“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完成了”(同前,第25卷,第449页)。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平均利润以上的余额,同样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这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才转化为地租的,这就使得资本关系的神秘化又进了一步。在这里,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好象连同社会生产关系的联系都不存在了,它只直接同一个自然要素(土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资本—利润(或者,更隐蔽的形式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三位一体的公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物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最终被割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者受剥削的真相完全被掩盖起来了。资本本身具有了神奇的增殖能力,资本主义社会就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商品、货币、资本,这些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却成了支配人们的神秘力量。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命运,支配着商品生产者、货币持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