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12:30
凉山彝族自治州(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简称“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西连甘孜州,地处北纬26°03'~29°18',东经100°03'~103°52'之间,幅员6.04万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9月,凉山彝族自治州辖2个县级市,14个县,1个自治县。2023年年末,凉山彝族自治州常住人口490.6万人。彝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汉族语言则形成一种凉山方言,州内藏族仍使用藏语。
据《宁远府志》记载,凉山以“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得名。解放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字与古“濮”字有关,凉山古时有“濮人”,彝族称之为“濮苏乌吾”,即后来称之“僰人”的少数民族居住。而彝族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汉语意为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筹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仍沿用“凉山”一词,根据《共同纲领》第51条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批复,把西昌专区的一部分地区划设为相当于专区级的凉山彝族自治区,称为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并入四川省后才改属四川省。1955年4月凉山彝族自治区第二届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通过决议,把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古为梁州之域,属西南夷地。凉山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正式建越嶲郡,置十五县,隶属益州,其境域北迄大渡河,东临金沙江,南至金沙江外(包括今日雅安地区石棉县,乐山地区峨边、马边,攀枝花市及云南省丽江地区部分地区)。
王莽篡汉后,始建国元年(9年),改越嶲郡为领戎,后又改名为集郡。天凤二年(15年)越嶲部族首领任贵率兵杀太守,自立为谷王。
东汉建武元年(25年),任贵降附蜀王公孙述。建武十一年(35年)任贵降汉。东汉越嶲郡辖14县。
西汉末年,越嶲夷首领任贵率部反,自立为邛谷王,其统治势力扩展至雅安。东汉越嶲郡属益州,辖十四县,境域与西汉相当。蜀汉章武元年(221年)越嶲夷高定元称王据郡,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叛,将越嶲郡遂久、青岭、姑复三县割属云南郡,越嶲郡辖十二县,南、北以金沙江、大渡河为界,东境安上县设于今屏山县一带。晋初,越嶲郡属益州,仅辖七县之地。蜀军收复越嶲郡,越嶲郡下辖12县。延熙元年(238年)后,越嶲部族反,杀太守,后任太守迁驻安上县。延熙五年(242年)太守张嶷收复越嶲郡,复置县。
西晋仍蜀汉旧制,泰始九年(273年),改灵道县为护龙县,越嶲郡辖7县。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越离郡治徙治会无,改属宁州。咸和九年(334),成汉攻占南中之地,越嶲郡改属汉州。咸康四年(338年)越嶲郡隶属安州,咸康七年(341年)还属宁州,咸康八年(342年)归属益州。
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休,大批流民进入越嶲郡境内。刘宋时期(420-479年),置平乐郡,改护龙县为新兴县,越嶲郡仍领8县,郡治邛都。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武陵王萧纪镇蜀,置嶲州。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改西宁州置严州、宣化等6郡。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十二月,大将军郑恪率师平越嶲,置西宁州,辖六郡七县,所设区域范围远不及西汉一郡之半,其六郡七县沿安宁河流域设治,会无县废治,北周的统治范围仅在今大渡河以南至西昌市一带,其疆域已大大缩小。
隋代越嶲郡属益州总管府、西南道行台,其疆域与北周时相当。唐代置嶲州,属剑南道西川节度使管辖,今日雷波一带属戎州都督府管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越嶲郡辖6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越嶲郡为嶲州,辖4县,州治越嶲县。武德九年(626年),废登州,台登县还属嶲州。唐贞观二年(628年),割雅州阳山、汉源2县属嶲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右武侯大将军梁建方率兵征讨松外夷人,在其地设昌明县。共辖10县。武后大足元年(701年),阳山、汉源还属黎州。中宗神龙三年(707年),阳山、汉源2县还属嶲州。开元四年(716年),阳山、汉源归属黎州。至德元年(756年),吐蕃、南绍联兵攻陷越嶲郡。贞元十三年(797年),韦皋发兵复嶲州。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嶲州辖7县。咸通六年(865年)五月,南诏攻陷嶲州。南绍在嶲州境内设一府、三郡、七州。大理国时期仍沿南诏旧制。
元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平定建昌叛乱。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子建昌没罗罗斯宣慰司,下辖4总管府。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撤柏兴府,并入德昌路,其后又复置柏兴府。到元末境内建置再无大的变化。罗罗斯宣慰司辖建昌、德昌、会川三路。至正十三年(1353年),红巾军明玉珍率军攻占建昌。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罗罗斯宣慰使安配率部归顺明朝,授土指挥使,仍守建昌卫,管辖昌州、普济、威龙3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设四川行都司,管理建昌六卫政事,属川南道管辖,嘉靖十四年(1353) 隶属上川南道。明万历三年(1575年),撤建昌前卫并入建昌卫,并撤建昌土卫。至明末建置再无大的变化。
清顺治五年(1648年),农民军张献忠部将刘文秀率兵攻占建昌。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昌为吴三桂军所占。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收复建昌诸卫。雍正六年(1728年),平凉山诸部落叛乱,裁撤建昌监理厅,设置宁远府,管辖3县、1州、1厅、土司11。宣统二年(1910年),增置昭觉县、盐边厅。至清末,宁远府共辖4县、2厅、1州。
民国二年(1913),原宁远府属七县隶属建昌道(上川南道)。雷波隶属永宁道。1913年至1916年间,在凉山州的冕宁、越雟一带爆发了彝族人民反抗奴隶制度的大起义。由于起义的高潮在1914年,这一年为彝历的虎年(彝语称虎为拉,称年为库),故史称“拉库起义”。民国七年(1918年)护法战役结束,四川军阀瓜分地盘,实行防区制,宁属为川第四师防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宁属为川军24军防区,成立“宁属整理委员会”,管理各县民政。民国十八年撤道,宁属各县直属四川省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在宁属第十八行政督察区,辖8县、1设治局,在民族聚居区设立13个政治指导区。雷波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宁属改属西康省管辖。
1950年3月12日,人民解放军分南北两路,北渡金沙江,南抢大渡河。15军44师(师长兼政委向守志)由南向北沿着当年红军北上之路,与由北向南一路凯歌的62军184师(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共同夹击敌人,至4月7日,西昌战役胜利结束,历时25天,解放县城19座。至此,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正规部队全部肃清。
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划归四川省,原属乐山专区的雷波、马边(驻民建镇)、峨边3县及原属西昌专区的越嶲县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1县。
1955年12月,在成都参加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彝族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了《请在彝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的提案,并获得通过。1956年初春,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会议第三届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实施办法》和《关于保护奴隶娃子人身权利的暂行条例》。凉山,率先在四川民族地区中实行民主改革。
1956年,由呷洛地区设置呷洛县(驻蒲倡麻);由益各脚地区设置洪溪县(驻益各脚);由咪姑、瓦岗地区和雷波、美姑、昭觉等3县各一部分地区合并设置瓦岗县(驻咪姑)。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4县。
1959年,越嶲县改名为越西县;呷洛县改名为甘洛县。撤销瓦岗、洪溪、布拖、普雄4县,将瓦岗县并入昭觉、雷波2县;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布拖县并入普格县;普雄县并入越西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0县。
1962年,恢复布拖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1县。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迁驻西昌县,原西昌地区所属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彝族自治县改为盐源县。辖18县、1自治县。1979年,由西昌县析置西昌市,属凉山彝族自治州领导。辖1市、16县(含一个自治县)。1986年,撤销西昌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昌市。2021年,撤销会理县,设立会理市。调整后,凉山州辖2个县级市,15个县。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西连甘孜州,地处北纬26°03'~29°18',东经100°03'~103°52'之间,凉山彝族自治州幅员6.04万平方公里。
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除尼日河四季较分明外,其它地方以平均气温划分季节,四季不明显,海拔较高地区无夏,南部海拔较低地区无冬。四季虽不明显,但干湿季节却显著。大致是11~4月为干季,5~10月为湿季。干湿季特征显著不同。干季气候特点是降水稀少,温差不大,阳光充足,气候暖和。湿季气候特点是温凉湿润、多阴雨。湿季的明显特征是多雨,故习惯上称湿季为雨季。凉山州以安宁河谷为中轴,由中南向西北和东北逐渐升高的山地及众多高大山体,造就区域地域上和整体地域上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层次分明,有规律地再现水平方向上各种气候带的更替形式。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规律性地变化,变化幅度明显较水平方向大。平均而言,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每百公里不超过4℃,气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每千米超过6℃。凉山地形的复杂及大气环流的复杂多样性,使凉山干雨明显、立体气候特征发生变异,程度不同地改变凉山气候的基本格局,导致凉山气候的复杂性、多样性。在凉山东西宽360公里,南北长370公里的不太大范围内,气候既有南北东西差异,还有垂直差异、季节差异,呈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多样气候景象。
1981-2023年全州年平均气温10.6℃—19.2℃,平均值14.6℃;年均日照时数1038.0—2611.4小时,平均值1981.8小时,境内最热月为7月,平均为21℃,最冷月为1月,平均为6.3℃。凉山州府西昌城区海拔1510米,年均气温17.5℃。全州年均降水量748.5~1185.0毫米,平均值为995.5毫米,其水平分布为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山区降水量具有垂直变化规律,最大降水高度位于海拔1800-3500米之间。金沙江干热河谷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最大降水高度以上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2000毫米。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地层出露较全,计有前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这些地层按结晶基底地层、褶皱基底地层和盖层地层,明显分出三大部分。分别为:太古――早元古代(295~17亿年)结晶基底地层;前震旦纪(17~8.5亿年)褶皱基底地层;震旦纪盖层地层。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大地构造位于中国东部稳定区和西部活动区的结合部,地质构造复杂。其属性及其演化,历来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认识。根据《四川省区域地质志》的构造单元划分与命名原则,以金河(木里县)—程海(云南省)深断裂界,以东地区为杨子准地台,以西地区则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在杨子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内,划分为康滇地轴、盐源—丽江台缘坳陷和上场子坳三个二级构造单元。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一级构造单元内,划分为雅江昌地槽褶皱带和义敦优地槽褶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在州境的三级构造单元内,还划分出了16个四级构造单元。境内断裂带主要有小金河深断裂带、金河—箐河深断裂带、安宁河深断裂带、小江深断裂带等。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城地貌极其复杂多样。凉山地处川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界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高,南部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峰峦重迭,气势雄伟,河谷幽深,壁垂千仞,高差悬殊。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岭谷相间,从东至西主要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螺髻山、牦牛山、锦屏山、柏林山、鲁南山等山脉。这些山脉分别属于大小凉山山系、小相岭—鲁南山山系和大雪山山系。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如柏林山4111米、小相岭4500米、碧鸡山4500米、黄茅埂4035米、螺髻山4358米。贡嘎山系的木里夏俄多季峰海拔5958米,是州内的最高山峰。凉山地貌复杂多样,地貌类型齐全,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水域等。海拔最高处为木里县恰朗多吉峰5958米,海拔最低处为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5653米。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河流众多,均为长江水系。干流成系的有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大水系。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1条:金沙江水系的尘河、鲹鱼河、黑水河、西溪河、溜筒河、水洛河;雅砻江水系的理塘河、卧落河、安宁河、孙水河;大渡河水系的尼日河。大于500平方公里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1条:金沙江水系的大桥河、则木河、三湾河、西苏角河、西宁河;雅砻江水系的鸭嘴河、海河、茨达河、锦川河;大渡河水系的越西河、甘洛河;大于100平方公里小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子耳河、田坝河、金阳河等123条。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山溪小河数百条。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还有邛海、马湖、泸沽湖等23个内陆淡水湖泊。有多种多样的内陆地下水,其中地下热水资源较多,以温泉形式出露地表的51处,水温在30℃~60℃之间,各温泉总流量每秒110升。金沙泸沽湖江、雅砻江、大渡河,把水能资源源源不断地送到凉山,使凉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能资源王国”。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地下水类型多样,依据含水介质、埋藏条件及动力特征,有四种基本类型。
一、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安宁河河谷平原、盐源、越西、布拖、会理、宁南等山间盆地。河谷平原松散堆积层多层含水结构贮存潜水和承压水,埋藏浅,开采方便,是主要地下水类型,年可采量为10.43亿立方米。
二、碳酸岩岩溶水。主要分布于甘洛、金阳——雷波、宁南、盐源盆地及盆周石灰岩分布地带。岩溶水多以大泉、暗河方式出露地表。
三、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河谷以东地区。
四、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木里县弧形断裂以西、安宁河河谷周围山区。
上述四种地下水类型,分别采用断面法、垂直渗入系数法、径流模数法、水文分析法、泉水汇总法,求得全州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04.45亿立方米,常年资源量48.62亿立方米,年可开采资源量14.61亿立方米。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土壤类型丰富,有的类型为四川省内所独有,如古红壤、泥炭掌子土、酸白沙土、酸性山基土、豹皮土,丰富了四川的土壤类型。州内土壤划分为21个类、47个亚类、74个土属、121个土种。起带土壤为燥红壤,终带土壤为高山寒漠土。有水稻土、红壤、石灰质土、紫色土、黄棕壤、冲积土等。州南部河谷以燥红土、褐红壤、红色石灰土分布集中,土壤多呈褐红色、红色,碱性或中性。州北部河谷土壤黄化作用较明显,分布着黄红壤、黄棕壤、黄色石灰土,土体呈黄色偏酸。州西部河谷土壤多为褐土、燥褐土,碳酸盐反映强烈,土体中多“假菌丝体”。州东部土壤为典型黄壤,富铝化作用明显,土性偏酸或强酸。
凉山州是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地区之一。境内地形高差悬殊,断裂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占比较大,且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同时,森林草原防灭火通道、隔离带、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造成的山体土层松动,形成了松散物源,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凉山彝族自治州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和山洪等。在2024年5月27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了5.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公里,这次地震对周边村镇造成了一定影响。2023年8月21日凌晨,凉山州金阳县因短时强降雨影响暴发山洪,导致蜀道集团承建的沿江高速JN一标段项目建设工地受灾。这次灾害造成了4人遇难和48人失联。此外,凉山彝族自治州还面临着地质灾害的长期威胁。例如,2023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提到了加强辖区防灾驻守技术支撑工作的组织力度,以及提升应急处置准备等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凉山彝族自治州曾发生多起森林火灾亡,2020年西昌市森林火灾,这场火灾发生在西昌市经久乡和安哈镇交界的皮家山山脊处。由于特定风力风向作用导致电力故障,火灾迅速蔓延,造成19人牺牲、3人受伤。过火总面积达到3047.780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为9731.12万元。2019年木里县发生过一次森林火灾,由于风力风向突变,导致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27名森林消防人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在扑救过程中失联,最终全部找到,其中27人牺牲。这场火灾还导致30名扑火人员遇难,成为该地区近年来最为严重的森林火灾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点林区之一,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带来的另一面是巨大的防火压力。
202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地表水资源量305.4亿m3,折合径流深为506.8mm,比多年平均减少23.8%,比2021年增加0.3%。凉山州地下水资源量为74.2亿m3。全州地下水分布范围广,各县市均有分布;木里县相对最多,达到14.1亿㎥;金阳县相对最少,为1.1亿㎥。
2022年4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布了《凉山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州主要地类数据公布如下: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取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主要优势矿产有钒钛磁铁矿、富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稀土矿、潜在优势矿产有金红石、金、银。集中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德昌、会理、会东等县。非金属矿产也很丰富,产地遍及全州。位于川滇地轴成矿带,已探明矿种103种,有相当储量的60种,特大型、大型矿床30处,其中轻稀土氧化物保有储量278万吨、中国第二,仅次于内蒙古的包头(3600万吨),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全省第一,铜、锡、钴、钼等占全省的80%左右,铜136万吨、铅锌382万吨、铁15亿吨,钒钛磁铁矿12亿吨。另外,贵金属、盐、磷、白云石、硅石等金属、非金属矿种也有相当储量。截至2024年6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轻稀土氧化物、有色金属、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分居全国第二位和全省第一、第二位,是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核心区域。
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森林植被跨越省内“川东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川西高山峡谷山原针叶林地带”,其植被分布多样,类型丰富。海拔1000~1200米以下的南部金沙江干热谷植被,含有多热带成分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木棉、番石榴、酸角、橄仁树、红椿、木蝴蝶、黄杞、小桐子、余甘子、羊蹄甲、黄茅、营草、荩草、芸香草,东北部海拔1000米以下雷波县回龙场砖户村至柑子乡鸡心巢村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植被,水热条件与南部金沙江河谷和北部大渡河、尼日河河谷差异较大,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树种为主的天然植被已破坏殆尽,人工零星栽培有油桐、乌梅、苦楝、榕树、白腊树、女贞、杉木、柳杉、柑桔、枇杷等;灌木有黄荆、余甘子等;草本植物以黄茅、拟金茅为主。
凉山彝族自治州内脊椎动物计有5纲、40目、100科、661种(含亚种),占四川省的52.1%。其中,兽类9目25科87种,占省的39.5%;鸟类计18目49科442种,占全省的63.2%。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陆生野生动物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野生动物:兽类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虎、牛羚、豹和云豹等。鸟类有四川山鹧鸪、绿尾虹雉、斑尾榛鸡、金雕、黑颈鹤、白鹳、黑鹳、白尾海雕、雉鹑。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兽类有小熊猫、猕猴、短尾猴、黑熊、马熊、穿山甲、豺、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斑林狸、金猫、丛林猫、林麝、马麝、白臀鹿、水鹿、鬣羚、斑羚、岩羊。鸟类有白琵鹭、鸳鸯、鸢、赤腹鹰、凤头鹰、雀鹰、大鵟、普通鵟、白头鹞、鹊鹞、鱼鹰、棕背田鸡、血雉、灰鹤、大天鹅、小天鹅、红腹角雉、白鹇、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红隼、燕隼、灰背隼、针尾绿鸠、楔尾绿鸠、大腓胸鹦鹉、灰头鹦鹉、红角鸮、领角鸮、雕鸮、林雕鸮、毛脚鱼鸮、领鸺鹠、斑头鸺号鹠、灰林鸮、短耳鸮、白腹黑啄木鸟。
截止202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凉山州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大熊猫分布最南端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655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腹心区和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凉山的清洁能源富甲天下,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7000万千瓦,占全国的15%、全省的57%,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达2200万千瓦,光电技术可开发量达4200万千瓦。
截至2024年9月,凉山彝族自治州辖2个县级市、15个县(其中1个为自治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三岔口南路55号。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凉山彝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为4858359人。
截至2023年末,凉山彝族自治州常住人口49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3.0万人,乡村人口287.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38%。年末户籍人口548.49万人,增长1.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22.6万人,占总人口的58.82%;彝族人口为304.24万人,占总人口的55.47%。
参考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6月,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户籍人口548.49万人、其中彝族占55.47%,是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截至2023年,全州少数民族人口为322.6万人,占总人口的58.82%;彝族人口为304.24万人,占总人口的55.47%。
彝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彝北部、东部、南部、中部、东南部、西部6个方言区,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北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语分为部方言的人口最多,约占实际使用人口的42%,北部方言还可分为北部、南部两个次方言。北部次方言中,还可分为什扎、依诺。南部次方言中可分为布拖、会理两个土语。北部次方言的使用人口最多,面积最广,几乎遍及凉山,因此是凉山的主地方言,其中又以什扎土语的使用人口最多,分布面广,最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因此什扎语是凉山彝族的标准语。
凉山彝族自治州汉族语言具有地方特点,形成一种凉山方言。凉山汉族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但在内部片区划分上,却比较复杂。根据各地语音特点(即:人声的情况,有无撮口呼韵母,以及u韵头的丢失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片区,分别为:西昌片(包括西昌、冕宁、越西三县(市))、会理片(包括会理、德昌、会东、宁南)、雷波片。
凉山彝族自治州内藏族仍使用藏语。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现代藏语,根据其语音的差异,大致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各地又还保存着多种藏族地脚语(土语),有些土语,如“多须”语,经藏学专家鉴定属古藏语之列。木里的藏族大部分使用康方言。其语音特点是,声母50个左右,韵母20多个,有声调,与藏语的卫藏方言比较接近。在使用藏语的同时,大部分人也会使用汉语。其中以西昌、冕宁、越西一带的藏族使用最多。
凉山彝族自治州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
佛教
凉山州佛教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汉传佛教主要分布于西昌、德昌、冕宁、盐源、会理、越西等市、县。藏传佛教则分布在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左所、前所一带。
佛教于唐武德元年(618)传入凉山州境内。当时西昌城内有白塔寺和城郊泸山的光福寺。到了明清之际,现州辖诸市、县建造佛寺,僧人云游募化,诵经传法普遍。全州有佛教庙宇约100多个,由于经济衰败,战争不止,佛教寺庙大多破败。解放后,贯彻中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人民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废除寺庙土地收租、摊派等规定。
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西昌又是凉山境内传播道教历史较广泛的地区之一,它对凉山境内汉民族文化影响很深。道教传入凉山州境内始于唐开元七年(719)。唐玄宗于741年令两京和诸州置玄元帝庙,道教在全国流行之盛,一度有:“法流十道、宫满百城”之说。明、清以后,天师道又逐渐恢复,在境内城乡传播,四处修建宫观庙宇。解放后,宗教界在爱国爱教的旗帜下,经过团结教育,有相当多的基层道士站到爱国爱教立场上,积极协助政府宣传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时,道教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1982年,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经西昌市政府批准,境内西昌泸山保存下来的5座道观得到开放;团结、教育和培养了新老道教界人士。
2023年,经四川省统计局审定,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261.11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3.4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79.40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978.30亿元,增长8.5%。
凉山州在资源、区位、环境方面都有发展优势。资源优势:五大资源富集度高组合性好;区位优势:北上广深“三小时空中走廊”已打通;环境优势: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第一竞争力来抓。
钒钛、稀土是凉山工业的两张特色名片。截至2024年1月,凉山有规模以上钒钛钢铁企业99户。2024年以来,凉山州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战略资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数字智能“五大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凉山高质量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民营经济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民营经济(个体、私营)实现增加值994.92亿元,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64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404.2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435.02亿元,增长10.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0%,拉动全州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与上年持平。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7%、衣着类上涨1.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3%、食品烟酒类上涨0.6%,医疗保健类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7%、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5%,居住类持平。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4%。从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1.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13.5%,房地产业(含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9%。从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6.1%、占比38.4%;产业投资下降15.2%、占比25.5%;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下降9.6%、占比21.3%;房地产开发下降35.5%、占比12.5%;其他投资下降57.6%、占比2.3%。
财政收支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税收性收入125亿元,增长19.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4.3亿元,增长15.3%。
凉山彝族自治州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农业和生物资源极具特色,被誉为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安宁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粮仓”美誉,是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土地、气候、物种所形成的“黄金组合”,使这里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产高、质量优。所产烟叶可与世界最好的美国烟叶媲美,是国家优质烟叶、储备烟叶、出口烟叶的重要基地;甘蔗平均亩产5吨以上,最高亩产达15吨,平均含糖量13.5%;蚕茧一年可养四季,个大质优,单粒丝长达1200米;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优势;苹果、石榴、脐橙等水果享誉省内外。202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35万公顷,下降0.8%。粮食总产量达到252.7万吨,增长2.2%,平均亩产315.7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中,油类作物产量3.9万吨,增长12.7%;烤烟产量12.6万吨,增长7.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86.7万吨,增长4.2%;园林水果产量237.8万吨,增长7.6%。
凉山是全省三大林区、三大牧区之一,有林地1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6%,活立木蓄积量达2.3亿立方米;草地2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0%以上,牧草产量高、草质好,仅草本类优良饲草就达上百种;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就有2400余种,被称为“川南中草药宝库”。2023年出栏生猪501.3万头,增长1.8%;牛出栏39.9万头,增长0.3%;羊出栏422.7万只,下降1.8%;家禽出栏2135.1万只,下降0.3%。肉类总产量(猪、牛、羊、禽)达52.8万吨,增长4.4%。牛奶产量4.8万吨,增长1.0%。蚕茧产量2.8万吨,增长0.8%。实现畜牧业产值244.8亿元,增长0.9%。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工业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实现工业增加值675.3亿元,比上年增长7.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8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产量2965.7万吨,增长26.0%;铜选矿产品含铜量2.2万吨,下降15.4%;铅选矿产品含铅量5.1万吨,增长15.9%;锌选矿金属量7.6万吨,增长7.0%;磷矿石(折含P2O5 30%)产量153.0万吨,下降11.3%;发电量1368.7亿千瓦小时,增长2.1%;钢材产量473.0万吨,增长11.5%;水泥产量690.4万吨,下降7.3%。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15.0亿元,增长3.5%;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205.1亿元,增长9.4%;利税总额为280.7亿元,增长13.2%;营业收入利润率1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7.2%,比上年增长2.1个百分点;亏损额18.2亿元,增长27.3%。产销率96.0%。
截至2024年8月,凉山坚持“以资源换产业”,着力强基础、延链条、调结构、促转型,推动工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传统向先进转变。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别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推动凉山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年3月召开的凉山州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会上明确,凉山将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加快推动资源就地转化为项目、谋划未来产业、新兴产业。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资质以上的建筑企业427个,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1.1%。
凉山发展工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依赖资源问题较为突出,属于粗放型、低水平的发展,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项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传统产业正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等手段,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是国家攀西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骨干企业,企业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62项、专利750项,塑造了钒钛钢独有品牌。肩负国家使命的西昌钢钒,近年来持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企业转型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别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推动凉山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凉山彝族自治州秉承研发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也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原则,积极打造千亿级钒钛稀土产业,加强钒钛稀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拳头产品研发,预期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0%以上,这个资源型地区和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清洁低碳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大势所趋。近年来,凉山依托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打造低成本用电基地、电力负荷消纳基地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地。
以西昌钒钛产业园区为“火车头”带动,凉山州工业园区蓄势聚力,按照“责任制+清单制”的工作模式,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十三五”期间,全州文化旅游、商业贸易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三五”末,全州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66.86亿元,服务业经济总量在五年间跨越了600亿、700亿两个台阶,位居全省第9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2%。
在文旅方面,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2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举办了省第十三届(冬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等活动,西昌建昌古城改造等项目建成投用,新创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景区9个,会理、冕宁被认定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在旅游首位产业带动下,全州建成国家A级景区38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累计接待游客1.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1629.6亿元。其中,西昌市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荣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在金融业方面,202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1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5.45%。人民币贷款余额1988.85亿元,增长18.62%。在外贸方面,2023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47个,协议引进资金1000.4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25.75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20.27亿人民币,增长55.4%。在邮电通讯方面,邮政通讯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8.79亿元。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127.3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68.25万户,增长1.5%;移动电话用户451.85万户,增长3.3%。
四川会理有色产业开发区,立足会理、会东两县境内铜镍、铅锌、钒钛铁资源优势,采取“多点开采,定点洗选,集中冶炼”的空间布局,走“采、选、冶”一条龙发展的路子,建设以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的“一园三点”式生态环保型工业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电解铜、铜材、铜合金,开发活性氧化锌、锌基合金、无汞锌粉等产品,现入园企业53户,其中规上企业23户。
四川德昌特色产业园区,以钒钛稀土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清洁能源与装备制造、绿色化工为主导产业,现已入驻大功率风电叶片、主机、玻纤布、机舱罩、塔筒等企业83户,其中规上企业24户。四川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以稀土、建材为主导产业,入园企业24户,其中规上企业13户。宁南茧丝绸产业园区,以茧丝绸产业为主导,集蚕茧加工、缫丝、织绸、服装、茧丝储备交易、蚕业附产物综合开发于一体,打造“全国最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优质桑茧丝绸产业园区,建成辐射金沙江流域的世界优质茧丝绸之都、桑茧资源综合利用城和世界最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现入驻企业7户,其中规上企业3户。
西昌市农业高科技产业园,以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建设食品产业园区、农产品物流园、总部经济园、汽车物流园、医药物流园、烟草物流园、林产品加工园、教育产业园、建材机电贸易园、综合物流园,打造现代产业园区,入园企业40户,其中规上企业27户。雷波工业集中区,以“一区多点”的形式进行布局,以绿色建材新材料、生态磷化工为主导产业,现入驻企业7户,其中规上企业5户。甘洛工业集中区,依托规划建设全省唯一一个铅酸蓄电池集中发展区,以铅酸蓄电池、铅蓄电池回收、新材料加工为主导产业,打造四川省最大的铅酸蓄电池集中生产基地和产业示范带动区和凉山州北部新材料加工区,入驻企业9户,其中规上企业5户。
截至2023年末,凉山彝族自治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包含幼儿园)895所,在校学生10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6.3万人,学校专任教师5.6万人。凉山彝族自治州共有小学学校711所,招生9.7万人,在校学生60.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126所,招生9.9万人,在校学生27.7万人;高中42所,招生3万人,在校学生8.7万人;有中等专业和技术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0.9万人;职业高中10所,在校学生2.2万人。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有高等学校本年招生7558人,毕业7707人,在校学生24917人,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8404人。
截至2023年末,凉山彝族自治州有有卫生机构3939个,病床位3207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143人。其中:执业医生16378人;护师护士15793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妇幼保健站18个,乡镇卫生院292个。
凉山州广播电视台于1992年建台,截至2023年,全台年均播出电视、广播、新媒体、彝语等各类节目3万余条,年均在央视、四川卫视等上级媒体播出各类稿件300余条,全网注册用户数突破400万、年网络总点击量突破25亿次。凉山广播电视台彝语频道,全国唯一的专业彝语电视频道。年均译制彝语新闻、影视节目数千集,摄制大型纪录片《彝问》登陆央视,成功组织各类“民族团结”主题文艺竞演,策划主办《中国彝歌会》《彝历新年晚会》等文化盛宴……凉山广播电视台彝语频道已经成为了党委政府向广大彝区群众宣传政策、发布信息的重要阵地,成为展示凉山彝区新风貌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州级部门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8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部级项目52个;州级项目135个。获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截至2023年末,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223场次。公共图书馆18个,藏书量222.77万册。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315个,博物馆12个,文物保护机构18个。
截至2023年3月,凉山彝族自治州有标准体育场1个、标准体育馆5个、全民健身中心6个、社会足球场36块。截至2022年,全州体育场地面积645.75万平方米,体育场地总数1388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32平方米;群众体育赛事体系不断健全,年均10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对外开放,年均服务人次近2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州总人口的33.4%,初步形成每四年分别举办1次全州运动会、民运会、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残疾人运动会,每年举办1次州级机关职工周末篮球联赛、中小学生运动会、业余足球联赛、校园足球联赛、羽毛球比赛、大众跆拳道比赛、彝族式摔跤邀请赛等全州群众体育赛事体系。
202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输送的9名运动员代表四川在第十四届全运会竞赛项目比赛中收获11枚奖牌,其中夺得2枚金牌;2019至2021年,在省锦标赛比赛中共获153金116银123铜。202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代表团在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得28金15银28银,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金牌数位列全省第10位。
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职工)299.51万人。其中: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9.72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18.0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31.76万人。养老金发放人数70.57万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0090人。城镇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41万人,保障金支出1.35亿元;农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52.65万人,保障金支出19.90亿元。
凉山境内江河纵横,水能可开发量达6387万干瓦,占全国的15%、全省的57%,堪称世界“水电王国”,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电源点,国家在“三江”(金沙江、雅薯江、大渡河)干流上规划的14座大型电站中,凉山境内有溪洛渡(1260万千瓦)、自鹤滩(1305万干瓦)、乌东德(780万干瓦)、锦屏一、二级(800万千瓦)、官地(200万千瓦)、瀑布沟(330万千瓦)等12座其中溪洛渡、锦屏I、II级、瀑布沟等大型电站正在加紧建设,白鹤滩、乌东德、官地等大型电站正在筹建。除国家规划开发的大型电站外,全州中小流域水电理论蕴藏量约1478万千瓦,其中在建中小电站装机327万千瓦地方中小河流域水电开发加快推进。
2022年对全州8座大型水库(含水电站)、10座中型水库(含水电站)蓄水情况进行统计,水库年初蓄水总量为2086457.7万m3,年末蓄水总量为1788973.8万m3,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297483.9万m3。其中,大型水库年初蓄水总量为2069155.0万m3,年末蓄水总量1774053.6万m3,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295101.4万m3;中型水库年初蓄水总量为17302.7万m3,年末蓄水总量14919.3万m3,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2382.5万m3。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往来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要塞,是藏羌彝走廊的重要节点。
截至2022年8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凉山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凉山港雷波港区、回龙场、顺河、金沙口等一批码头泊位相继建成,吸引了大批企业投资落户,船舶大型化、专业化趋势明显。全州共有水运企业17家,各类船舶3000余艘。西昌青山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昆明、武汉、南京等30多个城市的航班,让凉山更快融入山外的大都市。
2023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907.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28405.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0.2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245707.6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57598.5万人公里。
截至2024年5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有宜攀高速、乐西高速马边至昭觉段、西香高速、西昭高速、西宁高速、会禄高速等多个重点项目在建,是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主战场”,待全部建成,凉山州交通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截至2020年,凉山州共有普通国道8条,普通省道14条及若干农村公路,总里程共约28697.7公里。其中,一级公路43.0公里,二级公路1144.3公里,三级公路1530.0公里,四级公路24501.0公里,等外公路1479.4公里。凉山州境内仅有G5京昆高速开通运营,总里程约218公里,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除泸黄段为双向六车道外,其余路段为双向四车道。凉山州正在全力推进沿江高速、西昭高速、乐西高速、德会高速、峨汉高速等项目建设。
凉山彝族自治州现今通行的铁路线路有新成昆、成昆线路、峨广铁路等。主要列车站有德昌西站、西昌西站、喜德西站、甘洛南站、冕宁站等。
铁路运营里程预计到2026年底将达到639公里。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在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川藏铁路、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增加凉山州的铁路运营里程。此外,还计划加快宜西高铁、雅安至甘洛铁路的前期工作,并争取加密新成昆铁路的运营班次、增开直达列车,以提升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
2022年12月26日,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运营,成都到攀西地区首开直达动车,成都到西昌旅行时间从11小时缩短至3小时。新成昆铁路在凉山州境内线路达272千米,经过甘洛、越西、喜德、冕宁、西昌、德昌6县(市),并都设有车站。2023年1月10日,“复兴号”动车组从西昌西站驶出,标志着凉山州驶进“动车时代”。西昌西站位于西昌太和镇九龙村,海拔1500米,站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4台10线,为三层框架结构高架站,是新成昆铁重要组成部分。西昌西站是凉山州最大的高铁站房,站房可容纳客流量2000人。2023年春节期间,西昌西站累计到达旅客7.53万人次,发送旅客6.93万人次。
西昌青山机场始建于1967年,1975年5月建成交付使用,是四川省民航管理局下属的6个民用机场之一,也是国家十大对外开放的机场之一。2022年,西昌机场全力拓展航空旅游环线,优化调整航线网络布局。目前已开通往返于上海、重庆、成都、广州、昆明、西安、杭州、福州、济南、深圳、绵阳等35条航线,通航城市35个,完成航班13818架次,完成年旅客吞吐量118.3527万人次。引入四川航空成立西昌分公司,引进成都航空ARJ21飞机停场过夜,驻场过夜飞机增至6架,为航线持续增量提供了新动力。西昌机场也是嫦娥、北斗卫星重要的航空运输门户,不仅承担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部航空运行运输保障任务,还负责航空护林防火、军航包机和训练等保障工作。2022年,西昌机场共保障运星任务24架次、护林防火救援任务99架次。
截至2021年末,凉山彝族自治州高等级航道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有港口企业6家、水运企业19家,各类登记船舶1600余艘。凉山港雷波港区、回龙场、顺河、金沙口等一批码头泊位相继建成,向家坝库区货运船舶已发展到1000吨至3000吨级。金沙江雷波港区新建5个千吨级泊位,港口通行能力突破200万吨。全州新增三级及以上航道252.5公里,总通航里程达到921.92公里。全州有可河乡大河坝渡口、新田乡鱼坝渡口、黄草坪乡甘田坝渡口等,全州27个渡口、43艘渡船,37个短途客运码头、114艘短途客船,12个旅游码头、121艘旅游船舶。
截至2019年末,凉山彝族自治州工交集团公司下属二级子公司西运集团公司累计客运车辆数1319辆,共计拥有241条运营线路,其中省际客运线路14条,西昌至珠江三角洲农民工专线1条,市际客运线路50条,班线客运线路70条,农村客运线路86条,城镇公交线路20条,覆盖了成都、重庆、昆明、攀枝花、甘孜、宜宾、乐山、雅安等地区及全州各县市的干线客运运输。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美食多种多样,有代表性的有猪膘肉、砣砣肉、苏里玛·咣当酒等。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婚俗内容极其丰富、独特别致。彝族以服饰展示自己美丽的身材和美好的心灵。彝族喜好用蓝、白两色作底色,黑、青、红三色为饰色,分盛装、便装、冬装、夏装、新娘装,其中新娘装更为别致。彝族传统刺绣技艺承载着大小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审美观念,是彝族先民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的结晶。彝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井干式”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等建筑文化而形成。截至2024年3月,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20项国家级、138项省级和3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盐源县泸沽湖畔的纳日人都喜欢制作猪膘肉,猪膘的多少,象征着财产的多少和富裕程序。猪膘肉的制作方法是将猪宰杀剔骨后,缝制成琵琶状,内用盐、花椒、香料等腌制而成。一般在冬季腌制。制成后可放数年而不腐,久藏者尚可作药用,肉味清香,肥而不腻,胜过火腿味,是宴上的佳品。猪膘肉下牛头饭,独具风味。
砣砣肉采用牛、羊、猪肉和鸡肉或野兽肉等制成,其中最常用的是羊肉和猪肉。以食用小乳猪为特有习惯。彝族同胞认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仔猪是最圣洁,用圣洁的仔猪待客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仔猪肉嫩而不绵,香而不腻。做法是将仔猪宰杀后放置火上一边烤一边把毛皮刮除干净,烤黄洗净后再开膛,然后再将肉切成小于拳头的“砣砣肉”放入冷水锅里用猛火煮,肉汤沫散尽则肉熟,此时捞起放佐料簸匀入味后食用。主要佐有盐、辣椒粉、花椒粉以及当地特有的“木枯”(汉语叫“木姜子”)粉。由于这种“木枯”具有独特的天然味精作用,因而砣砣肉中放入少许,吃来则清脆鲜香,回味无比。
“苏里玛”又名“日几”或“克日”,是盐源县泸沽湖畔纳日人家家户户待客必备的饮料酒,其味清香甜酸爽口,似啤酒又胜过啤酒。酒精含量10度左右,呈浅黄色,内丰富的11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他命等各种营养物质。酿制方法是将青稞、大麦、小麦、荞麦、稗子、玉米、谷子等多种粮食混匀,在大铁锅内煮熟,烤干,底层带锅粑味,然后盛于簸箕内放凉,再与纳日妇女自采自制的酒药混匀,装入蔑制的发醇器“日卡”内,待有酒味散发时,再盛入酒坛内密封,10日左右便可启封,掺进“女儿洞”流出的泉水,稍候用打通的“则的”(弯竹管)吸出酒叶,盛于坛内即可饮用,置多日其味不变。咣光酒,又名“克日”或“安儿寄”,也是泸沽湖畔纳日人常饮和待客的饮料酒,其酒精含量30度左右,清澈透明,芳香四溢,多饮不醉。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火把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彝族婚俗内容极其丰富、独特别致。彝族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上升为整个家族、姻亲、邻居等关联的集体行为,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婚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反抗包办婚姻的哭嫁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价值。
彝族服饰,它是彝族传统手工工艺之精华,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是彝族文化的写照。彝族以服饰展示自己美丽的身材和美好的心灵。彝族喜好用蓝、白两色作底色,黑、青、红三色为饰色,分盛装、便装、冬装、夏装、新娘装,其中新娘装更为别致。由于地域不同,着装也有明显的差异,巍山坝子以东的彝族女子服饰为大红大绿,绿底红饰,刺绣更为精湛;马鞍山一带的女子服饰为白底蓝挂,比较端装素雅;坝子以西的彝族女子喜欢白色或浅蓝色衣裳加红领挂,比较雕绣,富有清秀感。
彝族传统刺绣技艺承载着大小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审美观念,是彝族先民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的结晶。四川彝族刺绣主要分布于凉山彝族自治州17个县(市),乐山市的峨边县、马边县和金口河区,攀枝花市的盐边县和米易县,甘孜州的九龙县和泸定县,雅安市的石棉县和汉源县等地,其中凉山州甘洛县的彝族刺绣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盘绣、锁针绣、平绣、十字绣等技法构成彝族刺绣传统工艺,其中盘绣和锁针绣最具特色。盘绣工艺独特之处在于成型花纹有浮雕感,锁针绣因其“锁”的方式和出针长短不同,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彝族刺绣图案都有对应的工艺程式,不能随意改变,同一图案会使用三四种不同技法完成,传统图案多达十几种,主调鲜明,色彩繁而不杂,呈现华丽多彩之姿。
彝族刺绣图案纹样具有明确的指代性和象征性,主要有以马樱花为主的写实图案和几何图案,用三角形、折线、圆形分别指代山水、鸟兽、日月等,通过组合形成特定的意象图形,成为彝族刺绣图案的美学特色。
彝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是在“井干式”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等建筑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屋顶为“人字形”斜坡瓦板房,墙壁多为土墙或砖,室内分上下两层,上层多为三、五、九、十一层不等的穿枋,下层依据主位、客位、活动区不同的功能,以柱与板壁镶嵌的方式装饰。彝族传统建筑既不用现代化工具,又无施工图纸,更不用钉子或粘合剂,全凭工匠心中既有的“图纸”和经验以全手工形式建造。建筑装饰部位主要是屋内板壁、屋檐、门楣、斗拱、窗,图案多为日、月、星、花、草和动物图案,突显出强烈的民族性、艺术性、实用性。
截至2024年3月,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20项国家级、138项省级和3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由云南“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途经会理、德昌、冕宁、会东、宁南、普格、喜德、越西、甘洛、西昌10个县市,历时26天,行程800余公里。
从会理市皎平渡遗址、西昌市礼州会议旧址到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旧址、彝海结盟遗址再到会东县树洁渡旧址、喜德县小相岭九盘营遗址、越西县越西革命委员会旧址、甘洛县海棠古镇、清溪道、大树堡……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记录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无数革命文物,也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
截至2023年底,全州以红军长征过凉山路线为区域布局,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了10个县市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增强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增加群众就业、提高收入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找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树立“旅游+”发展理念,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
凉山地处大香格里拉腹心地带,横断山脉、南方丝绸之路、藏彝走廊在此交汇,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这里有精彩纷呈的原生态彝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原始风情,阳光康养、森林康养、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产品业态也别具特色。
凉山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塑造“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特色品牌,发挥“夏季清凉、冬季暖阳”禀赋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凉山有A级及以上景区76个(其中4A景区17个、3A景区56个),其中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川南胜境泸山,恬静秀美邛海,“东方女儿国”泸沽湖,神秘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螺髻山九十九里的世界最大温泉瀑布,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大凉山的独特魅力。
2023年,凉山文旅市场实现全面复苏,全年接待游客超4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54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文旅产业已经翻开了强势崛起的新篇章。
泸山位于邛海之滨,海拔2317米,与邛海相对高差807米。山峦奇秀,古木参天,是西昌的天然绿色屏障,林中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有二千年历史的十大“巴蜀树王”之一的九龙汉柏,形态奇特。泸山灵气所钟,又被僧道赞为悟道佳山。密林深处高低错落地露出梵宇、佛宫十余座,古刹殿宇因地就势,各据幽境,巍峨壮观,雕梁画栋,令人神往。素有“观音阁曲折迂回,瑶池宫高敞向阳,玉皇殿势险雄伟,五祖庵僻静幽深”之谓。
泸山共建庙宇于山中一条道上,山上有寺庙五座,道观四座,共九座古刹,体现了唐代武后“三教合一”的宗教懿旨。泸山各寺庙都建有望海楼,因地势不同而观景各异。光福寺望海楼名“吟云阁”,凭栏远眺,海阔天空,渔舟点点,岸柳、村落历历在目。光福寺前有一巨大照壁,上有明状元杨升庵火把节夜宿泸山,在看到泸山的美景与火把节的盛况后,在此吟出的名句:“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凉山州泸沽湖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泸沽湖四川片区总体面积314平方千米。拥有五分之三的水域,15000亩草海(湿地),18个沿湖而居的摩梭原始村寨,形成景区旅游的三大精品线路和五个景观片区。四川片区泸沽湖畔,世居着8000多摩梭人,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部落和人类社会“活化石”。摩梭人独有的舞蹈——甲搓舞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婚习俗、成丁礼、达巴文化、转山转海节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海景区,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冕宁县城以北47千米的羊坪山上,海拔2280米,原名鱼海子,以盛产细鳞鱼而得名,当地彝语叫“乌勒苏泊”。彝海属高山深水湖泊。海子呈元宝形,南北向,面积233亩,平均水深9.8米,最深处15米,常年蓄水135.3万立方米。1935年,发生在彝海边上的“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十件大事之一。景区已建成彝海结盟纪念碑、彝海结盟纪念馆、彝海结盟雕塑、环海生态步游道等基础设施和参观设施。
2017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与天水市在缔结为友好城市。
2020年11月,彭水市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签订缔结友好城市合作协议。
2021年5月,广东佛山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共同签署协议书,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