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

更新时间:2021-12-31 18:53

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是在中共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后成立的第一个以川剧艺术为研究对象、隶属于省社科联、由省文化厅主管、挂靠在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的群众学术团体,成立于1984年4月,迄今,已随着振兴川剧的潮起潮落度过了二十多个不平凡的岁月。川剧作为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一直牵动着不少热衷于民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关切的目光。

川剧介绍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是在中共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后成立的第一个以川剧艺术为研究对象、隶属于省社科联、由省文化厅主管、挂靠在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的群众学术团体,成立于1984年4月,迄今,已随着振兴川剧的潮起潮落度过了二十多个不平凡的岁月。

川剧作为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一直牵动着不少热衷于民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关切的目光。上世纪80年代之初在巴蜀大地兴起的振兴川剧大潮,进而激发起大批热爱川剧的有识之士投身于川剧研究的巨大热情。而川剧改革中遇到的种种凭借传统经验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迫使川剧艺术的实践者们不得不重视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恰好为众多有志于川剧研究的人们开辟了一条联系的渠道,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自然受到参与和关心川剧振兴的各方人士的热情关注和广泛支持。二十多年以来,学会工作在省社科联的指导、主管部门的重视、挂靠单位的支持、有关方面的协作和全体会员的努力下搞得有声有色,无论是团结川剧队伍、培养理论人才,或者是开展学术交流、推进艺术改革,都取得了骄人业绩。

发展历程

学会成立以后,根据川剧发展对理论建设的根本要求,结合各时期川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和研究演出活动,如川剧基础理论、川剧流派艺术、振兴川剧与现代戏的创作、振兴川剧与实施精品战略、川剧与时代、川剧与观众、川剧与市场、川剧与人才以及川剧《情探》研究演出、“旧戏新探”研究演出、丑角艺术研究演出、音乐改革研究演出等,对认识川剧的文化座标和发展方向、把握川剧的艺术特征和演进规律,实施振兴川剧发展战略,贯彻振兴川剧“八字方针”,以及催化川剧界的理论意识,调整改革者的探索思路,激活实践家的创作思维,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研究演出活动如“旧戏新探”研究演出、丑角艺术研究演出等,其参与面之广、仅次于全省的振兴川剧调演,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会先后与成都市文化局和省川剧艺术研究院联办的《川剧与观众》报,也一直受到广大川剧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好评。

这些年学会工作的直接效果,则是通过上述充满活力的学术探讨、研究演出和创办以“川剧信息荟萃、观众知心朋友”为宗旨的月报等活动,推出了一大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造就了一大批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研究人才。学会成立至今,在国家相关部委、全国剧协和省政府、社科联举办的历届社科评奖中,由学会会员完成的参评成果,共获政府二等奖5项、政府三等奖15项,曹禺戏剧奖评论奖1项,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3项。不少有成就的川剧导演、演员如熊正堃、李笑非、夏庭光、何光表、晓艇、刘芸等,在学会举办的各种研究活动的影响下,不断发表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有的且有专著问世,在川剧史上开一代新风,为省内外戏曲界所瞩目。像唐永啸、杨泽新这样的中年演员,还逐步以写作作为主业,10多年来笔耕不辍,成为川剧界有影响的理论家和评论家,唐永啸的专著并获得省政府三等奖,实属不易。

由于学会开展的活动切合川剧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因而不断地激发起川剧从业者和爱好者巨大的参与热情,学会的队伍也日渐壮大。迄今,学会会员已由成立时的55人发展到近300人,下属两个专委会和六个团体会员,拥有包括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教育、研究、管理等各门类一大批有影响的专家和艺术家,具有较强的综合艺术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权威性。这支队伍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川剧的保护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会工作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无疑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有些东西,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艺术研究与社会研究结合、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结合,针对每一阶段的实际情况设置学会的研究课题,按照研究对象的生成特点探索学会的研究方法,以及倡导安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树立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良好会风等,对于实现学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