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4-19 13:10
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于1999年由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筹建,是以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动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区域经济”6个硕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动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依托建立的省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全程: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实验室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有:电子显微镜、研究显微镜、系统显微镜、PCR仪及其配套设备、梯度电泳仪、超低温冰箱、蛋白质纯化系统、超高速冰冻离心机、高速冰冻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分光光度计、自动记录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仪、气相层析仪、电化学工作站、人工气候箱、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全定量水质分析仪、腐蚀电化学测定仪、地理信息系统、全站仪、GPS等。有专题研究室5个:数字化与环境信息技术室、分子生态室、生殖生态室、生物多样性室、植物天然产物提取室。具备对珍稀动植物进行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各种生态环境及生态工程中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与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及对策、生化成分的分析及分子水平的测试、细胞遗传和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和大型数据运算及图文空间数据处理等研究能力。
自1989年以来,该室研究人员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28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10余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8项,总金额300多万元。
该实验室还通过各种途径和联合国自然科学基金会(WWF)、世界自然资源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粮农组织及美国、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通过讲学、访问学者和攻读学位等形式和美国、日本、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多项合作研究,并建立了较稳定的友好关系,为该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彭正松 教授
黎云祥 副教授
主 任:汤泽生(教授)
副主任:张新时(院士) 刘宝君(院士) 钟章成(教授)
委 员:张新时(院士)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刘宝君(院士) 成都地质矿产资源研究所
钟章成(教授)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胡锦矗(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汤泽生(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苏智先(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郑发科(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蔡铎昌(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电化学研究所
实验室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追踪国际、国内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发展前沿。注重发挥学科覆盖面广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以长江中上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在自然环境保护与治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环境监测新方法、新实验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环境地理资源时空配置应用研究等方面,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也为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1986年和1996年,本室分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和“四川省环境教育先进集体”。从1989年以来,该室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与本建设项目相关的科研论文 400 多篇,专著28部。1989年以来,先后承担的与本建设项目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10余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48项,总金额为300多万元。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一)环境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 生态环境重建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2. 动、植物资源档案库及基因库;
3. 珍稀濒危动植物信息系统;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法与利用技术;
5. 种质资源源库研究与利用技术。
(二)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
1. 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优化技术;
2. 生态农业工艺设计技术;
3.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拟研究与应用技术。
(三)环境监测与治理
1. 电化学监测技术;
2. 流体污染监测与评价;
3. 计算机对环境的监测与模拟技术;
4. 环境治理。
(四)数字化与环境信息技术
1. 环境地理资源经济信息动态监测研究;
2. 环境地理资源经济信息系统研究;
3. 环境地理资源经济信息评价系统;
4. 环境地理资源经济信息系统的模拟与开发。
(五)生殖生态学
1. 资源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
2. 珍稀濒危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
3. 生殖生态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六)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
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2. 生态旅游资源规划;
3. 生态旅游工程及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