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4-06-27 00:56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Sichuan Academy of Grassland Sciences),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设立于1964年,行政关系隶属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的关系隶属中国共产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

历史沿革

1964年,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设立川西北草原工作站。

1970年12月,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更名为四川省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相应转隶。

1973年2月22日,四川省科技局革命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四川省生物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设立川西北草原工作站。

1976年初,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开始筹建。

1977年4月,中共阿坝藏族自治州委组织部下发文件,任命色尔昌任中共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大成、索朗介任副书记;色尔昌兼任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所长,刘大成、索朗介兼任副所长。

1978年1月25日,中共四川省委批复同意将原生物所设在红原县的草原工作站扩建为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列为县级单位,编制100人。其管理体制实行阿坝州委和省科委双重领导,党政工作由阿坝州委领导,科研业务、计划、经费、物资、人员编制以省科委为主。

1983年5月,由于省级机关机构改革,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由四川省农牧厅畜牧局领导。

1993年1月,改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办公室领导。

1996年6月,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领导(至2010年12月)。

2005年8月24日,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更名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其单位性质、隶属关系、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经费渠道等均不作变动。

2018年11月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研究院正式转隶。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0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有职工162名(在职职工111人、退休职工5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农业部第八届科技委委员1人,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3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四川省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16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有牧草、草原生态、家兔、牦牛绵羊4大主要科研创新团队。(以下名单可能不全)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白史且、刘汉中、罗晓林、李大旭

农业农村部青年杰出科学家:鄢家俊

四川省天府杰出科学家:白史且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白史且、刘汉中、余志菊

四川省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刘汉中、李达旭、周俗、余志菊、卞志高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后备人选:李达旭、游明鸿、杨平贵、鄢家俊、张玉、刘刚、郑群英、周明亮、傅祥超、安添午

科研部门

根据2020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下设6个职能处室、6个研究所,建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6个科研后勤基地,是四川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草学分会及养兔学分会挂靠单位。

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农业科学种质资源红原观测实验站、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藏高原特色牧草挖掘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国家肉牛牦牛体系红原综合试验站

省部级科研平台:四川省草业工程技术中心

下属研究所:草类植物研究所、草食家畜研究所、高原动物研究所、草地生态研究所、草业工程研究所、草地勘察设计研究所

科研后勤基地:红原科研基地、犀浦科研基地、新津科研基地、韩场科研基地、西昌科研基地、布托科研基地

设备设施

根据2020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拥有犀浦中心实验室、大邑韩场实验室和红原实验室。总面积达950平方米。犀浦中心实验室有实验仪器140余台(套),可供使用的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有进口荧光定量PCR、梯度PCR仪、超低温冰箱(-86℃),超速冷冻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凝胶光密度扫描成像分析系统、自动凝胶染色工作站、核酸分析仪、体式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体外模拟培养箱、产气仪、凯氏定氮仪、纤维素分析仪、光合仪、叶绿素荧光仪、生化培养箱、光照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电穿孔仪、分子杂交炉、紫外交联仪等,能开展草、动物、微生物和土壤常规试验预处理、生理生化、品质测定、分子生物学、组织培养、转基因等试验研究。大邑韩场实验室有耐卡显微成像系统、耐卡切片机和拉力分析测试仪、PCR仪等高档仪器和常规仪器20余台(套),能开展皮毛分析、病理、繁殖生理、营养分析研究。红原实验室有试验仪器60余台(套),能开展常规的试验前处理、样品保存和常规分析。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0个,省级项目157个;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励9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46项;选育出川草2号老芒麦、阿坝垂穗披碱草、武陵假俭草等牧草新品种20个,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国审獭兔新品种“川白獭兔”,挖掘登记国家牦牛遗传资源2个;制定草、畜国家和地方标准90余项,获专利授权50余件;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30余部;研究提出了免耕草地培育、老芒麦牧草高产栽培利用、高寒地区优质牧草青贮、优质犏牛生产、獭兔健康养殖及优质皮生产技术等技术50余套。

学术期刊

草学》创刊于1980年,主管单位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主办单位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先后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优秀期刊评选编辑加工奖,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等荣誉,两度被评为全国中文畜牧类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评为“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

人才培养

根据2020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14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24人。2010年,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标识为同心圆设计,外环为研究院中英文,内环为成立时间“1976”以及各项元素的组合。

精神文化

办院宗旨:立足三州、面向全省、服务全国。

领导集体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