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4 22:01
参阅三法印。
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兹分释如次∶
(1)诸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ani-tya^ sarvasam%ska^ra^h!)
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关于这点,自然科学也如此说。连昔日认为是固定不变的物质最低单位──原子,也不是不变的,它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电子、中子等等结合而成的运动体。物质可说是微粒子,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经常变化的能。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而且这些原子复合而成的诸种物质,大至宇宙的天体为止,都有物理的、化学的好几重变化,而不止息。此更加证明了佛教的诸行无常说是真理。
(2)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
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亦称非我、非身。所谓‘我’,已是五蕴的和合体,或者不断生灭的名色相续流。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释尊当时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atman)。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实体即为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s/u^nya)与‘空性’(s/u^nyata^),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中国的禅宗亦用‘无’这个字,也是同样的意思。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在无我的状态。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nih!s-vabha^va),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亦可说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他人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他人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地展开的。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apra^pti),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2}无挂碍(ana^varan!a),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此即指无所得无执着地进展完成的状态。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无碍自在的无我与空。佛教的理想,在于完成人格,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无碍自在。说佛游戏三界,也就是指这种境界。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大我。
以上是对无我与空的考察,但理论上,无我是正确、如实地看社会与人生,这可说是‘缘起’与‘诸法实相’的同义语。实践的无我,是指达到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活动。理论上的无我与空,是实践无我与空的基础。佛教最后的目的,就是体验实践的无我与空。《般若心经》上所说的‘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论上、实践上的空与无我。
(3)涅槃寂静(santam% nibba^nam%,s/a^ntamnirva^n!am)
涅槃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槃即是吹灭烦恼之火。原始经典曾将涅槃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槃。’所谓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西洋学者之间,对于涅槃的含意,长期以来,有种种争论。譬如涅槃可说成‘灭’,也可指佛陀肉体的死灭。说佛死为入灭,谈入灭的经典为《涅槃经》,而关于入灭的涅槃像、涅槃图、涅槃会,这些涅槃语都与佛的逝世有关。但这‘灭’是般涅槃(parinirva^n!a,pa-rinibba^na,圆寂)的略称,也就是指完全的涅槃,即‘无余涅槃’。
到了部派佛教,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因此,还不可说是完全涅槃。另一方面,无余涅槃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亦即完全的涅槃,如佛的入灭。般涅槃是完全涅槃。而有余、无余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响,也加入了存在论的见解,这是佛教本来所没有的。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成为四种涅槃。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槃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槃,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槃。佛的涅槃状态一定也是如此。(取材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三法印的名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无论学者的渐入、顿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关联,不能机械的分割。佛常这样的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依这类的经文,可见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三印中的涅槃寂静,即是解脱,也即是空。佛曾这样说∶‘诸行空,常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法性自尔。’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无常的、无我,所以能实现涅槃。这从缘起的空义而开显,所以经中常说‘空相应缘起’。缘起本是开显空义的,观察缘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归于空寂,这是佛陀宣说缘起的方法与目的。
佛说三法印,是从有情自身说,有情是无常、无我、空寂的。印度传统的、新起的宗教,每以为生死五蕴身中,或离五蕴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为有情是缘起的有情,依缘起说,不能不是无常、无我的。无常即是变化不居,换言之,即是生而必灭的。一般人以环境的适意为快乐,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乐为安稳。依佛的慧观,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意称心,平安恬适,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终归于灭坏的。无论怎样的安适,都向此目标前进。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给以‘无常故苦’的判定。婆罗门所说的常我,是妙乐的。佛反对他,一切无不在变化无常过程中,那还有什么究竟圆满妙乐可说?所以说无常故苦。佛说苦就是无我,这因为我是主宰义,对周围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为我。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说此三法印,如论到对有情存在的世间,这或是所依的五蕴,或是所住的器界,这一切也是无常的。世间确是无常的,但如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即有点不适合。如这枝粉笔,说它是无常,当然是对的;但说它是苦,是无我,那就欠当了。粉笔是无情的,根本不会有领受,即无所谓苦不苦。没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会执着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说无我。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依有情而说。如扩充三法印而应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说的‘无常故(无我)空’了。空是无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从众缘生而没有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空性,经中也称为法无我。此法无我的我,与有情执我的我略略不同。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这个我的定义是同的;但有情所执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这即不同。从实在、常在、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无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这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遍通一切,为有情与世间的真理。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说此,或说彼,或说二印,或说三印。如完备三法印,依声闻常道说,即先观无常,由无常而观无我,由无我而到涅槃,为修行的次第过程。如经中常说∶厌、离欲、解脱,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观诸行无常,即能厌患世间而求出离;能厌苦,即能通达无我,无我我所执,即离一切爱欲;离欲即离一切烦恼,所以能得涅槃解脱。这可见三法印的教说,是将诸法的真相与修行的历程,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一切都综合而统一了。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龙树在《大智度论》里说∶无常为空门,空为无生门,这也是合于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说的空,即是无我;无生即是涅槃的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