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顶山奶奶庙

更新时间:2023-02-20 21:10

四顶山奶奶庙,位于寿县城北2公里四顶山,是江淮之间享有盛名的道教庙宇——东岳祠,俗称“四顶山奶奶庙”。庙祀东岳岱宗神妃,故又名“碧霞元君庙”。

景点介绍

四顶山庙会盛况,清《凤台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每年三月十五焚香膜拜者远自光、固、颖、亳,牵牛鼓楫而至,云集务会,自昏达旦”。

民国初年庙会尚盛,出城北门,沿途摊点密布。出于宗教虔诚,路边尚有卖洗脸水的,给进香人洗脸净面用。

他们边喊边唱:“洗洗脸,净净面,前面就是阎王殿。”阎王殿位于山下,是上山去庙的第一站,殿内有阎王塑像。

烧香人自此开始烧香上山。有诗云:“四顶高山庙接天,烟云袅袅情绵绵;河南信女敬香客,一叩一瞻到山巅。

”卖香人喊唱着:“烧香敬敬神,保你头不疼;一步步,一层层,抬头就到南天门。”南天门是道空门,无神像。

过了南天门,是条盘山路,群众称说盘山路,九道弯,一弯九个级,九九八十一,不足一里路就是奶奶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一度终止,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又有群众自发地于农历三月十五日上山烧香、还愿、抱娃娃,庙会逐渐兴盛起来。

八十年代初,寿县人民政府因势利导,用古庙会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发展商品生产,效益较佳。会期五、七日,正会两三天,游客数十万,可谓盛况空前。

奶奶庙是道教庙宇,位于四顶山山顶。

明代称东岳祠,清代称碧霞元君庙,近现代俗称奶奶庙。传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专司使妇女多子,旧时代妇女常到庙宇焚香祈求,香火一直鼎盛。但每逢三月十五为庙会日,远近善男信女前来膜拜焚香者络绎不绝。

县政府因势利导,利用三月十五庙会组织物质交流大会,省内外商家参会者众多,活跃市场,发展经济。96年县政府募资重建庙宇,重塑碧霞元君金身,吸纳道士数名来此主持,为八公山旅游区增添了光彩。 出寿县北门八里,有座四顶山。

这山很有意思,在八公山中虽不是最为险峻秀丽,但山顶却正处在寿县古城十字大街的同一中轴线上,站在街心便可眺望山顶,好像是岿然屹立的古城的天然卫士。

逢会这天,山上山下,数万人川流不息。出城北门,便有商贩、小食摊点及卖香者密布,迤迤逦逦,一直延伸到四顶山庙门前,更有各种玩具、土产、山货、铁、木、竹、瓷器具等云集山巅,还有各种杂耍、手艺人前来助兴,歌舞笙管、锣鼓弹唱不绝于耳。

那些前来进香还愿者,蒸十二生肖面食,煮丹砂殷红鸡蛋,挎满篮花生红枣,供奉殿前,敬奉游人。此等食品一俟供奉完毕,游人便可自行取食。

庙台上下,热闹非凡。在县城内外主街道、主干道两侧和人民广场,开辟庞大的临时商场,供各地商家摆摊经营。

前来此地“赶会”的客户,除本省、本地区以外,还有来自浙江、江苏、山东、河南、上海、广西、杭州等地的客商。

一时间,偌大个寿县城成了规模空前的露天商场,商贾云集,货物齐全,人山人海。传统的古庙会,成了当地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良好契机。

神话传说

这四顶奶奶传说为河南人氏,因家贫被卖为童养媳,后不堪虐待,逃落深山,出家为道,学得妙手回春之术,常为贫苦百姓医治疾苦。

关于四顶奶奶看中八公山,在四顶山中建庙之事,被民间编为多则神话,广为流传。 一说河南固始县和安徽霍邱县交界处的西大山上有个道姑,叫四三奶奶,听说八公山地势险要,山清水秀,是个养心敬道的好地方,于是从遥远的西大山来到八公山,决意在此建庙修仙。

当她来到四顶山顶时,却发现山石中插着一把宝剑,剑柄上刻着“金陵主持”几个字。

原来,在她之前,早有金陵的一个寺院主持,看好四顶山这块宝地,插上物证回去筹集善款。

四三奶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可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随即脱去自己的一双红绣鞋,扒开山石将鞋埋入石下,随后又原封不动地将剑插在乱石之上。数月之后,四三奶奶和金陵主持同来四顶山建庙。

一山难容二主,争执起来都说有物为证,双方找出证人,取其物证,发现金陵主持的剑下插着四三奶奶的绣鞋。金陵主持无话可说,只得将此山让给了四三奶奶。

这四三奶奶济贫好施,也许出于她的身世,她祝福民间百姓婚姻幸福,凡是想生男育女的少夫少妇和想人丁兴旺的妇妪耆老,皆前来烧香求福,据说时常有验,于是烧香还愿者更众。四三奶奶仙逝之后,当地百姓为了祭祀她,便在庙中为其雕塑金身,加以供祀,一年四季香火不绝。

又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孩童在四顶山玩耍,突遇恶狼,生命危在旦夕,此时幸遇一少妇自泰山经寿州回河南固始娘家,打山下经过,从恶狼口中救下了少儿。众人纷传少妇乃九天仙女下凡。因此,少妇成了除暴驱恶、佑护善良的神灵。为了纪念这位女神,众人伐木凿石,在四顶山上建起了巍峨的庙宇,称之为“四顶山奶奶庙”。因少妇救少儿是在农历三月十五日,因此定此日为祭祀之日,日久演化,便有了五、七日的四顶山庙会

历史记载

以上仅为传说,且多有牵强,不能作为历史的依据。那么,究竟寿地道教源于何时,四顶山庙建于何时,庙会又始于何时,四顶山庙在寿地道教寺庙中的地位及影响等,则是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我们知道,道教源于古代神道主事的巫祝史,转而为方士,东汉末年形成道教。魏晋前后,宗派纷起,至辽金大体归为正一、全真两大宗派对峙于南北。寿县道教属全真派,崇尚真君。道士不饮酒荤,不置家室,授徒传教,终身为道。始于何时?旧志未载。从<水经注>:“肥水又西迳寿春故城北,右合北溪,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迳陆道士解南精庐”;“淮水北迳下蔡故城,东南迳八公山北山,山上有老子庙”等记述看,不应晚于北魏。若考汉代历史,刘安在此学道求仙,集门客数千,完成《淮南子·原道训》论道名著,把黄老学说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寿地人们的思想有直接影响。“淮南狱”后,黄老思想朝着神仙方术和迷信方向加速发展,寿地作为刘安父子封地长达64年之久,东汉时就有道教是有可能的。由“淮水……东南迳八公山北山,山上有老子庙”记述看,此庙亦或是四顶山庙,也不是没有可能。查旧志和有关史迹,寿县古城北山上另有其他道教寺庙的事,未见记载。然而四顶山庙确切地记载是明代的《寿州志》和清代的《风台县志》。

明嘉靖《寿州志》称四顶山庙为“东岳祠”,始供奉神妃碧霞元君。清《凤台县志》称之为“元君庙”,记述更详尽:嘉庆十九年八月造北山碧霞元君行宫。新修碑略曰:“惟东岳岱宗之神妃碧霞元君,厥有行宫,崇于兹山:灵宫有年,梁栋朽坏,武进李君,作官五载,五谷丰登,民无疾疫;县民吴芳春以私钱若干,卜择吉日,役工兴理,刻石记焉”。庙中除元君像外,尚有观音及十八罗汉像。此道佛像同置的现象,当是东晋、南北朝时代道教信徒改宗佛教,唐太宗时儒佛道相互吸取“并行不悖”,及明太祖奉行儒释道兼容并行的历史文化长期糅合的产物。它既是寿地道教的盛衰的例证,也反映了道佛两教排斥、融合的历史现象。清末,此庙曾遭火灾,到文革时期只剩残垣断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群众集资、宗教部门贷款重建了大殿、山门等主体建筑,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要求。

东岳祠

四顶山妈奶奶庙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尤其是民间善男信女,若有灾喜,多来此朝拜。曾是一处由佛道共同主持的寺观,所以又名“香山寺”,这种“佛道一寺”的现象是当时东晋,南朝时代道教信徒改宗佛教、唐太宗时期儒释道互相吸引的“三教并行不悖”及明初奉行儒释道兼容并行的历史文化长期糅合的产物。此处的建筑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和平面布局。中轴线上从山下古戏台拾级而上要经过阎王殿、南天门、中天门等。山顶观内还有一眼终年不涸的泉池,俗称“天池”。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传统庙会,周围百余里“云集雾会,自昏达旦”。庙会期间,香客及游观者平均每日可达30万人次。

东岳祠建在山顶之上,为二进山门,四合院落,庙台高筑,似飘渺于古城之巅,大有瑶台中落之感。山下有石径可俯拾而上,直达山门,后院殿堂有四顶奶奶泥木雕像一座,足踏莲花,道袍宽适,面容慈祥,捻指间,似为百姓筹谋排难。站在山门之前,南望古城,尽在眼底,殿宇参差,台阁相望,百雉之楼,锦册漫卷,云间天街,碧瓦滴翠,苍苍烟雨,座座楼台,尽入画轴,使人不能不想起明朝傅君锡的《寿阳烟雨》所赞:“几回凭眺难收拾,仿佛王维画里诗”。

向东眺望,则为淝水要津,舟楫南来北往,车马东去西行,特别是夜幕徐落,一轮明月高悬渡口,石桥高卧,扁舟横眠,点点渔火跳着微光,东山之寂,明月溶溶,如浴清泉,微风徐来,岸柳重露。待到远村鸡啼,晓气浸润,群山淡墨一痕,鸟鸣水浦,耕歌晨唱,野芳沁脾,依稀晓月,已渐隐晨曦之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