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

更新时间:2023-04-14 18:48

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简称成都中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的“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点,肩负着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以及服务全川、辐射西南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重任。

中心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和关于“四川省要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8月2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全面深化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共建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简称成都中心)。

成都中心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的“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点,肩负着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以及服务全川、辐射西南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重任。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与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三农”建设主战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坚持“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方向,紧密结合成都、四川以及西南地区的科技需求,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围绕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南地区的战略布局,构建区域创新节点,不断提升我国西南地区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为乡村振兴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支撑平台。

现任领导

梅旭荣

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理事长

梅旭荣,男,汉族,1963 年4 月生,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气象专业理学硕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理事长。

长期从事我国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重点聚焦农作物水分生理生态、生物性节水理论与技术、旱作农业与节水农业模式等领域研究。现兼任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业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曾有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50 余篇,出版专著15部。是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岗位一级杰出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刘旭光

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理事长

刘旭光,男,汉族,1965年10月生,四川资中人,1997年8月加入民盟,1986年7月参加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理事长。

现任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成都市委会主委,成都市政府副市长,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理事长。

杨其长

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主任

杨其长,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安徽省芜湖市人,中共党员。1987年8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法人,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主任。农业部“设施农业节能与废弃物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智慧植物工厂创新联盟主席等。

先后主持国家863、自然基金等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187篇(SCI/EI收录32篇),出版《植物工厂概论》、《植物工厂系统与实践》等著作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中国专利金奖1项(第1),省部级奖励10项,授权专利100余件。并荣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荣誉。现为国际园艺学会(ISHS)温室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席,Greensys 2017(国际设施园艺大会)主席,国家“十二五”863项目“智能植物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

孙长伟

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副主任

组织架构

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总体架构包括支撑管理平台、公共实验平台、创新研发模块等部分,创新研发模块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所、沼科所、院相关优势科研团队、地方优势科技力量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等构成的专业创新单元。

愿景规划

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力争在都市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环境与新能源、动植物疫病控制、生物营养强化与功能食品研发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构建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双轮驱动”为特色的中心(研究所)发展新机制。

通过五年的努力在人才团队方面,构建54个科研团队,使固定人员达250人左右、客座研究人员及研究生达250人左右,成为全球最大的都市农业研究机构;在科研平台方面,争取构建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5个院级科研平台;在成果产出方面,实现年度申请发明专利150-200件,力争达到发明专利数量与质量达到全院前列;推出核心技术产品15种以上,孵化6-8个国内知名企业,成果转化收益力争进入全院前列;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加强与荷兰、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合作交流,实现与10个以上国际顶尖的科教单位和20位以上顶尖科学家开展实质性合作;到2025年,成都中心(都市所)将建成学科布局齐全、人才团队基本完善、科研平台初步成型、科研产出特色明显、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且充满活力的国家级研究中心。

到2035年,实现国家级获奖成果、国家级竞争性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新产品及专利转让效益全面突破,国家成都中心(都市所)整体科研能力和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全所综合实力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前列,成为世界都市农业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流研究中心(所),成为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高端人才培育摇篮、成果转化的示范样板、国际合作交流的典范。

科研平台

创新核心区一期建设进展顺利

2018年8月,成都中心创新核心区一期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截止5月24日,1号地块完成都市农业二层主体结构,垂直农业四层主体结构,智慧农业基础,累计浇筑混凝土1.73万立方米,绑扎钢筋1003吨;2号地块完成食品营养健康中心六层主体结构,体育馆地下室,食堂二层主体结构,累计浇筑混凝土0.84万立方米,绑扎钢筋531吨;3号地块完成研究生公寓一层二次结构,院士工作站3#、4#基础,5#二层主体结构,6#、7#三层主体结构,博士后公寓七层主体,累计浇筑混凝土0.69万立方米,绑扎钢筋554.8吨;4号地块完成生物质能源中心基础垫层,累计浇筑混凝土0.15万立方米,绑扎钢筋77.1吨。截止8月4日,核心区一期工程整体施工进度达到43%,1、2、3号地块各单体建筑基本结构封顶,4号地块正在进行土方工程施工。预计到2019年底,核心区一期工程(除动物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基本完成,2020年9月底之前可全部投入使用。

筹划创新核心区二期建设项目

委托成都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核心区二期土地利用方案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国家都市农业研究中心、国家动物健康工程中心、国家垂直农业工程中心、国家厌氧微生物资源中心等四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究工作。

启动集成示范区一期项目

组织相关单位完成了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3000亩)的规划工作,按照成都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的总体布局以及成都中心未来试验示范的要求,集成示范区规划为科研试验、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高技术农业形态展示(农业主题公园)等三大功能板块。2018年6月26日,按照《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规划建设推进会会议纪要》,由都市所等4家单位共同编制了集成示范区商业化运营方案;2019年1月,完成中农成科(成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商注册、银行开户和国地税报到,作为都市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承担3000亩地的规划、运营工作。都市所已与天府投资集团、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组建平台公司,启动集成示范区商业化运营,已完成示范区一期项目(约204亩)选址工作,组织协调院属相关研究所、成都天府新区环统局、兴隆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协助成都天府新区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集成示范区一期控制性规划,有望近期启动都市园艺智能高效生产试验基地、智慧农业野外观测试验台站、西南地区林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西南地区野生花卉资源保育圃等项目的建设工作。

地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天府新区科学城湖畔西路99号天府菁蓉D区B1栋2楼(天府新区人才事业发展中心对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