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4 02:48
国家作物种质库,简称国家种质库。是全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中心,也是全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中心。负责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及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与分发。该库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部分资助下,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
国家作物种质库(简称:国家种质库)是全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中心,也是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中心。负责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及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与分发,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隶属于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国家种质库的总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由试验区、种子入库前处理操作区、贮藏区三部分组成。贮藏区建有两个长期贮藏冷库,总贮藏面积为300平方米,其容量可保存种质40余万份。种质贮藏条件为:温度-18℃±1℃,相对湿度<50%。
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项目拟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设计容量达150万份的世界最大规模作物种质资源国家库,实现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全覆盖集中长期保存。
2019年2月26日,新国家作物种质库项目在中国农科院正式开工建设,种质库设计容量为150万份,是现有种质库容量的近4倍。
2021年5月24日,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将于8月建成,库容量将达150万份,实现全智能化,成为全球单体量最大的国家级种质库。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则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全国种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主要性状等家底,种质资源普查结束后,我国种质库里特色地方品种及野生资源将再增10万份。
2023年2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腾讯公司共同发起的“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
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对象:凡能通过种子繁殖维持物种遗传完整性的各类植物种质资源,都可保存到国家种质库,其种子应是耐低温和耐干燥类型,即正常型种子(orthodox seeds)。
贮存条件:温度-18℃,相对湿度低于50%。根据理论上推算,含水量为5-8%的种子,在上述贮存条件下,其寿命可延长到50年以上。发芽率监测结果表明,库存大部分种子经过15年贮藏,其发芽率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因此,低温贮藏是种子体种质的最佳保存途经。
位于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大院内的新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保存设施,于2002年投入使用,使国家种质库长期贮存总容量增加到60~70万余份。因此,凡能通过种子繁殖维持物种遗传特性的植物种子都可送国家种质库保存。
按植物分类学统计,库存资源种类不仅丰富,隶属 35科192属712种,而且这些种质的80%是从国内收集的,不少属于我国特有的,其中国内地方品种资源占60%,稀有、珍稀和野生近缘植物约占10%。这些资源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国家把这些资源收集起来作为战略资源加于保存,以备子孙后代加以利用。随着贮存数量、种类多样性的增加,以及贮存时间的延长,国家库贮存资源正在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视。1998年以来,已有云南农科院、山西农科院、江苏盐都农科所、湖南水稻所、湖南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等十多个单位,从国家长期库取出在原保种单位已绝种的种质材料,作为原种材料应用于育种项目及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以国家种质库贮存资源为依托,开发其遗传潜力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也已启动。此外,每年有上千人次的中外学者及大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是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宣传和教学基地。
“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保存设施的建设项目,由农业部于1999年3批准建设,并于2002年竣工投入使用,该中心的保存设施是原国家种质库1号库原址上,拆除原旧库后重新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由种质保存区,前处理加工区和研究试验区三部分组成。保存区共分成12间冷库,其中5间长期贮藏冷库,6间中期贮藏冷库和1间临时存放冷库。长期贮藏冷库,贮藏温度常年控制在-18℃±2℃,相对湿度(RH)控制在50%以下,主要用于长期保存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作物品种资源,包括农家种、野生种和淘汰的育成品种等。中期库贮藏条件是-4℃±2℃,相对湿度<50%,其种子贮藏寿命在10至20年左右。保存在中期库的资源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1间临时存放冷库(+4℃)供送交来的种子在入中长期贮藏冷库之前先临时存放。“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保存设施投入使用后,不仅使得国家种质库保存总容量达到近百万份,并基本满足30年内我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将使得国家种质库种质资源能为我国作物育种和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物种质资源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蕴藏着各种潜在可利用基因,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基础。国家种质库保存以种子为主体的作物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中心及其近缘野生植物。国家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入库保存种子的初始发芽率一般要求高于85%,种子含水量干燥至5%~7%,大豆8%。根据科学家估算,在上述贮藏条件下,一般作物种子寿命可保存50年以上。至2003年底,国家种质库贮存的种质数量已达到34万余份,长期保存的种质数量处于世界第一,为我国作物育种和生产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该进展---“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种质资源库”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作为“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负责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及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中期保存与分发。
2.研究农业植物种质资源的低温保存理论与技术,发展确保种质资源低温安全保存的预警、监测及更新等技术。
3.研究无性繁殖作物、顽拗型种子作物等特殊种质的中长期离体保存理论和技术,探索和发展种质资源新的保存方法与技术。
4.发展和制定种质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的种质库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搞好全国低温种质资源库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促进全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种子入库入库途径
1、属于农作物种质资源,按入库保存渠道,由各作物牵头单位负责统一编目、统一安排繁种送交国家长期库保存。例如,某单位现有几百份麻类种质资源,且未存入国家长期库保存,则可与中国农科院麻类所联系,由该所来协调统一编目和繁种,然后送交国家长期库保存;
2、 属于农作物以外的种质资源或按入库渠道,没有指定单位负责的作物种质资源,可直接与国家种质库联系。
入库要求
种子种质要求
1,提供种质材料的背景信息资料,如品种名称、学名(科、属、种的拉丁文)原产地繁育条件及种植时间;
2.送交材料须提供一定数量的种子,一般3000至5000粒,特殊情况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1500粒;
3.种子应是当季新种植收获的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无明显病虫损害,未受损伤和拌用药物包衣处理;
种子包装要求
1、送交或邮寄种子要妥善包装,材料包装袋内外都应有标签,标明品种名称、统一编号、保存单位编号
2.、包装要结实牢固、防漏、防潮、防混杂、防散包,以避免种子在送交或邮寄途中受损;
3、送交种子要清选干净,去除破碎粒、虫蚀粒、无胚粒、秕粒、瘦小粒、杂粒等,杂质不得超过2%;
种子含水量的要求
禾谷类不得超过13%;蛋白质类与油脂类种子含水量应更低一些。
重要成就
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作物种质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拥有200多种作物、39万份种质的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逆性、抗病虫性和其他特征特性等6个方面的数据,数据量约200GB。 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开放共享。通过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可以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情况,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共享和利用,为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质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信息,为国家提供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决策信息。
探秘亚洲最大种质库:52万份种子沉睡待命
袁隆平用了50多年时间,把一粒稻种变成了“超级稻”,而在北京西北三环,国家作物种质库长期库里,包括水稻在内更多的珍贵种质资源正在低温环境下冬眠。作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种质库,这里共保存着45.1万份珍贵种质资源,除此之外,还有6.9万份保存在全国各地种质圃中,加起来共计52万份。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战略储备之一,这些种质资源可在库里保存50年以上,在需要的时刻随时能被从容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