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13
《圆明园词》是清代诗人王闿运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是作者同友人一起游历圆明园遗址,目睹断垣残壁,追忆往事而作。诗人以深沉的笔调追记圆明园的建园经过、历史沿革和当年帝后游园的盛况,并由此剖析日后名园被毁、国家衰败的根源在于太平盛世时统治者穷奢极侈,以致国库日渐空虚,民不聊生。接着转回现实,描绘圆明园被焚毁后的破败景象,守园的董太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诗人从中得知了圆明园被毁的前后经过。经此大难,当朝统治者却仍不思中兴,继续骄奢淫逸,使得诗人感叹不遇良时。这首长诗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愤怒斥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另一方面对统治者沉湎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表示无比愤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全诗辞藻华美,多用典故,铺陈排比,跌宕起伏,写得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同时诗人在写作中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把圆明园的遭际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大开大阖,错落有致,读后使人有回肠荡气之感。这首长诗在近代被赞为可与白居易《长恨歌》、元稹《连昌宫词》相媲美。
圆明园词1
宜春苑中萤火飞2,建章长乐柳十围3。
离宫从来奉游豫4,皇居那复在郊圻5。
旧池澄绿流燕蓟6,洗马高梁游牧地7。
北藩本镇故元都8,西山自拥兴王气9。
九衢尘起暗连天10,辰极星移北斗边11。
沟洫填淤成斥卤12,宫庭映带觅泉原13。
渟泓稍见丹棱沜14,陂陀先起畅春园15。
畅春风光秀南苑16,霓旌凤盖长游宴17。
地灵不惜瓮山湖18,天题更创圆明殿19。
圆明始赐在潜龙20,因回邸第作郊宫21。
十八篱门随曲涧22,七楹正殿倚乔松23。
轩堂四十皆依水24,山石参差尽亚风25。
甘泉避暑因留跸26,长杨扈从且弢弓27。
纯皇缵业当全盛28,江海无波待游幸29。
行所留连赏四园30,画师写放开双境31。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32。
当时只拟成灵囿33,小费何曾数露台34。
殷勤毋佚箴骄念35,岂意元皇失恭俭36。
秋狝俄闻罢木兰37,妖氛暗已传离坎38。
吏治陵迟民困痡39,长鲸跋浪海波枯40。
始惊计吏忧财赋41,欲卖行宫助转输42。
沉吟五十年前事43,厝火薪边然已至44。
揭竿敢欲犯阿房45,探丸早见诛文吏46。
此时先帝见忧危47,诏选三臣出视师48。
宣室无人侍前席49,郊坛有恨哭遗黎50。
年年辇路看春草51,处处伤心对花鸟。
玉女投壶强笑歌52,金杯掷酒连昏晓。
四时景物爱郊居,玄冬入内望春初53。
袅袅四春随凤辇54,沉沉五夜递铜鱼55。
内装颇学崔家髻56,讽谏频除姜后珥57。
玉路旋悲车毂鸣58,金銮莫问残灯事59。
鼎湖弓剑恨空还60,郊垒风烟一炬间61。
玉泉悲咽昆明塞62,惟有铜犀守荆棘63。
青芝岫里狐夜啼64,绣漪桥下鱼空泣65。
何人老监福园门66,曾缀朝班奉至尊67。
昔日暄阗厌朝贵68,于今寂寞喜游人。
游人朝贵殊喧寂,偶来无复金闺客69。
贤良门闭有残砖70,光明殿毁寻颓壁71。
文宗新构清辉堂72,为近前湖纳晓光73。
妖梦林神辞二品74,佛城舍卫散诸方75。
湖中蒲稗依依长76,阶前蒿艾萧萧响77。
枯树重抽盗作薪78,游鳞暂跃惊逢网79。
别有开云镂月台80,太平三圣昔同来81。
宁知乱竹侵苔出82,不见春风泣露开83。
平湖西去轩亭在84,题壁银钩连倒薤85。
金梯步步度莲花86,绿窗处处留蠃黛87。
当时仓卒动铃驼88,守宫上直余嫔娥89。
芦笳短吹随秋月90,豆粥长饥望热河91。
上东门开胡雏过92,正有王公班道左93。
敌兵未爇雍门萩94,牧童已见骊山火95。
应怜蓬岛一孤臣96,欲持高洁比灵均97。
丞相避兵生取节98,徒人拒寇死当门99。
即今福海冤如海100,谁信神州尚有神。
百年成毁何匆促101,四海荒残如在目102。
丹城紫禁犹可归103,岂闻江燕巢林木104。
废宇倾基君好看,艰危始识中兴难105。
已惩御史言修复106,休遣中官织锦纨107。
锦纨枉竭江南赋108,鸳文龙爪新还故109。
总饶结彩大宫门110,何如旧日西湖路111。
西湖地薄比郇瑕112,武清暂住已倾家113。
惟应鱼稻资民利114,莫教莺柳斗宫花115。
词臣讵解论都赋116,挽辂难移幸雒车117。
相如徒有上林颂118,不遇良时空自嗟119。
1.圆明园:旧址在今北京市海淀区,为清代皇家宫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历代皇帝不断增修,至乾隆时基本形成,成为融中西园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历代皇帝多驻于此,至冬方回宫。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大肆劫掠园中珍宝后,举火焚烧,圆明园遂成废墟。
2.宜春苑: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秦代宫苑,秦二世胡亥后葬此。这里代指清皇室宫苑。
3.建章:即建章宫,汉宫名,汉武帝时建。长乐:即长乐宫,也是汉宫名。旧址均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建章、长乐均喻圆明园中的皇宫。
4.离宫:旧时皇帝于皇宫之外另建别墅一类的宫室。奉:供。游豫:游乐。
5.郊圻(qí):郊外。
6.旧池:指圆明园西湖,在今北京市海淀区附近。郦道元《水经注》:“漯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源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淡,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这就是圆明园前身。燕蓟(yān jì):春秋战国时燕国建都于蓟,旧址在今北京市。这句是说圆明园建前,有“燕之旧池”,碧波绿水流经燕京、蓟城之地。
7.洗马、高梁:即洗马沟与高梁河,在北京西郊,西湖水东流入此。原为游牧之地。
8.北藩(fān):北方藩镇,指北京。故元都:旧时元朝在此建都,称大都。
9.西山:在北京西郊。拥:抱有,怀有。王气:振兴王业的祥瑞之气。
10.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这句是说北京城曾起战火,明末李自成进京。
11.辰极星:北极星,为帝王之星。此谓满清入主中原。
12.沟洫(xù):沟渠。斥卤:盐碱地。这句是说圆明园建园前,曾排沟疏水,填平淤泽成盐碱平地。
13.映带:景物相互关联衬托。泉原:即泉源。此句意为沿着宫廷建筑群的互相联带关系而寻觅源泉。
14.渟泓(tíng hóng):水深而平静。渟,水积不流。泓,水深。丹棱沜(pàn):水池名,在北京西郊。原为明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所在。一作“丹棱泮”(pàn)。沜,同“泮”,半圆形的水池。
15.陂陀(pō tuó):倾斜貌,意谓堆土成斜坡。畅春园:在圆明园南,原址是明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
16.南苑:宫苑名,明代修建,在今北京永定门外,是明清时专供皇帝游猎的场所。作者自注:“明时但有南苑,未作畅春园。时圣祖宴群臣,亦在南苑,今南西门外地也。自海淀兴修,稀复临幸矣。”
17.霓旌(ní jīng):皇帝出行时的一种仪仗。凤盖:绣凤车盖,指皇帝车驾。
18.地灵:地所体现的灵异。瓮山湖:即西湖,今称昆明湖。瓮山,北京玉泉山的支脉,西湖水源于此。
19.天题:皇帝的亲笔题名。
20.圆明始赐:指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得康熙皇帝赐地筑室为读书之所,并赐名“圆明”。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皇太子胤禛即位前,喻为“潜龙”。
21.回:改。邸(dǐ)第:指雍正为皇子时的府第。郊宫:即行宫。
22.十八篱门:指圆明园有十八座大门。篱门,晋宋时凡行宫门皆称篱门。
23.七楹(yíng)正殿:指出入贤良门内有正大光明殿,宽七楹,后倚假山,多松树。楹,本指柱子,后称一间房子为一楹,七楹就是七间。
24.轩堂四十:圆明园有景点四十处。作者自注:“园中四字题额者为一所,凡四十所,纯皇以为四十景。”轩堂,有窗的长廊和厅堂。
25.山石:园中多假山石头之类。参差(cēn cī):不齐貌。亚风:掩风。
26.甘泉:秦汉时宫名,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上。这里借指圆明园。留跸(bì):指皇帝住宿、休息。跸,帝王车驾。作者自注:“初但避暑,后遂春秋皆居园中也。”
27.长杨:汉行宫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汉代帝王到此打猎,扬雄有《长杨赋》。扈(hù)从:皇帝出巡时的随从人员。弢(tāo)弓:在箭袋中藏着弓箭。弢,弓套。
28.纯皇:指乾隆皇帝弘历。缵(zuǎn)业:继承帝业。缵,继承。
29.江海无波:指太平盛世。游幸:指帝王出游。
30.行所:犹行在,帝王所在之地。留连:流连。四园:指海宁安澜园、南京瞻园、苏州狮子林、杭州小有天园四大园林,圆明园内有仿建。
31.写放(fǎng):模仿。放,同“仿”,仿效。开双境:指创造两种境界,即画境与实境。一说双境指园内模仿西式宫殿所建的西洋楼与仿佛教圣地所建的舍卫城。
32.移天缩地:指将江南风景照样缩小搬至圆明园中。
33.灵囿(yòu):养群兽以供狩猎的园林。周文王曾建灵囿。
34.数:计算。露台:凉台。汉文帝欲建露台,计费百金,为十家之产,乃辍。
35.殷勤:深厚勤恳。毋(wú):不要。佚(yì):忘记,失去。箴(zhēn):规劝。
36.岂意:哪里料到。元皇:即“玄皇”,指唐玄宗。康熙皇帝名玄烨,因避讳改玄为元,故称元皇。这里借指乾隆皇帝。
37.秋狝(xiǎn):秋猎。俄闻:最近听说。木兰:指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清朝历代皇帝每年秋季率王公群臣至此围猎习武,道光以后,国势日危,始罢此举。
38.妖氛:不祥之气,这里指社会动乱。离坎:离和坎本是《易经》八卦的两个卦名。这里代指当时的八卦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嘉庆十八年(1813),八卦教首领林清率众在京起义,一度攻入皇宫,后被镇压。
39.吏治:地方官吏的治理方法。陵迟:衰落,衰败。困痡(pū):贫困痛苦。痡,过度疲困。
40.长鲸跋(bá)浪:比喻英国侵略者的入侵。语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鲸鱼跋浪沧溟开”。跋浪,破浪,踏浪。
41.计吏:古代郡国掌握考核赋税的官吏,这里指朝廷财政。
42.欲卖行宫:指朝廷将江淮行宫斥卖,以救急需。转输:转运输送,这里指国家财物的周转。
43.沉吟:深思。五十年前:指从道光元年(1821)开始,至作此诗时,正好五十年。清王朝由盛而衰,危机四伏。
44.厝(cuò)火薪边:指火已燃起,而置火于积柴上,必然蔓延燃烧。语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厝,安放。薪,干柴。然:同“燃”,燃烧。
45.揭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陈胜、吴广起义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里指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于道光三十年(1850)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不久占领南京。咸丰三年(1853),洪秀全派兵北伐,攻天津,逼近北京。阿房(ē páng):即阿房宫,秦代宫殿,在陕西咸阳的秦王朝都城内,后被项羽焚毁。这里代指北京。
46.探丸:探取弹丸,指拿起武器。语出《汉书·尹赏传》:“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这里指太平军惩处贪官污吏。
47.先帝:指咸丰帝奕詝。因此诗作于同治时,故称先帝。
48.三臣:咸丰帝委任胜保、曾国藩、袁甲三三人统兵镇压太平军。视师:统率军队。
49.宣室:宫殿名,汉未央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前席:移坐向前。语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这里指朝中没有得力的贤臣。
50.郊坛:郊外祭祀天地所筑的土坛。遗黎:劫后余生的百姓。咸丰九年(1859)冬,咸丰帝郊宿于斋宫,思及内外忧患,至夜痛哭失声。
51.辇(niǎn)路:帝王车驾所经之路。此句化用唐文宗李昂《宫中题》:“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唐文宗时被宦官幽禁,日坐愁城。这里比喻咸丰帝内外交困。
52.玉女:仙女。投壶:古代的一种游乐方式,将箭投入特制壶内,以投入多少决胜负。作者自注:“上既厌倦庸臣,罕所晋接,退朝之后,始寄情于诗酒,时召妃御,日夜行游也。”
53.玄冬:冬季。古人认为北方为黑色,主冬季,故称玄冬。内:指皇帝的正宫。
54.袅袅:体态柔美貌。四春:指咸丰帝在圆明园宠幸的四位宫女杏花春、武陵春、牡丹春、海棠春。凤辇:皇帝车驾。
55.五夜: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以计时,即五更。铜鱼:铜制鱼形符,皇帝征召接见入内时所用。
56.内装:宫女的装束。崔家髻:作者自注:“崔氏,汉妇,曾入宫为乳妪。”
57.讽谏:用委婉的言辞进谏。姜后珥(ěr):姜后是周宣王的王后,据《列女传》载,每当宣王有失,脱簪珥,待罪永巷,以规劝宣王。这里以姜后喻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她常规劝咸丰帝。珥,珠玉做的耳饰。
58.玉路:皇帝车驾经过的道路。车毂(gǔ)鸣:比喻战事发生。刘向《说苑》:“越师至齐,雍门子狄请死之,曰:‘昔王田于囿,左毂鸣……车右刎颈而死。今越甲至,其鸣吾君,岂左毂之下哉?遂刎颈币死。”车毂,本指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这里指车子。
59.金銮(luán):唐代宫殿名,后泛指皇帝受朝见的殿。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火。
60.鼎湖:代指咸丰帝死去。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黄帝升天而去,后世名其升天处为鼎湖。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出逃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死于热河行宫。弓剑:黄帝升天时,小臣抱弓而号,弓堕。
61.“郊垒”句:指英法联军于咸丰十年(1860)十月十七日,在大肆抢掠后,一把火烧毁圆明园。郊垒,原指郊外的营垒,这里指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一炬(jù),一把火。
62.玉泉:在今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西玉泉山山下,水自池底上翻,如沸汤滚腾,故有“玉泉垂虹”的美称。昆明:即昆明湖,在今北京颐和园内。
63.铜犀:铜水牛。据徐树钧《诗序》所记:“暮从昆明湖归,桥上铜犀卧荆棘中,犀背御铭,朗然可诵。”
64.青芝岫(xiù):圆明园中胜景之一,系房山大石,乾隆修清漪园时移至园中,因其色清则润,故名“青芝岫”。今在颐和园乐寿堂庭院中。
65.绣漪桥:圆明园中桥名。
66.老监:年老太监,姓董,他已七十余岁,故称。福园门:圆明园东南门,当年董监曾居此。
67.缀(zhuì):随从。朝班:朝见皇帝的行列。至尊:指皇帝。
69.金闺客:指朝廷显要人士;亦指宫廷中或显贵家的女子。金闺,金马门的别名,后用为朝廷代称;亦为闺阁的美称。
70.贤良门:圆明园宫殿区正中大门。
71.光明殿: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在贤良门北。
72.文宗:指咸丰帝。清辉堂:即清辉殿,地近园中前湖。
73.前湖:在正大光明殿北寿山后。晓光:早晨的阳光。
74.“妖梦”句:据徐树钧《诗序》所记:“园宫未焚前一岁,妖言传上坐寝殿,见白须老翁,自称园神,请辞而去,上梦中加神二品阶。明日至祠,谕祠之,未一稘而园毁,岂前定欤!”此言园神辞职,园林无有保护。
75.佛城舍卫:圆明园中的建筑群。舍卫,城名,全名室罗筏悉底,也称舍婆提,北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相传释迦牟尼曾居此二十五年。这里指圆明园中模仿舍卫城所造的建筑。因城中所供佛像被盗,故云“散诸方”。
76.蒲稗(bài):水生植物。蒲,香蒲。稗,田中杂草。依依:茂盛的样子。
77.蒿艾:一种野草。萧萧:风吹的声音。
78.枯树重抽:指烧焦的树木重新长出枝条。
79.游鳞:借指湖中的游鱼。
80.开云镂月台:即“镂月开云”,圆明园“九洲清宴”建筑群之一。
81.太平三圣:指康熙、雍正、乾隆。康熙在此台见皇子雍正时,当时身为皇孙的乾隆也陪侍相见,三天子聚于一堂。
82.宁(nìng)知:岂知,哪知。侵苔出:一作“侵苔落”。
83.春风泣露:指牡丹花开。
84.平湖:园中景点,名“平湖秋月”,是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而修建的湖水景观。
85.题壁:大臣所献的书法作品,镶嵌于窗壁。银钩:形容字的笔画秀美遒劲。倒薤(xiè):即倒薤书,篆书书体名称。
86.金梯:指建筑华丽的阶梯。步步度莲花:形容女子走在这里如步步踱莲花,也兼指室内装饰的华美。莲花,指女子的脚步。《南史·齐东昏侯纪》:“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87.蠃(luó)黛:即螺黛,古代女子描眉所用的青黑色颜料。蠃,同“螺”。
88.当时:指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一事。仓卒(cù):匆忙急迫。铃驼:骆驼颈间时常悬挂一铃,发出铃声,故称。这里指车驾。
89.上直:上班,当值。嫔娥(pín é):宫中嫔妃、宫娥。
90.芦笳:以芦叶为管制作的乐器,清兵营巡哨多用之。
91.豆粥长饥:指咸丰帝逃往热河途中以豆乳麦粥为食充饥。豆粥,豆乳、麦粥。热河:指热河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
92.上东门:古代洛阳城门,这里指北京城门。胡雏:胡人,这里借指英法联军。
93.王公:指恭亲王奕䜣等一帮主和派贵族大臣。班道左:列于道路旁迎接外国侵略军。班,列。
94.爇(ruò):点燃,焚烧。雍门萩(qiū):京城城门旁的梓树。《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国联合鲁、莒等伐齐“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萩。……已亥焚雍门。”雍门,齐都西门,借指圆明园宫门。萩,梓树。
95.骊(lí)山火:《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又刘向《谏营昌陵疏》:“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攻其藏椁。”又《史记·周本纪》载,骊山上有烽火台,为周幽王举火戏诸侯处,后戎狄入侵,幽王举烽,兵莫至,遂被杀。此合用数事,以指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事。骊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南。
96.蓬岛:圆明园福海中的蓬莱瑶台。一孤臣:指管园大臣文丰。他曾阻止外国侵略军进园,后来发现禁卫兵一个人也不在了,因而投福海自杀殉难。
97.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名正则,字灵均。他为国难投汨罗江自杀。
98.丞相:应指大学士桂良、三品卿恒祺等人,英法联军入北京时,他们开定安门迎降。生取节:指投降派为保住他们所谓的“气节”,极力主张谈判求和。这是讽刺的反语。节,气节,操守。
99.徒人:赤手空拳之人,指文丰。作者自注:“死者不得为忠,生者乃可无愧也。”
100.福海:圆明园中部湖泊。
101.成毁:建成而被毁坏。
102.荒残:荒凉残破。
103.丹城紫禁:即紫禁城,皇帝所居。
104.江燕巢林木:指流离的老百姓无处栖身。《资治通鉴》载,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北魏破宋六州,“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105.中兴:由衰落而重新兴盛。
106.“已惩”句:同治九年(1870),御史德泰上疏请复修圆明园,诏旨切责谪戍。未行,德泰忿悔自刭而死。
107.休遣中官:指同治八、九年,准备为同治帝大婚,宫廷张灯结彩,耗银十余万。休遣,停止派遣。中官,太监。锦纨(wán):织锦和纨素,泛指贵重的丝织品。
108.枉竭:白白耗尽。
109.鸳文龙爪:皇家婚礼服上的珠宝装饰与刺绣图案,鸳鸯花纹、探爪金龙等。作者自注:“制后宝衣,上含珠玉值十万金,已用十六万,成其半耳。”
110.总饶:纵然,任凭。大宫门:指皇宫内大门。同治婚礼,结彩宫门,用绉绸八十余万匹。
111.西湖路:西湖一带。西湖,指昆明湖,在京师西北万寿山麓。当年明代武清侯李伟所开辟侯府清华园,连同西湖都属侯府,繁华贵盛,不可一世。
112.薄(bó):贫瘠。郇瑕(xún xiá):春秋时古国名,郇、瑕均在今山西省临猗县,都以土地贫瘠而闻名。
113.武清:指明代武清侯李伟,明神宗母李太后之父,封武清侯,其侯府在西湖路。圆明园就是在李伟清华园基础上修建的。倾家:指家业衰败。
114.鱼稻:用作动词,养鱼种稻。资民利:帮助对百姓有利的事。资,助。
115.莺柳斗宫花:指声色歌舞的享乐游宴生活。
116.词臣:文学侍从之臣。此是作者自指。讵(jù)解:岂解。讵,岂,难道。论都赋:即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因赋中论述了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故称论都。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后,朝廷有一部分大臣提出迁都之论,王闿运时亦主张迁都西安。
117.挽辂(lù):拉车。辂,车前横木,此指车。幸雒(luò)车:皇帝游幸洛阳的车驾。雒,同“洛”,洛阳古名。
118.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徒有:空有。上林颂:即《上林赋》,因其赋颂上林苑囿之美盛,赞美皇帝游猎之宏壮,故以颂称之。实则寓讽谏于颂扬之中,只不过“劝百讽一”罢了。上林,上林苑,汉代宫苑。
119.不遇良时:没有赶上太平盛世。这是对清王朝的不满和讽刺。嗟(jiē):感叹。
皇家宫苑中的萤火虫在飞,圆明园的宫苑杨柳粗十围。
离宫别墅从来为皇帝息憩,皇家居处哪会建在郊外地?
北京的旧湖碧波流经燕蓟,洗马河高梁河本是游牧地。
北方藩镇旧时大元的京都,西山自来人称有王霸之气。
京室通道红尘暗起蔽青天,帝王之星座今移在北斗边。
通沟渠填淤塞成盐碱之地,帝京景物关联映带寻源泉。
水深地静之处原有丹陵泮,筑坡疏池首先建成畅春园。
畅春园的风光秀丽超南苑,虹霓旌旗凤盖辇车来游宴。
此地灵异人不吝惜瓮山湖,皇帝题名更新始创圆明殿。
圆明殿始赐为皇子读书地,雍正皇帝回邸此处作郊宫。
十八座大门随曲涧而建筑,七座正殿间间倚依着长松。
高轩敞厅四十所都靠泉水,山石参差错落全掩住尘风。
皇帝在此避暑常留驻别宫,出入有扈从围猎袋藏长弓。
乾隆皇帝继位大清称全盛,天下太平无波待皇帝游幸。
来此流连爱观赏其中四园,画家写真绘出楼城的双境。
谁说只江南风景称美天下,采用移天缩地法移置君怀。
当时只打算修建美丽宫苑,费用多少无暇计算那露台。
勤王业莫忘安逸失国遗诫,不料乾隆皇帝误在失恭俭。
近闻秋天狩猎不远去木兰,八卦教起事已将信息暗传。
吏治衰败民众贫困又病苦,如鲸外敌翻浪海波将竭枯。
开始震惊国库空虚忧财赋,想卖行宫以弥补入不敷出。
回头思考朝廷五十年间事,置柴火边火灾必燃烧蔓延。
农民揭竿起义兵威逼京室,民间豪客手持武器诛贪官。
先帝咸丰皇上已心忧国危,下诏三大臣统军出师江南。
心忧皇室侍前已无汉贾谊,祭天郊外痛叹百姓遭劫难。
年年辇路通圆明园观春草,处处面对花鸟心伤国步艰。
陪同美女投壶游乐强欢歌,美酒饮完扔掉金杯早到晚。
一年四季皇帝爱住圆明园,寒冬回宫切盼初春到人间。
袅袅娜娜四春女追随凤辇,深更半夜召大臣将铜鱼传。
内宫妇女装梳猛学崔家髻,为国事皇后多次脱珥讽谏。
皇帝辇路忽感车马在悲鸣,金銮宝殿不要问人去灯残。
皇帝驾崩热河惟弓剑空远,圆明园毁于战火一炬点燃。
玉泉流水悲啼昆明湖哽塞,惟有桥上铜牛孤守荆棘间。
夜晚青芝岫石间狐狸悲啼,绣漪桥下的鱼儿哭泣徒然。
住在福园门太监是何许人?也曾侍奉追随皇帝下朝班。
从前热闹喧哗他厌烦权贵,如今荒凉寂寞望游人再现。
游人权贵到此会打破岑寂,偶然来此的已不是金闺客。
贤良门关如今只剩下残砖,光明殿毁坏只能寻到败壁。
咸丰皇帝新构建的清辉堂,为的是临近前湖领受晨光。
夜梦园神请辞皇帝封二品,舍卫佛城诸佛流散于各方。
湖边的蒲草稗子依依而生,台阶前的艾蒿风中萧萧响。
枯树重生树枝砍伐作烧柴,游鱼突然跃起因遇捕鱼网。
园中特别有那镂月开云台,当年先后三位即位皇帝来。
岂知如今乱竹破苔抽笋出,再不见春风牡丹泣露而开。
平湖秋月景点的轩台还在,壁纸题字银钩倒薤笔生彩。
豪华楼梯步步让人踱莲花,处处绿窗残留着脂粉螺黛。
皇帝仓皇出逃只动用铃驼,还剩下值班的嫔妃与宫娥。
军营芦笳急吹伴随着秋月,皇帝吃麦粥豆乳眼望热河。
上东门大开外国军队闯过,有朝廷王公列队迎候道左。
敌兵还未焚烧宫前的梓树,放羊牧童遥见圆明园起火。
自应可怜守园的孤独老臣,保持高洁操行可比屈灵均。
宰臣桂良怕死取节去开城,空手之人抗击敌寇死挡门。
至今福海深深老臣冤如海,谁信神州还保有高洁精神。
百年间成败存毁多么匆促,天下荒凉破败历历还在目。
如今京城皇宫虽然尚可归,岂知劫后江燕无家巢树木?
殿倒园荒望你要好好观看,艰险危苦中才知中兴之难。
已经惩罚轻言修园的御史,不要再派太监取绫罗绸缎。
绫罗白白耗尽江南的赋税,鸳纹龙爪新鲜转眼归依然。
就算是皇宫大门厚增彩幔,怎比得上西湖路以往从前?
西湖路土地薄比郇地还差,武清侯曾住如今也早倾家。
唯一应思发展渔稻助民利,不要沉湎歌舞莺柳斗宫花。
文学词臣难以理解迁都事,也难挽住游幸洛阳的车驾。
司马相如白白写出《上林赋》,如不逢良时空自悲叹有加。
清同治十年(1871)春,该诗作者、举人出身的王闿运,偕同友人张祖同、徐树钧,游历了北京圆明园的废址。此时距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已经过去了十一年。在守园的董太监指引之下,诗人一行穿行于断壁残垣之间,饱看了一处处往昔的繁华胜境化为今日的颓砖废瓦,目击心伤、感叹不胜。诗人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座古今无类的灿烂名园的成毁兴废,以及此中的历史教训,笔之以诗,传告后人,于是写下《圆明园词》。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先经英法联军劫掠,后又被其为掩盖罪证而焚毁,这是尽人皆知的史实。提起这段民族的、历史的耻辱,无论今人昔人,都不免切齿痛恨于侵略者的野蛮横暴。然而在当时,人们在痛切之余,还不曾想到,这座名园究竟是因为什么招致这场空前浩劫的。痛恨侵略者固然不错,但木必先自腐,然后招蠹,国必先有内患,然后招致外侮;外侮显而易见,内患则隐而难求。这一点并非常人能想到。避难就易,非大手笔所为;由显窥隐,始是真诗人的工夫。因此该诗的写法全是由难、隐的一路而进,如此虽然少了对于侵略者的大声谴责,但诗的立意却也高出一筹。
欲求名园被毁的内因,必先溯名园的源起。因此该诗三大部分中,第一部分(“宜春苑中萤火飞”至“金銮莫问残灯事”)即原原本本,描述了圆明园由成迄毁的全过程。
长篇起笔,最难措手。该诗的起首以宜春、建章、长乐等古离宫代指圆明园,以萤火之飞见园的凄凉荒芜,以树木之粗壮见园的古老悠久,既暗寓诗人步入废园游历之意,又奠定了全诗伤怀凭吊的基调,含义多种,笔法虚灵,底下又不见际涯。紧接两句,又由“宜春”等名,飞渡到“离宫”的大概念,引出诗人要着意刻写的离宫圆明园,手法已颇为轻巧。诗人非但要引渡,还要写出比较:离宫从来都是供君主游乐的,哪见过郊外有赫赫的“皇居”?这一问,又点出了圆明园不同于普通皇家别苑的非常身份,诗意陡然转进一层,并自然而然接到了对“皇居”形成的追忆上。而且,这两句也迅速摆脱了前两句的“现实”气味,造出一种追溯“历史的架势。短短四句,有承上,有启下,有过渡,有对比,语带询问口吻,意有陡转之势。诗人运笔流转之妙,于此可见一斑。
这两句门户一开,下面的追忆铺叙便源源而至,但次序十分井然。先说圆明园的地理,那里本是游牧之地,河流纵横;次说圆明园的历史,唐藩、元都均在此,此处山川本有“王气”笼郁,到明室覆灭,清帝入主,因兵灾人祸,良田为墟,宫廷方面便觅到了有水有泉的好地方,营谋新园了。地理、历史交待完毕,进而叙说圆明园的沿革。在康熙朝,这里先筑了一座畅春园,其实是行宫。尽管如此,园成之后,康熙帝常来此处,不再幸临前明的南苑了。此后,康熙帝在园中筑室,赐皇四子胤禛读书,题额曰“圆明”。到雍正即位三年,改园名为圆明园,春秋皆居园中,设朝房办公,圆明园乃由“园”升格为“宫”,成为皇帝居住的地方。
长诗叙述若过多,则不免有萧索之感,以上各句叙说简洁流转,但尚未见华丽繁富。圆明园的鼎盛期在乾隆一朝,故叙至乾隆时,诗人变换笔法,张扬词藻,尽意绘饰。园内有十八座大宫门,有宽达“七楹”的正大光明殿,有四十处题以四字匾额的轩堂,有重臣贵戚进献的无数假山奇石,还有效仿江南四园、西洋宫殿、印度佛地城池而建的众多建筑群,供太平天子游幸寻乐,真是美轮美奂。诗人最后总收一笔:“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将这座名园的盛容推至极致,引人遐想。
但是见到下文“岂意元皇失恭俭”的一声断喝,才知以上的绘饰铺衍,决不是“劝百讽一”,而只是下文的映衬。越是将圆明园写得富丽堂皇,就越显出清室列帝的奢欲无限,靡费无穷,圆明园最终被毁的远因,也就隐隐可见了。接下来,诗人就毫不留情地列数诸帝之失,清清楚楚地划出了圆明园由“成”而“毁”的轨迹。乾隆帝表面上在园中勒碑立铭,要后人戒除骄念,骨子里却唯愿圆明园无限扩大,全无“恭俭”之心。嘉庆帝面临农民起义,吏治腐败的危机,清王朝衰象已露。道光帝,外有海上英国侵略者的进犯之患,内则民穷财尽、国库空虚,然而他还是舍不得变卖行宫以资国用。这就是五十年前的形势,圆明园大火的火种,其时已然具备了。
以上一段,诗人颇用《诗经·小雅》笔法,直陈时事,无所忌讳,矛头径指清室诸帝,直斥其非,议论正大、剀切。诗人透过圆明园大火由侵略者点燃这一表象,看到并指出这场大火归根结底是统治者自己失政所致,见解深刻。至“沉吟五十年前事,厝火薪边然已至”二句,诗的主旨已开始显露。诗人在叙说之间,忽以“沉吟”二字点明自己的思索,意在提醒读者留意此二句的分量。
当然,在历代皇帝中,诗人用浓墨重彩写的,还是招致圆明园大火的直接责任者——先帝咸丰。咸丰即位后,各处农民起义日甚一日,终于汇成了太平天国的大起义。面对这样的“忧危”局面,咸丰初期也曾选将出征,深夜哭庙似乎欲有所为,似乎痛心时势,但不久便一头钻进圆明园,寄情于诗酒,时召妃御,日夜行游。他每年住皇宫不满一月,成天在园内盘桓,以强颜欢笑麻醉自己,逃避现实,虽有“贤德”的慈安皇后诤谏,亦无补万一。这样的时势,却由这样一位君主驾驭着,国家倾危、圆明园被毁的结局已然注定。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至京师,咸丰帝仓皇出逃热河,并在那里忧郁死去。至于他生前留恋的圆明园,也成了他昏聩失政的牺牲品,被侵略者付之一炬,烟消云散了。
至此,诗人以诗家的才情,辅以史家的见识,写完了圆明园的兴废经历。接下来“鼎湖弓剑恨空还”至“谁信神州尚有神”,为诗的第二部分,诗人从历史的风烟中走出,开始了对废园的凭吊。初入废园,但闻湖水呜咽,狐啼鱼泣,举目荆棘丛生。在董太监的引导下,诗人看到了“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以及咸丰所建“清辉堂”的残址,看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曾一起观赏过牡丹的“镂月开云台”倒在乱竹丛中,看到了仿建的“平湖秋月”壁间残留的书法,脂粉的零落错杂。董太监在耳边诉说着:“舍卫城”的佛像给盗尽了,园中的树木给伐去作柴了,昆明湖的鱼也给捕去了……一路耳闻目睹,加上萧萧的蒿艾声大作,往昔繁华竞逐的圆明园在诗人笔底真有一种凄厉、惨淡,甚至神秘、恐怖的感觉,读之令人气结难言,毛发为立。
怆然之余,诗人不禁要对此凄惨景象的成因追根溯源。一是皇帝,敌兵一到,便仓皇出奔,把宫廷抛给了“嫔娥”去看守;二是王公、丞相,不思退敌,却避兵、出迎;其三才是敌兵,他们是王公们迎进来的。在一片投降声中,只有一个守园大臣文丰,徒手空拳,无以御敌,却忠贞不改,自沉于园中的“福海”中,成了名园的唯一殉葬者。写到这里,诗人发出了痛切激烈的谴责:什么“福海”,那是冤魂密布的海!看过这冤海,谁还信神州大地真有一个保得住国家,黎民的“神”!第二部分的最末一笔,是全诗最深切之处,是对圆明园被毁原因所作的根本性解释。至此,诗的主题明了、开朗了,诗人创作《圆明园词》的用心,也豁然可知了。
“百年成毁何匆促”至“不遇良时空自嗟”,为诗的第三部分,也是诗人以圆明园被毁为鉴,对当今朝廷、皇帝所作的劝谏和建议。诗人先指出现今的形势是战乱方息、四海荒残,然后虚扬一笔,赞扬朝廷对御史德泰请修复圆明园的奏议下旨切责。接着,诗人又重抑了一笔——既然朝廷知道“中兴”诚难,却还要派出太监下江南采办锦缎;同治皇帝大婚,“费已千万,结彩宫门,至十余万”。由此看来,朝廷正在走往日的覆辙!诗人不由得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鱼稻资民利”,把钱财用在阜裕民生上,而不能“莺柳斗宫花”满足宫廷的奢欲。当然,大清覆灭的结局,决不是人微言轻的诗人所能改变的,他呼吁也好,用“风水不利”吓唬朝廷也好,提出迁都西安的主张也好,终属枉然。或许正是预感到此,诗人在篇末发出了近乎绝望的嗟叹:当下的局面,可真不是什么“良时”呀!这篇可拟《上林赋》的锦绣文章,到底能否有益于时政,诗人并没有任何把握。
该诗纪录了圆明园的成毁经过,总结出此中的历史教训,今日读来,犹觉意义深长。诗中突出的一点,是把圆明园被毁的责任,牢牢系在最高统治者——皇帝身上。从康熙到同治,七个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诗人的非议、揭露、批评乃至谴责,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须知诗人此时还是清王朝的一介臣民,而“岂意元皇失恭俭”“谁信神州尚有神”“不遇良时”诸语,都是直言指斥,略无忌讳,容易因此遭罹大祸。由此,读罢全诗,给人留下鲜明的观念——圆明园实毁于统治者之手,实毁于建园者之手,“货悖以入,必悖以出”,穷竭民力而成的名园,终将以不祥的结局而毁。但是,由于诗人过分强调了这一点,因而诗中对于侵略者掠焚暴行的谴责反觉薄弱,这又是其不足之处。至于“敌兵未爇雍门萩,牧童已见骊山火”二句,更是听信了董太监的误传,以为侵略军本无意劫掠,是“奸民”先入园抢劫,才招得侵略军踵至的。这在客观上有减轻侵略者罪责之嫌,是需要指摘的。
在诗歌艺术上,该诗具有晚清诗的典型风格,词藻华丽,音节铿锵,浓墨重彩,镂金刻银。其中值得注目的是诗的叙事议论皆用典故成语,不落于实。这些典故,有些用得相当巧妙、精彩,如:“宣室无人侍前席,郊坛有恨哭遗黎。”“宣室”用汉文帝见贾谊之典。其表面读去已很顺当,对仗亦复工整,用典亦复贴切,殊不料,“故典”中还含有“今典”——咸丰九年,咸丰帝在斋宫郊宿,中夜念及国步艰难而分忧无人,不禁失声大恸。也有不少典故是为了凑对仗而强用上去的,读来不免晦涩难晓,如:“妖梦林神辞二品,佛城舍卫散诸方。”这类句子,除非在诗中夹入大量自注,不能达意,因此颇被人诟病。但是,若处理得当,未必皆病,如:“袅袅四春随凤辇,沉沉五夜递铜鱼。”“四春”实指咸丰帝在园中的四个得宠宫人,非加注不能明。但诗人先加“袅袅”二字,即使不知“四春”,字面上也能唤起读者的美感。
总之,该诗既具以上特征,兼以篇幅宏大,流丽婉转,声调并茂,格局大开大阖,笔法多样多变,立意又高于常人,可推为晚清诗中翘楚。
清代谭献《复堂日记》:湘潭王壬秋有《圆明园词》,徐寿鸿兵部序之,作于辛未。予未与壬秋识面,帝京连昌谈何容易,不知于津阳门何如耳。
近代李肖聃《湘学叙录》:及乎圆明诗出,压元相之连昌;秋醒词成,过东坡之赤壁。……文笔严清,华实并茂,足使文儒俯首,宿学倾心。……迹其树义之精,出词之雅,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卿云而后,仅见斯文,唐宋以来,无此作者。
近代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诗才尤牢罩一世,各体皆高绝。七言古最著者莫如所作《圆明园词》一篇,韵律调新,风情宛然,乃斅唐元稹之《连昌宫词》,不为高古,于《湘绮集》为变格。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而以监戒规讽终其篇,亦仿元镇《连昌宫词》之体也。
王闿(kǎi)运(1832—1916),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太平军起义时,曾入曾国藩幕。后讲学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经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诗文在形式上主要模拟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所著除经子笺注外,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文集》。并编有《八代诗选》。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