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2 19:27
土卫二(Enceladus)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亮的卫星。于1789年被威廉·赫歇尔所发现。在旅行者号于1980年代探测土星之前,人们只知道土卫二是一个被冰覆盖的卫星。旅行者号显示土卫二直径约为500公里(相当于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直径的十分之一),而且其表面几乎能反射百分之百的阳光。旅行者1号发现土卫二的轨道位于土星E环最稠密的部分,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而旅行者2号则发现:尽管该卫星体积不大,但是在其表面既存在古老的撞击坑构造,又存在较为年轻的、地质活动所造成的扭曲地形构造——其中一些地区的地质年代甚至只有1亿年。
土卫二(Enceladus)是土星的第六大卫星,于1789年被威廉·赫歇尔所发现。在旅行者号于1980年代探测土星之前,人们只知道土卫二是一个被冰覆盖的卫星。旅行者号显示土卫二直径约为500公里(相当于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直径的十分之一),而且其表面几乎能反射百分之百的阳光。旅行者1号发现土卫二的轨道位于土星E环最稠密的部分,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而旅行者2号则发现:尽管该卫星体积不大,但是在其表面既存在古老的撞击坑构造,又存在较为年轻的、地质活动所造成的扭曲地形构造——其中一些地区的地质年代甚至只有1亿年。
为了探索土卫二,美国宇航局于二十世纪末发射卡西尼号太空船,并于二十一世纪初抵达土星附近,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探究表明,土卫二是外太阳系中迄今为止观测到存在地质喷发活动的三个星体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木卫一和海卫一)。分析认为喷射的物质是星体表面以下的液态水;同时,在喷射的羽状物中亦发现了奇特的化学成分,因此土卫二也被认为是天体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15年3月,东京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与欧美的国际团队一道,在土卫二上发现存在热水的环境。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供生命存在的环境。
2017年4月14日,北京时间凌晨2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华盛顿总部的詹姆斯·韦伯礼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土卫二上具备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而情况相似的木卫二同样有潜力。
1789年8月28日,威廉·赫歇尔在第一次使用他的1.2米望远镜(当时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望远镜)时发现了土卫二其实在1787年,赫歇尔就已经通过他的16.5厘米望远镜观测到这颗卫星,只是当时未得到确认。由于土卫二糟糕的视星等(高达11.7等),同时它又靠近明亮得多的土星及其光环,从地球上很难观测到这颗卫星,只有通过透镜直径达15-30厘米的望远镜才能观测到,这还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大气状况和光污染程度。作为太空时代之前发现的众多土星卫星之一,土卫二的最佳观测时间是在环面穿越时期,此时土星环垂直于地球运行点的切线在地球上只能观测到一条细线,土星环的亮度大为降低,故为观测土卫二的最佳时机。
直到旅行者号计划实施后,对土卫二的观测才得到显著改善,而之前科学家所掌握的资料仅仅包括了该卫星的轨道特征及对其质量、密度和反照率的约略估计。
两艘旅行者飞船获得了第一组土卫二的特写镜头,其中旅行者1号是第一艘与土卫二擦肩而过的人造飞行器它于1980年11月11日在距土卫二20万2千公里处掠过。尽管在这个距离上获得的影像资料分辨率较低,但是仍然显示土卫二拥有一个高反照率并缺乏撞击坑的地表,这表明该卫星地表的地质年龄较低。旅行者1号亦证实土卫二的运行轨道恰好位于土星E环的稠密处;结合土卫二的年轻地表分析,参与旅行者飞船计划的科学家认为E环是由土卫二地表所喷射出的颗粒组成的。旅行者2号于1981年8月26日在距土卫二8万7010公里处飞掠而过,从而获得了关于这颗卫星更为清晰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展示了这颗卫星年轻地表的诸多特征,也表明在这颗卫星的不同地区,其地质年龄存在极大不同。在该卫星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撞击坑,而在靠近赤道的地区,撞击坑的分布则相对较少。这种多样性的地貌特征与地质年龄古老、撞击坑众多的土卫一(该卫星较土卫二稍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年轻地貌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当时还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为何一颗体积如此之小的天体(相较于暴烈的木卫一,它已经处于冷却状态)依然存在着地质活动。不过,旅行者2号的观测数据并不能证明土卫二现阶段是否仍存在地质活动,也无法确认该卫星是否就是E环物质的来源地。
这些谜团直到2004年7月1日卡西尼号太空船进入环土星轨道后才得以解决。在旅行者2号观测结果的基础上土卫二成为了卡西尼号飞船计划的一个优先观测目标。卡西尼号在1500公里范围内数次有目的性的飞掠,及在10万公里范围内众多非目的性的飞掠提供了大量的观测资料。迄今为止,卡西尼号共进行了4次近距离的飞掠,获得了众多关于土卫二表面的意义重大的信息,并发现了卫星南极地区发生的含有水蒸气和复杂碳氢化合物的喷射现象这些发现也促使卡西尼号的飞行轨道做出改变,对土卫二实施更近距离的飞掠,其中包括2008年3月的一次近距离相遇。在该次相遇中,卡西尼号对土卫二进行了精度达到52公里以内的探测。2008年至2010年间卡西尼号的后续任务包括了7次对土卫二的近距离飞掠,其中2008年下半年的两次飞掠距离近达50公里,
卡西尼号在土卫二上的发现推动了数项研究计划的跟进。200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完成了一项向土卫二发射轨道飞行器并详细研究南极地区羽状喷射物的计划的概念性研究,遗憾的是该计划未得到进一步实施。欧洲空间局也计划向土卫二发射探测器,该计划将与土卫六的研究计划共同实施。
“土卫六-土星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联合提出的一项旨在探测土星系卫星(包括土卫二)的计划,与之相竞争的则是“木卫二-木星计划”。2009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宣布将优先实施木卫二-木星计划,同时也将继续研究土卫六-土星计划的可行性择机实施。
二十世纪末发射,并于二十一世纪初抵达土星附近的卡西尼号太空船则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解开了旅行者探访之后留下的诸多疑团。在2005年,卡西尼飞船数次近距离掠过土卫二获得了该卫星表面及其环境的大量数据特别是发现了从该卫星南极地区喷射出的富含水分的羽状物。该发现以及可探测到的逃逸内能的存在、南极地区极少存在撞击坑的情况,共同证明了土卫二至今仍然存在地质活动在巨行星的卫星系统中许多卫星都会成为轨道共振的牺牲品这会导致星体震动和轨道的扰动,而对于更加靠近行星的卫星,潮汐效应则会加热行星的内部这或许可以解释土卫二的地质活动。
2017年,“卡西尼”号传回的数据显示,土卫二表面冰层下喷出的水气羽流中含有大量氢分子,研究人员推测,这源于土卫二的海洋与岩石内核产生的热液反应。若推测无误,土卫二的海洋可能也存在孕育生命的重要化学物质甲烷。
2022年10月7日报道,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郝记华等人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丰富的溶解态磷酸根,能够支持潜在微生物的起源与繁衍。这个发现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的生命提供科学参考。
2024年3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个机器人专家团队,与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蛇形机器人,用于调查土星第六大卫星土卫二的地形,以寻找生命的“蛛丝马迹”。
土卫二(恩克拉多斯)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恩克拉多斯命名。该名字及其他六颗第一批被发现的土星卫星的名称都由威廉·赫歇尔的儿子约翰·赫歇尔在其1847年出版的《在好望角天文观测的结果》(Results of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made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中率先提出。如此命名的理由是:土星所代表的农神萨图尔努斯即为希腊神话中泰坦族的领袖克罗诺斯。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的人名和地名命名土卫二的地表构造。其中撞击坑以人物命名,其他地质结构如深谷、山脊、平原和槽沟则以地点命名。迄今为止国际天文联合会共正式命名了57处地质结构,另有22处于1982年为旅行者号所发现的地质结构亦得到了命名,此外,对2005年卡西尼号在其三次飞掠中发现的35处地质结构的命名也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认可。这些被认可的命名包括了撒马尔罕槽沟,阿拉丁陨石坑和锡兰平原等。
大气组成:
土卫二是一颗相对较小的卫星,平均直径为505公里,只有月球直径的七分之一,比不列颠岛的最大长度还稍小而其大小也和不列颠岛不相上下。而亚利桑那州和科罗拉多州也能够容得下这颗卫星。不过若论其球体面积则比以上这些区域要大得多,它的面积达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莫桑比克的国土面积,比得克萨斯州大15%土卫二的质量和直径都位列土星卫星的第六位,居于土卫六(5150公里)、土卫五(1530公里)、土卫八(1440公里)、土卫四(1120公里)和土卫三(1050公里)之后。它也是土星拥有的最小的球状卫星之一除了它和土卫一(390公里)之外,其他的小卫星均为不规则形状,
事实上土卫二为一个扁平椭球体,依据卡西尼号发回的照片进行测算土卫二的三轴长度为513(a)×503(b)×497(c)公里,其中(a)为面向土星面与背向土星面两极间的距离,(b)为星体凹面与凸面两极间的距离,(c)为南极与北极之间的距离。土卫二围绕其短轴自转,而其长轴则成放射状地偏离土星。
1981年8月,旅行者2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近距离地观测土卫二。对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后,科学家们发现了至少五种不同的地形,包括撞击坑地形、平坦地形(较年轻),而在平坦地形附近,则往往分布着山脊另外还观测到大量的线性地缝和悬崖。鉴于在平坦地区分布的撞击坑较少,科学家推测这些平坦地区的形成时间可能只有几亿年。所以,在较近的一段地质时间里,土卫二上必然发生了诸如“水火山”之类的地质活动,才能使得原先千疮百孔的地表平整如初。固态水(冰)使得土卫二表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其成为太阳系中反射率最大的天体它的几何反照率高达138%。正因为它反射了如此之多的阳光,其平整地表的夜间温度仅为-198℃(较其他土星卫星寒冷)。卡西尼号在2005年2月17日、3月9日、7月14日三次飞掠土卫二观测到了土卫二表面的更多细节。例如旅行者2号所观测到的平坦地形实际上是一些撞击坑分布较少的地区,这类地区还分布有山脊和悬崖同时在地质年龄较大、撞击坑分布密集的地区,还发现了数目众多的地缝这证明在撞击坑大量形成之后,这一地区还经历了剧烈的地质运动另外在旅行者2号过去未详细勘测的地区,亦发现了几处较年轻的地形如南极附近的一处古怪地形。
从土卫二喷射而出的水冰射流看似从土星明亮一侧掠过。这张照片是由美宇航局“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实际上,土卫二的运行轨道距土星大气顶端大约11.2万英里(约合18万公里)。土卫二的冰冷间歇泉发现于2005年,它们位于这颗星球南半球的断裂带,据认为其喷射动力源于地表下的液态水层。
撞击坑
撞击坑是太阳系许多天体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土卫二的许多区域都被分布密度不同、破损程度不同的撞击坑群所覆盖。在旅行者2号观测结果的基础上,科学家根据撞击坑分布密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撞击坑地形单元。其中ct1和ct2虽然在撞击坑破损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数目众多的、直径达10-20公里的撞击坑;而cp则是分布有少量撞击坑的平坦地区。这种基于撞击坑密度(及与此相关的地表年龄)而进行的撞击坑地形细分支持了认为土卫二曾经历过多阶段的地表重塑的观点。近期卡西尼号的观测则提供了关于ct2和cp地形单元的更多详细信息。这些高分辨率照片显示土卫二的许多撞击坑都出现了由粘性崩塌和结构性裂痕导致的严重破损。粘性崩塌是重力的作用所造成的撞击坑及其他水冰构成的地形的破损,这个作用过程需要经历漫长的地质时间,并将最终使该地区的地势趋于平缓。这个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冰的温度,因为相较于温度较低、质地较硬的冰,温度较高的冰更容易遭到破坏。经历了粘性崩塌作用的撞击坑一般都有一个凸形底部,有时甚至只剩下一圈坑缘。图八左上角的大撞击坑——顿雅扎德撞击坑所拥有的凸形底部即是粘性崩塌作用的例证。另外,土卫二表面的许多撞击坑也已遭到结构性裂痕的严重破坏。照片底部中央偏右直径近10公里的撞击坑即是证明:宽度只有数百米至一千米的细长的裂痕已经严重破坏了该撞击坑的边缘和底部。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位于ct2地形单元中的撞击坑都有构造性变形的迹象粘性崩塌和结构性裂痕的作用都证明了——尽管撞击坑地形地区是土卫二上地质年龄最大、撞击坑留存度最高的地区,但其中的几乎所有撞击坑都已处于某种被破坏的阶段。
地质构造
旅行者2号在土卫二上发现了几种地质构造,包括槽沟、悬崖和山脊等。近期卡西尼号的观测表明土卫二上改变地貌的主要方式是构造作用。土卫二上发现的一种更加引人关注的地质构造是裂痕,这些峡谷能够延伸至200公里长,宽度为5-10公里,深度为1公里。图七显示了一条典型的大裂痕切割那些地质年龄较大、已经遭到结构性破坏的地区的景象。图八底部亦显示了这种地质构造。裂痕是一种较年轻的地质构造,因为它通常表现为切割其他地质结构,同时裂痕两壁有突出的露头。
土卫二上存在构造作用的另一例证是槽沟结构,它由一系列呈曲线状的槽沟和山脊构成。这种条纹状结构最初是由旅行者2号发现的,通常是平坦地形与撞击坑地形的分野标志。在图六和图十中均可见到这种地质构造(图十中的为撒马尔罕槽沟)。这种槽沟地形容易令人联想起木卫三上的相似地貌。不过土卫二的槽沟构造要比后者复杂:木卫三上的槽沟为平行排列,而土卫二的槽沟排列则显得较为凌乱,形状也多为锯齿状。引人关注的是卡西尼号在对撒马尔罕槽沟进行观测时发现了一些暗点(直径125-750米),它们平行排列于槽沟旁,有推测认为这些暗点是位于该地区的陷坑。
除此之外,土卫二表面还有多种地质构造。图九显示了一种狭窄的断裂地形(通常有数百米宽),该地形由卡西尼号发现。这些裂缝常常贯穿于撞击坑地形之中,其深度也只有一两百米。其中的许多裂缝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撞击坑所产生的微薄表土的影响,导致裂纹走向经常发生变化。
平坦地形
旅行者2号在土卫二表面发现了两种平坦地形。这些地形的地势起伏较小,较之撞击坑地形,其撞击坑数目也很少这表明这种地质构造的产生年代较晚。其中的典型——锡兰平原,从照片上就未发现可见的撞击坑。而在锡兰平原西南方的另一个平坦地形,则纵横交错着数条槽沟和悬崖。其后,卡西尼号也曾观测过这些平坦地形,其中包括了锡兰平原和蒂雅平原,并拍下了高分辨率的照片。这些照片显示这些地形中其实布满了较低的山脊和较浅的裂缝。目前认为,其中的裂缝是由于剪切形变造成的。其中拍摄的锡兰平原的照片显示该地区仍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微小撞击坑——依据这些撞击坑估计,该地区地表的年龄从1.7亿年到37亿年不等,具体年龄取决于撞击坑的分布情况。
卡西尼号对土卫二表面进行观测的区域的扩大使得更多的平坦地形得以发现,特别是在土卫二朝向轨道运动方向的球面上。这些地形上布满了数目众多的槽沟和山脊,类似于南极地区的变形构造。这些地形正好位于锡兰平原和蒂雅平原的球体对立面上,表明这一地区受到了土星引力潮汐的影响。
南极地区
2005年7月14日,科学家在卡西尼号飞掠土卫二时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一个位于南极地区、产生构造变形的特别区域。该地区位于北纬60°区域,其间遍布裂缝和山脊,同时也存在着少量微型撞击坑,这表明这是土卫二表面最年轻的地貌,同时也是所有中等大小的冰冻卫星上的最年轻地貌;其间的撞击坑构造表明该地区的某些区域可能只有5万年的历史,甚至可能更年轻。靠近该区域的中心区分布着4个裂缝带,以及众多的山脊——这些山脊被非正式地命名为“虎皮条纹”。这些裂缝可能是该地区最年轻的地质结构,它们的四周分布着呈薄荷绿色、带有粗糙纹理的冰体——这些冰体在其他地区常常出现在岩石露头中或裂缝壁上。在该地区的平坦地带中亦发现了“蓝”冰,这表明该地区十分年轻,以致还未来得及被覆盖上一层来自E环的带有细密纹理的冰体。可见光和红外线测绘分光计(VIMS)的探测结果表明分布于“虎皮斑纹”四周的绿色物质在化学结构上与土卫二的其他地表物质存在差异,同时在“虎皮斑纹”中发现了透明的冰体,这说明这一地质构造十分年轻(可能小于1千年),或者该地质构造表面的冰体近期曾受到热源影响。另外,该仪器还在“虎皮斑纹”中测得结构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这在该卫星上尚属首次发现。
在7月14日的飞掠中,卡西尼号对南极地区分布“蓝”冰的地区之一进行了观测,并拍下了高分辨率的照片,照片显示该地区存在着剧烈的地质变形,并发现了一些直径为10—100米的巨石。
土卫二南极地区四周环绕着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呈Y形和V形的山脊和峡谷。这些山脊和峡谷的形状、走向和位置都表明它们是土卫二的整体形变造成的。最近,存在着两种理论解释这种地形形变的产生。第一种认为:土卫二绕土星运行的轨道缩小了,从而导致土卫二自转速度的提高,这种变化进而导致土卫二自转轴的调整。第二种理论认为大量从土卫二内部喷发出的温暖的、低密度的物质导致了这种地形所在区域从土卫二南半球中纬度地区位移至高纬度地区。结果,土卫二的椭球体将会因为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自转轴变化理论所得出的推导结果之一是土卫二的南北两极均曾有过类似的地形变化。不过与推论相反,土卫二的北极地区却密布着撞击坑,且地质年龄也较南极地区大得多。土卫二地壳的厚薄不均或许可以解释这种差异。这种地壳厚度的变化得到了南极地区边缘Y形、V形地形和毗邻南极的地区地质年龄之间相互关联的佐证:Y形的、不连贯的地形和纵贯南北的断裂带均是较年轻的地形,推测亦认为这种地形对应的地壳厚度较薄;而V形地形则毗邻着那些地质年龄较大、撞击坑分布稠密的地区。
在80年代初期旅行者号对土卫二进行了观测之后,科学家们基于以下理由认为该星体可能存在着地质活动:年轻的、具有高反射度的表面和其处于E环核心区的位置。土卫二和E环的联系使科学家猜想认为土卫二正是E环上散布的物质的来源——即从土卫二内部喷射出的水蒸气最终构成了E环。不过,旅行者号的观测结果未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土卫二现今仍处于活跃状态。不过之后的卡西尼号上承载了多种仪器,通过这些仪器的观测,科学家最终发现了土卫二上存在着喷发水和其他易挥发物质、而非硅酸盐石块的冰火山。2005年1月和2月,卡西尼号上的成像科学子系统(ISS)首次观测到土卫二南极地区喷发出的由细小冰晶构成的羽状物。在2005年2月17日的飞掠中,磁力计观测到的关于土卫二大气的数据也证明之前成像科学子系统所观测到的现象是真实的——该数据显示当时土卫二附近的离子回旋波的能量有所增强。离子回旋波是离子和磁场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测定离子回旋波的频率可以确定物质的构成——经过测定,这种物质是经过电离的水蒸气。在其后的两次飞掠中,磁力计发现土卫二大气中的气体大部分都集中于南极地区,其他地区的大气浓度则相对十分稀薄。在2月17日和7月14日的飞掠中,紫外线摄谱仪(UVIS)观测到两例掩星现象。在2月的飞掠中,紫外线摄谱仪未能找到土卫二赤道地区存在大气的证据,但在7月飞掠观测掩星现象的过程中探测到了水蒸气的存在。
卡西尼号偶然地穿越了气体云,离子和中性粒子分光计(INMS)和宇宙尘埃分析仪(CDA)从而能够直接获取羽状物的样本。离子和中性粒子分光计对气体云的物质构成进行了测定,发现其中大部分为水蒸气,并包含少量的分子态氮、甲烷和二氧化碳。宇宙尘埃分析仪发现“越靠近土卫二,颗粒物质数量越多”,这证明土卫二的确是E环物质的主要来源地。离子和中性粒子分光计以及宇宙尘埃分析仪的数据表明卡西尼号穿越的气体云确为冰火山所喷发的、富含水分的羽状物,这种羽状物来源于南极地区的喷射口。
2005年11月,这种喷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成像科学子系统拍摄到了土卫二南极地区类似喷泉的冰晶喷射活动。(实际上,在之前的2005年2月,卡西尼号已经拍摄到羽状物,只是仍需要进一步对高相位角度拍摄的照片——即当太阳处于土卫二身后时所拍摄的照片——进行研究以真正确认其存在,这些照片还需要同其他土星卫星的高相位照片进行对比。)11月的观测结果显示了羽状物的完整结构,并发现该羽状物由数个独立的喷射活动的喷射物(或许来自数个不同的喷射口)共同构成,并扩展至距卫星表面近500公里的地区。这一观测结果使得土卫二成为第四颗被证实存在火山活动的太阳系天体,之前的三颗分别是地球、海卫一和木卫一。2007年10月,在成像科学子系统观测到尘埃喷射活动的同时,紫外线摄谱仪亦观测到了气体喷射活动。
2008年3月12日的飞掠使卡西尼号获得了进一步的观测机会。观测数据显示羽状物中含有更多的化学物质,包括简单的和复杂的碳氢化合物,如丙烷、乙烷和乙炔。这项发现提高了土卫二表面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卡西尼号上的离子和中性粒子分光计对羽状物的物质构成进行测量后发现其与大部分彗星的物质构成相近。多种观测仪器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土卫二南极地区,这种从受压的地下腔室中喷发羽状物的活动类似于地球上的喷泉。由于离子和中性粒子分光计和紫外线摄谱仪均未在喷射物质中发现氨——该物质能够起到防冻作用,因此科学家预测在土卫二地下受热、受压的腔室中流动着温度至少达到零下3摄氏度、近乎纯净的液态水,即如图十三所示。由冰融化为纯水,比之氨水混合物的融化需要更多的热量。这种热量可能来自引力潮汐能或辐射源所产生的能量。另一种产生羽状物的途径是土卫二表面温暖的冰的升华。在2005年7月14日的飞掠过程中,卡西尼号上的红外成份分光计(CIRS)在靠近南极点的地区发现了一个温暖区域,该区域的温度达到了85-90开尔文度,部分区域的温度甚至高达157开尔文度(零下116摄氏度),远较地表接收阳光辐射产生的温度高,这表明该区域受到了土卫二内部热源的加热。在这种温度下,该区域的冰体能够以较其他区域冰体快得多的速度升华,并产生羽状物。这种假说受到了较多关注因为如若加热地表冰体的地下层物质为呈半流质状态的氨水混合物,那么不需要太多的能量就可以产生羽状物不过,羽状物中富含的大量冰晶显然更支持“冷喷泉”模式假说并削弱了冰体升华假说的可信性,
此外,基辅等人还提出了笼型水合物的来源理论,该理论认为,当“虎皮斑纹”地形破裂时,蕴藏于其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暴露于真空之中,从而被释放出来。该理论并不需要“冷喷泉”模式假说中用于融冰的热能的存在,也能在缺少氨的情况下解释得通。
在卡西尼计划施行之前,人们对于土卫二的内部构造知之甚少。不过,在卡西尼号飞船对土卫二进行的数次飞掠过程中所得出的探测结果为构建土卫二的内部模型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其中包括了对土卫二的质量和三轴椭球体形状的测定、高分辨率的地表照片和地质化学上的新发现。之前旅行者测得的土卫二质量表明土卫二可能完全是由固态冰组成的。但是根据土卫二对卡西尼号的重力作用效果进行的测定表明,这个数值要远高于之前的推测,其密度达到了1.16克/立方厘米,高于土星其他中等体积的冰卫星的密度,这表明土卫二可能含有更多的硅酸盐和铁。除了固态冰之外其他物质的存在,意味着土卫二内部可能拥有放射性物质衰变所产生的较为丰富的热能。
卡斯蒂略等人认为土卫八和其他的土星冰卫星都是在土星分星云形成后不久就形成的因此富含短期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如铝-26和铁-60,有较短的半衰期并能够相对较快地为星体内核提供热能。虽然土卫二拥有相对高密度的岩石构造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短期放射性核素,那么土卫二内部的长期放射性核素则来不及阻止内核的快速冰冻。鉴于土卫二的高密度岩石构造,人们猜测铝-26和铁-60的高含量将会导致一个不同的构造类型的出现,这个构造类型包含了一个冰冻的地幔和一个岩石的内核。后期的辐射能和潮汐作用则将内核的温度提升到了1000K,这个温度足以融解内层地幔。但是,若要保持土卫二地质活动的活跃性,则部分的内核也必须融化,以形成岩浆腔室,这种腔室在土星的潮汐作用下会扭曲变形。土卫四的共振效应或天平动产生的潮汐热使得这些位于内核的热点至今仍保持活跃,并为现在土卫二上的地质活动提供能量,
此外,科学家还测定了土卫二的形状,以进一步判断该卫星是否具有内部分层结构。波尔科等人根据其2006年的测量结果认为该星体处于流体静力学的平衡状态,在此状态下,星体内部是不分层的,这与地质学及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所指向的结果相矛盾。不过,该星体的形状并未排除其不处于流体静力学平衡状态的可能性可能在较近的一个时期土卫二仍可能拥有一个分层的内部结构,在该星体的某些区域旋转速度较其他区域来得快,
由此,科学家们对土卫二地下存在持续热源的假说展开了研究。在会议上,有关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土卫二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就是持续热能来源。
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卡西尼”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丹尼斯·马特森说,土卫二形成之初是个冰块和岩石混合体其中岩石部分含有两种放射物同位素。45亿年来,放射性衰变不断,散发大量热能,逐渐造就了土卫二岩质核心外包冰层的结构。直到今天,土卫二内部的放射性衰变也没有停止,内核产生的热能又进一步融化着土卫二的中心部分,
正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放射性衰变为土卫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能,并打破了其南极附近冰层的平衡,形成高温区域,造成冰层断裂,直接导致了“卡西尼”捕捉到的冰屑及水蒸气喷发现象。
土卫二上没有降雨,但是它表面存在间歇泉,有大量水蒸气从它们里面喷出,这个过程被称作冰火山(cryovolcanism)。有关这颗卫星及其从它表面延伸出来的烟柱的确切成分,人们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这颗卫星的流体水面上覆盖着一层冰,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一颗由固体冰和岩石构成的寒冷天体。
欧美天文学家最新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通过分析引力场判断,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海”。这也许是寻找外星生命的理想地点之一。
土卫二是一个直径只有约500公里的“小世界”,其表面被耀眼的白色冰层包裹。2005年,“卡西尼”探测器发现土卫二南极分布着一些被称作“虎纹”的平行条带状地貌,并有冰屑间歇泉喷出,科学家因此猜想土卫二可能有一个“地下海”。
天文学家利用“卡西尼”探测器2010年至2012年期间3次近距离观测土卫二获得的数据,分析确定了土卫二的引力场。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引力场存在“引人注目的不对称性”,其中南极的引力较弱,但又大于根据其地形计算得出的数值。他们认为,“起到弥补性作用”的是南极表面下的液态水,因为水的密度大于冰,形成的引力也大于冰。
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该“地下海”位于土卫二南极30至40公里厚的表面冰层之下,其厚度约为10公里,并延伸至南纬50度左右。参与研究的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戴维·史蒂文森说:“这意味着它的面积与地球上的第二大湖苏必利尔湖相当甚至更大。”
研究还显示,土卫二“地下海”的海底可能是硅酸盐岩石,这意味着此地环境适合复杂的化学反应,包括那些可能创造了类似早期地球环境的化学反应。
此外科学家认为,与土卫二相似的木星的卫星木卫二也可能存在“地下海”。史蒂文森说,研究这两颗卫星有助了解太阳系中的宜居环境。太阳系中肯定还有其他水资源充足的星球。
轨道参数
土卫二在距土星中心23万8千公里、距其云层顶部18万公里的轨道上环绕土星运转,其轨道位于土卫一土卫二属土星的内层大卫星。按距离土星由近及远排序土卫二位居第14位,它的轨道位于土星E环的稠密部分
与土卫三之间公转周期为32.9小时(可以通过一个晚上的观测发现其位移)。其轨道与土卫四的轨道形成了2:1的轨道共振即每当它完成两次公转,土卫四即完成一次公转。这种轨道共振关系导致土卫二轨道的离心率达到了0.0047并为其地质活动提供了加热源。
如同大部分土星的大卫星一般,土卫二的自转与公转相同步,它永远都保持着同一面面向土星。不同于月球土卫二并没有出现自转轴的摆动(而月球则有超过1.5°的摆动)。不过,对土卫二外形的分析表明,有时候它会由于外力作用——如土卫四的轨道共振效应——而产生自转轨道的扰动。这种扰动亦能够为土卫二提供额外的加热源。
与E环的相互影响
E环是土星的最外层光环,极其宽大(是土星环中最宽的环),但也极其稀薄,构成物质仅为极细小的冰晶和粉尘该环起始于土卫一的轨道,一直延伸至土卫五的轨道附近,甚至有观测者认为它已经延伸至土卫六的轨道附近了如此算来,其宽度将达100万公里。然而,众多的数学公式都显示这样的环是不稳定的,只能维持1万至100万年由此看来,构成该环的颗粒必然是从某处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而土卫二的运行轨道则正好处于环带之中并且位于环带中最稠密的部分。因此,某些理论推测土卫二是构成E环的颗粒的来源地。而卡西尼号的观测结果支持了这种观点。土卫二在土星E环内运行事实上,共有两种不同的机制补充着环带的颗粒。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土卫二南极地区的羽状喷射物,尽管大部分的喷射物都落回卫星表面,但由于土卫二的逃逸速度仅为866公里/小时,故仍有部分物质逃逸出土卫二的重力控制而进入环土星的轨道。第二种机制是流星对土卫二的轰击造成其表面扬起的粉尘进入环带。这种机制并非土卫二所独有,它对E环中的所有卫星都有效,
土卫二上的夜空
从土卫二上观测,土星占据着近30°的视角,比从地球上观测到的月球的视角大60多倍。此外,由于土卫二的自转与公转同步,造成土卫二永远都由同一面面向土星,所以土星在土卫二的夜空中从不移动(除了由于轨道异常所造成的微小变化),而在土卫二背对着土星的那一面,则永远都看不到土星。
土星光环的可观测视角只有0.019°,看起来就像一条明亮的细线横穿土星的圆盘,不过它落在土星盘面上的阴影则可以被清楚地辨认出。就如同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月球一般,土卫二上观测到的土星也有定期的相的变化,其从亏到赢要经历一个16小时的周期。与此同时,太阳则只占据着3.5'的视角,比从地球上观测到的月球的视角小了9倍如果一个观测者在土卫二上进行观测,那么平均每过72小时,他就能观测到土卫一(位于土卫二轨道内侧的最大卫星)运行至土星前面。土卫一的视角接近于月球,最大时为26';而土卫十三和土卫三十二大小则如同星星;土卫三的最大视角能略超过1°,比月球的视角大一倍,但只有在其最靠近土卫二时从土卫二的背向土星面才能看到。
土卫二太空“喷泉”
2008年3月,飞过土卫二附近的美国“卡西尼”号探测器发回照片显示,土卫二上有类似间歇泉的冰屑和水蒸气喷发景象,表明这颗天体上可能存在液态水。尽管照片没有拍到液态水,但科学家认为,照片上的冰屑和水蒸气来自土卫二地表较浅处的“地下水库”。
研究人员猜想,这些液态水表面为薄冰覆盖。若覆盖冰层出现裂隙,液态水的温度和压力都会急剧下降,一方面形成水蒸气喷发,另一方面喷出水蒸气迅速冷凝成冰屑,类似于地球上的热泉眼,只不过温度要低得多。
美国科罗拉多州太空科学研究所的影像分析专家卡罗琳·波尔科说,如果这个地表温度低至零下200摄氏度的星球上存在液态水,其地下就可能存在热源。另外,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对“卡西尼”传回资料进行光谱分析,认为土卫二南极附近可能存在少量有机物。
最近,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又取得了新的发现成果,根据最新公布的消息,卡西尼探测器在土卫二冰层下方发现了多达101处的间歇泉喷口,这意味着土星这颗“冰卫星”上拥有更多的冰水成分,而且地下还有特殊的加热机制,可以将冰层融化。图中显示的就是土卫二冰层下方间歇泉断面的截面图,可以清楚看出三个分层结构,最下面的是传导热源,产生的热量对冰层进行加热,形成的蒸汽和盐水液滴处于第二层的位置,并从表面较为薄弱的位置冲出。
科学家对土卫二的研究发现,其表面下方可能存在大量的液态水,近七年来,卡西尼探测器开始通过高分辨率相机系统对土卫二南极进行扫描,其独特的地质给科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布满了酷似虎斑纹的裂缝,其中还喷出了微小的冰颗粒,全部扫描后科学家确认了101处间歇泉位置,并绘制出土卫二间歇泉分布图,同时美国宇航局研究人员也发现数个间歇泉周围还有表面热源,这可能与更深层的内部热源有关。
土卫二的间歇泉发现过程要追溯到2005年,科学家推测土星的潮汐力导致土卫二内部出现了热源,并在表面较薄的位置喷发出来,结果就形成了携带微小冰颗粒物的间歇泉。在这项研究之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该过程中何种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也不确定土卫二内部多余的能量是否可影响到近表面附近。
为了确定间歇泉的位置,科学家使用了地质调查上使用的三角测量法,绘制出土卫二热辐射源与间歇泉位置关系图,可以看出热辐射较大的区域其间歇泉的喷发也更加猛烈,这说明土卫二上的间歇泉喷发并不是一个近表面的现象,与更深层的热源有关,而这些热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土星的潮汐力。由此科学家得出在热源与表面冰层之间可以形成巨大的冰下海洋,其通过狭窄的通道抵达表面。
科学家根据卡西尼探测器的高分辨率相机系统观测到土卫二极区存在的周期性间歇泉喷发,并与土星潮汐力模型有着较好的匹配,进一步证明了土卫二内部热源、潮汐力以及间歇泉之间的关系。
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传回了土卫二的喷流图像,卡西尼探测器甚至收集到一些土卫二喷射流中的物质,通过紫外线成像光谱仪(UVIS)测量喷射流,科学家获得了喷射流中气体含量的数据。最新的探测发现,喷射流中含有冰颗粒、水蒸汽和有机化合物。
科学家在地外星球生命探索领域获得一项重大突破!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首次对科学家提供土卫二当前热液活动的明显证据,很可能这颗卫星地下海洋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如果这一发现得以证实,土卫二将成为太阳系内除地球之外唯一一颗存在热水和地下交互反应的星球,热液活动性使土卫二成为一颗潜在微生物的卫星。科学家在地球上发现一些怪异生命可以生存在没有阳光照射的海底热液喷口。
美国宇航局指出,地球之外星球上出现这样的热液活动性将开启前所未有的科学可能性。这项发现暗示着土卫二地下海洋以及独特的地质活动性,潜在适宜生物体存活。据悉,科学家勘测结果表明,土卫二地下海洋比之前预想得更深,位于卫星表面之下48公里处。
土卫二在太阳系内所在位置以及其极端环境可能存在生命,或许将揭晓一个谜团:地球人类在宇宙中是否是唯一的?
热液活动出现在海水浸润岩石地壳,并发生反应的过程中,在地球海洋中通常出现于受热、含矿物质液体中。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为期4年的太空探测器数据分析、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土卫二一种微小颗粒很可能形成于包含溶解矿物质的热水与冷水接触的过程中。产生微小颗粒的交互反应需要温度至少达到90摄氏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博士后研究生肖恩-徐指出,令我们兴奋的是这些微小岩石颗粒通过间歇泉喷射至太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土卫二海底状况的重要信息。
卡西尼号将再次飞近土卫二:或发现生命存在证据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27日消息,NASA的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将从土卫二表面最大的冰羽流之一中穿过,科学家希望借此对土卫二冰壳下面的海洋获得更多的了解。
卡西尼号上搭载的仪器将收集喷射物样本,并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此前,卡西尼号也曾穿越过土卫二表面喷发出的冰羽流,但本次任务将成为它离土卫二表面最近的一次。在更低的海拔上,卡西尼号将能够对较重的分子进行探测,包括能证明生命存在的有机物等。
天文学家认为,土卫二上喷射而出的物质源于其地表下的液态水海洋。而在本周,我们将对冰层之下的土卫二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NASA的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将于10月底再次飞掠土卫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瞬间,即将解开土卫二伤痕累累的外表下隐藏的谜团。
在这次任务中,卡西尼号探测器将飞到离土卫二表面仅30英里远的地方(约合48公里),并和土卫二表面喷发出的羽状喷射物进行迄今为止最近的一次“亲密接触”。
自卡西尼号于2004年开始探索土星及其卫星以来,其传回的图片和数据均显示,土卫二的表面布满了裂缝和陨石坑。土卫二的直径只有310英里(约合498公里),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层,冰层下面则是一片液态水海洋。
科学家们近期指出,土卫二的地核运动可能产生了足够的热量,使得地壳下面的水能够保持液体状态。因此,土卫二被科学家认为是太阳系中最可能产生外星生命的星球之一。
本周三,卡西尼号探测器将从一股冰羽流中径直穿过。该冰羽流位于土卫二的南极地区,科学家认为,它源自于冰壳下面的海洋,并透过地壳喷发出来。
NASA参与卡西尼号项目的科学家柯特·尼尔伯博士(Curt Niebur)说道:“在过去十年中,卡西尼号做出了许多重大发现。”
“对于NASA和其他参与卡西尼号项目的合作伙伴来说,穿越土卫二表面的冰羽流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届时我们将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在这样一个冰封的海洋世界中,会存在生命的必备元素吗?’”
在这次任务中,卡西尼号上搭载的仪器将收集喷射物样本,并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此前,卡西尼号也曾穿越过土卫二表面喷发出的冰羽流,但本次任务将成为它离土卫二表面最近的一次。在更低的海拔上,卡西尼号将能够对较重的分子进行探测,包括能证明生命存在的有机物等。
科学家们还希望,卡西尼号能够借此机会探测土卫二表面存在多少热液活动情况,以及这些热流对土卫二的宜居性存在着怎样的影响。
美国西南研究院的亨特·威特博士(Hunter Waite)是卡西尼号上离子及中子质谱仪团队的领导人,他表示:“如果能确认土卫二的冰羽流中含有氢气分子,我们就能找到另一条证明土卫二的海床上存在热液活动的证据。”
“其中,氢气的数量能够反映土卫二上热液活动的规模。”
卡西尼号将于今年12月19日最后一次飞越土卫二,并测算土卫二内部散发出多少热量,飞行高度将为3106英里(约合4998公里)。
该探测器离土卫二最近时,距其表面仅16英里(约合25公里),但在飞越冰羽流时,其所在高度比这次任务要高得多,因此大多数喷发物已经消散殆尽。
而在本周即将进行的任务中,科学家们将获得一次宝贵的机会,对冰泉中包含的化学物质进行详细检测。
这些冰羽流的源头是土卫二表面的间歇冰泉,它们每小时向空中喷出250千克的水蒸气、冰粒及挥发性化学物质,时速高达1360英里每小时(约合2188公里每小时)。
科学家拿这些间歇冰泉与地球上的热液喷口进行了对比——在地球的海床上存在着一些火山裂缝,当海水渗入这些裂缝中时,水温会变得很高。在海洋中最为阴冷幽深的角落里,热液喷口周围复杂的化学物质为大量生物提供了一片赖以生存的绿洲。
科学家希望,通过使用卡西尼号上搭载的宇宙尘埃分析仪器,这次飞掠任务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卫二冰羽流中的化学成分。
为了尝试发现可能存在于木卫二地下海中的微生物,卡西尼探测器潜入土卫二表面释放的水、冰晶和有机物质构成的羽流,一项独立研究指出木卫二存在一个区域,可能是未来太空任务寻找地外生命的理想地点。
卡西尼探测器以30600公里/小时速度飞越土卫二表面时采集到一滴水,科学家表示,这滴水足以解答关于土卫二的一些关键问题,但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分析核实该数据,才能做出任何论断。
卡西尼探测器任务科学家库尔特-尼布尔(Curt Niebur)说:“这是太阳系内探索海洋世界新纪元的重要一步,木卫二和土卫二很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地外生命绿洲。”据悉,卡西尼探测器并没有直接探测生命的仪器设备,但是科学家希望发现关于地下海洋的详细信息,地下海洋被认为是土卫二间歇泉羽流来源。科学家猜测潮汐引力使地下海洋保持液体状态。
液态水
2008年,科学家们观测到了从土卫二表面喷出的水蒸气。这一观测结果证明了该卫星上存在着液态水,并支持了土卫二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观点。
坎迪斯·汉森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位于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名科学家,在发现了这些速度高达2189公里/小时——这种速度十分罕见,往往只有在含有水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这种速度——的羽状物后,他领导着一个团队开始研究这些物质。
卡西尼号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土卫二的冰冻表面之下可能存在着一个全球性的海洋。卡西尼号对其所捕获的冰晶颗粒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冰晶颗粒是由盐水凝集而成的——这种状况一般只发生于大面积的水体之中。因此土卫二之上也可能存在外星生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土卫二上存在的并非大面积的海洋,而是分布广泛的溶洞,这些溶洞之中充满了液态水。
2009年8月13日,科学家对外公布了对土卫二南极地区喷射出的水蒸气进行分析的最新结果,他们在冰晶颗粒中发现了高浓度的盐分。此外,卡西尼号还发现了诸如碳酸盐和尘埃颗粒等有机化合物的踪迹。这些证据都有力证明了在该卫星表面之下存在着一个海洋。其中的尘埃颗粒甚至可能提供关于海洋的细节情况,而通常获取这些情况需要进行深层钻探。
土卫二地壳之下液态水的存在表明在其内部存在着内部热源。现在,科学家相信放射性衰变和潮汐效应共同提供了液态水存在所需要的热量,因为唯独潮汐效应是无法提供如此多的热量的——如土星的另一颗卫星土卫一即比土卫二更为靠近土星,且其轨道离心率更大,这意味着相比于土卫二,该卫星受到了更为强大的潮汐效应的影响但是其老旧而布满创伤的表面则表明该卫星似乎早已停止了地质活动。
存在生命
土卫二是外太阳系中迄今为止观测到存在地质喷发活动的三个星体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木卫一和海卫一)。分析认为喷射的物质是星体表面以下的液态水;同时,在喷射的羽状物中亦发现了奇特的化学成分,因此土卫二也被认为是天体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此外,喷射现象也为E环的物质来源于土卫二的观点提供了重要证据。
美联社分析说,这一假说具有重大意义。若经证实,土卫二便具备了产生生命的三大条件:持续的热源、有机物和液态水。马特森说:“这告诉我们,以土卫二的内部条件,它曾经或仍然可能发生生化反应。”
当然,一切假说毕竟只是一种合理猜测。现在断言土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为时尚早。2008年3月,“卡西尼”将再次飞到距土卫二仅350公里处观测。届时,可能将有更多太空奥秘被逐一揭开。土卫二可能是土星的稀薄的E光环中物质的供给源。另外由于这物质不可能在光环中存在数千年之久,它可能与土卫二最近的活跃有关。另外光环也有可能是由高速的不断碰撞的粒子与不同的卫星共同维系。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普林斯顿物理学家和未来学家弗里曼·代森表示,寒冷的土卫二上可能存在开花植物的这样的生命,因为在地球北极地区就发现有开花植物,而北极和木卫二的环境非常类似,因此太空船应该在木卫二上寻找花朵,这很容易发现。
2015年3月12日,日本媒体报道,东京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与欧美的国际团队一道,在土星的二号卫星——土卫二上发现存在热水的环境。据称,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供生命存在的环境。该成果已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最新观测数据显示,土卫二表面出现周期性的冰层融化的热气泡,并且土卫二的表面冰壳被搅动。这将解释土卫二表面奇特的热反应现象和表面特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行星科学家Francis Nimmo说:“卡西尼探测器现观测到处于打饱嗝状态的土卫二,目前所观测到的土卫二表面骚动时期十分罕见很可能这颗卫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地质纪元”
土卫二南极区域令科学家颇感兴趣是由于具有“老虎斑纹”结构,这是水蒸汽喷雾和其他粒子从该星体上扩散形成的。目前发布在1月10日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卫星表面冰壳的搅动和地质涂平现象并不是与裂缝和喷射物质有直接的联系,这些现象可用于解释土卫二过去地质历史的空白。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卡西尼项目科学家鲍勃-帕帕拉多(Bob Pappalardo)说:“目前观测到的奇特地质现象将有助于揭示土卫二的神秘面纱,并解释以下谜团——为什么土卫二南极如此年轻?土卫二南极如何喷射出大量的热量?”
大约在4年前,卡西尼探测器合成红外光谱仪器探测到土卫二南极区域流动的热量至少达到10亿瓦特,这相当于最少12个发电站供给的能量。尽管土卫二的质量比地球小,但其地热资源是地球地热区域产生地热资源平均值的3倍之后卡西尼探测器的离子和中子质量光谱仪器通过排除氩气发现了这些地热资源区域,这些地热资源区域显示出了岩石放射衰减性,
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显示土卫二不可能持续一定比率产生出热量和气体,来自土星牵引作用力的潮汐运动无法解释如此多能量的释放。
同时,科学家发现土卫二不同区域表面地质年代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北半球的陨坑历史可追溯至42亿年前靠近赤道的“Sarandib Planitia”区域的历史可追溯至0.17亿-37亿年前,而南半球的历史却不足1亿年,甚至部分区域仅形成于50万年前。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克雷格-奥尼尔(Craig O'Neill)和尼莫是美国宇航局外行星研究项目的奠基人他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模拟可用于分析地球地壳的对流状况。该模型应用于土卫二的分析显示土卫二表面完全覆盖着的严寒冰层被土星引力潮汐牵引力所断裂,他们认为土卫二表面硬度在地球和金星之间。
土卫二具备支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北京时间14日凌晨召开记者会,宣布“卡西尼”号探测器的巅峰发现:土星第六大卫星“土卫二”(Enceladus)上面有海洋存在,有支持生命生存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木星第四大卫星木卫二(Europa)也具备同样的潜力。这些发现让我们更接近回答人类是否真正“孤独”的问题。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于2015年近距离观察土卫二的南极地区时,发现呈羽状喷发的冰喷射到了太空,当中含有大量氢气分子和二氧化碳——这二者存在的最佳解释是,它们由冰下温暖海洋和海底岩层之间的水热反应产生,而这种水热反应恰恰能为深海微生物提供能量。这和地球数十亿年前诞生、孕育生命的环境非常相似。科学家相信,土卫二上不但存在巨大的海洋,并且受到了冰的保护;现在,土卫二几乎具备生命所需的所有条件——水、有机物以及能量来源。那些由深海热泉提供能量的微生物,可能就“藏身”海床之中。该研究14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论文作者之一、“卡西尼”任务负责人亨特·怀特表示,尽管生命所需的硫和磷还没有找到,但并不妨碍土卫二“晋级”太阳系最可能存在地外生命之地。这次发现被视作“卡西尼”号职业生涯的顶尖成就,不过该探测器现即将开启穿越土星光环的最终之旅。9月15日,它将冲进土星大气层,正式结束探测使命。此次发布会同时宣布,哈勃望远镜发现木卫二拥有含氧的稀薄大气层,并拍摄到木卫二上或是由水蒸气喷发形成羽流的珍贵景象。科学家们一直相信,木卫二表面下有一个全球性海洋存在,其水量应该超过地球海洋水量的两倍,而水正是支持生命存在的最基础条件。预计2020年后,NASA将开启“欧罗巴快帆”项目,对木卫二进行近距离观察,并派出登陆器重点研究冰层下的巨大海洋。
美国西南研究所科学家主导的团队,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号探测器提供的数据,在土卫二的海洋中检测到生命的关键组成元素磷,这些磷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2023年6月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生命起源关键物质——氰化氢
2023年12月,一份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的研究报告称,在土星的卫星土卫二上发现了生命起源关键物质——氰化氢。报告称,除氰化氢外,研究人员还检测到了有机分子氧化物,进一步证实了某种物质正在驱动土卫二上的有机化学反应。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这依然无法证实土卫二上存在生命,但它强化了这种可能性。
土卫二创造了一颗卫星上最多的间歇泉纪录。(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