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灰虻

更新时间:2023-11-21 21:53

土灰虻是虻类的主要种类之一。它分布在东北、华北及华东等地。成虫为害牛、驴、等家畜。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15~17 mm,灰色。

①头部:复眼无带。前额覆有灰黄色粉被及黑毛,甚窄,高度约为基部宽度的6倍,基部窄于端部。基棕黑色,长三角形,两侧与复眼很窄地分离,中胛为基胛的沿线状,矛状,伸达额高的1/2。亚胛覆灰黄色粉被,颜和颊覆灰白色粉被,着生白毛。触角柄节和梗节黄棕色,具黑毛;鞭节基环红棕色,背缘钝角明显,缺刻深,端环黑色。下颚须浅黄色,窄长而略弯,第2节密被短黑毛。

②胸部:盾片黑灰色,具不明显的灰色条纹;小盾片与盾片同色。侧板黑灰色,主要着生灰白毛,中侧片生众多的黑毛。足股节灰色,具白毛,杂生少量黄毛;前足胫节基部2/3黄白色覆有白毛;中、后足胫节大部分淡黄色着生黑毛和白毛;各足胫节端部和跗节黑色着生黑毛。翅透明,R4脉无附脉,R5室封闭,端部有短柄。

③腹部:腹部背板灰黑色,中央有一条不明显的灰纵带,两侧具略成斜方形的灰条纹,每节后缘有黄灰色窄带。腹板灰色,基部有时略带微黄。

雄虫:体长14~17 mm。复眼上半部2/3为小眼面,大于下半部小眼面。其余与雌性同。

分布

国内:广东(其中,深圳有分布)、福建、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湖北、江苏、浙江、上海。

国外:俄罗斯、朝鲜、日本。

生态习性

幼虫孳生于静滞水域,如稻田、池塘和沼泽。据邓国藩(1957)报告:在北京地区,本种产卵在稻叶、芦苇叶或窄长的杂草上,多数产在叶面上,少数产在叶背。幼虫期在当年羽化者,平均为61.3天;在翌年羽化者平均为359天:蛹期平均为10.6天。在贵州省,成虫始见于5月下旬,6~8月为其活动高峰,9月份以后极少发现。据葛风翔报告,本种在河南的昼夜节律高峰出现在11~14时,与在贵州观察的结果基本符合。本种是攻击家畜的主要虻种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