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0 13:29
圭峰宗密(780-841)唐代名僧,佛教华严五祖。俗姓何,法名宗密。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法师。俗名何炯。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人。曾第进士,元和二年(807年)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受具足戒,出家为僧。去世后谥号“定慧禅师”。
何炯少通儒书,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从遂州道圆出家,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道圆授予《华严法界观门》,令往各处参学。
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据宋《高僧传》卷六说宗密从四川东下游襄汉(今湖北荆州襄阳一带),在恢觉寺遇到澄规的辩灵峰,峰送他澄观著《严经疏》和《随疏演义钞》。
宗密获得此二书后,日夜学习,认为是好书,遂写信在长安的澄观,自称弟子,并陈述自己读了二书的心得体会。澄观回信,表示希望能和他见面。
宗密在襄汉,遇到了荆南张,张称赞他是“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后来他到洛阳见到照禅师,照亦说他是“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最后他到上都(长安)拜见了澄观,观叹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此后常随澄观受学。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春(公元816年),入终南山智炬寺自誓不下山,于此遍览藏经三年,撰有《圆觉经科文》二卷。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宗密游清凉山后,回鄠县(今陕西户县),闭关于终南山草堂寺。旋迁丰德寺。其间专事传法、著述。后入草堂寺南圭峰兰若,从事禅诵。
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宗密经常被召入内,文宗李昂诏入内殿,问他佛法大意,赐紫方袍,敕号大德。朝臣士庶归信者甚多,宰相裴休常从受法要,成为他深入堂奥的弟子之一,未久请归山。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正月六日坐化于兴福塔院,世寿六十二,法腊三十四,荼毗后得舍利数十粒。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
唐文宗时代,富中的太监专权,宗密曾被卷入“甘露之变”的政治斗争中,几乎被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文宗不满太监专权,宰辅李训、郑注等人了解文宗的意旨,伪造“甘露瑞祥”,号召文武百官观看,拟借观看甘露的机会,由埋伏的刀斧手杀死擅权的太监仇士良等人。但是事情败露了,伪遗“甘露瑞祥”之一的李训逃到终南山宗密的寺院中躲避。宗密与李训是朋友,拟为他削发,把他藏起来。但被他的徒弟制止(《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此事被太监仇士良得知后,宗密被逮捕下狱。审讯中,审问人“面数其不告之罪”。要处死他。但是宗密面对死亡的威胁,怡然自得地说:“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吾本师(指佛)教法,遇苦即救。不爱生命,死固甘心”。不料宗密的这番话,却打动了审讯人的心,免除了他的死罪。
宗密生前,常住陕西鄠县圭峰山,故被称为“圭峰大师”。裴休赞叹他是“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由此可见他是实践大乘教义,行菩萨道的人。
宗密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有名的学者。他的著作很多。宋《高僧传》卷六作“凡二百许卷”。
据统计,他的著述现存的有: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放界境门》一卷、〈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原人论》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略疏科》一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金刚经疏论纂要》二卷、《佛说如来盆经疏》二卷、《起信论疏注》四卷、《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裴休问,宗密答)。又作《盂兰盆经疏》二卷,论述佛教与我国崇拜祖先等孝道之调和与差异。
宗密的学术思想是继承前辈华严学者的性起说。师尝见禅门之徒互相诋毁,乃着《禅源诸诠集》一百卷(现仅存序),集录诸宗禅语,并提倡“教禅一致”,奠定唐末至宋代间之佛教基础。他依《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理论,在《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一中说,一真法界有性起、缘起二门。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又学《圆觉》《华严》,阅藏三年,研究《唯识》《起信》,形成了融禅教于一体的思体系。最后他归宗华严,用而被尊为华严五祖。
宗密在《原人论》中,即批儒、道,以佛教立场简扼论述儒、道之著作,此书流传极广,但又本末会通,有“三教同源”的倾向。这可能是他用华严圆融无碍的一摄一切,一切摄一的思想看待儒、道二教的。 宗密在判教问题上,提出三教、或五教的主张,与原来法藏的判教亦不相同。所以他虽为华严宗人,但其思想不是华严宗的正统。
师与禅宗传承之关系,有二种说法,即:(一)由荷泽神会次第传予法如、南印、道圆、宗密等之法系。(二)由净众寺神会次第传予南印、道圆、宗密等之法系。今人多采用第二项系谱。
见:(宋高僧传卷六、景德传灯录卷十三、禅宗正脉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五灯会元卷二、全唐文卷七四三圭峰禅师塔铭并序)
宗密的门人弟子,本来记载在《华严宗佛祖传》中,可惜此书已佚,不过有位杨维中学者曾专门考订了华严宗世袭法谱,题名:唐末五代华严宗的赓(音geng)续新考,在2014年。其中提到《华严宗佛祖传》卷4记载的《贤首宗乘独派传记》,里面有宗密门下三大弟子。
襄汉恢觉寺灵峰法师徒弟,法名慧炬、改拜宗密,五祖为其赐号智辉,第二嗣。
东都祖塔寺祖印法师,名恭泰,字得心,断臂求法,五祖第三嗣。
还有《景德传灯录》卷13载,宗密坐灭以后,还有其余弟子活跃在唐武宗时期,譬如:
圭峰温禅师、慈恩寺太恭禅师、兴善寺太锡禅师、万乘寺宗禅师、瑞圣寺觉禅师、化圣寺仁瑜禅师。
《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定序》载: 门人达者甚众,皆明如来知见,而善说法要。或岩穴而息念,或都会而传教,或断臂以酬德,或白衣以沦迹。其余一礼而悟道,终身而守护者,僧尼四众,数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传于后者,纪于别传。
另外,为宗密法师立碑的裴休,是唐宣宗时期的宰相,也可算宗密的俗家弟子,他性喜佛,与华严宗交好的同时,也与禅宗黄檗希运禅师、沩山灵佑禅师交好。
786年(贞元二年),7岁
797年(贞元十三年),18岁
800年(贞元十六年),21岁
802年(贞元十八年),23岁
804年(贞元二十年),25岁
会下当沙弥时,有过三次重要的经历,一是宗密曾多次向道圆请教平常所思身心因果和色空圆觉经修学实教游方
807年(元和二年),28岁
810年(元和五年),31岁
是年,宗密游方到湖北襄阳汉水,汉水在襄阳以下一带称襄河,因此,所言襄汉,即指襄阳。 在襄阳恢觉寺,遇病重卧床数月的华严宗僧灵峰,他对宗密观察了解3天后,将其所藏的《华严经》80卷和澄观所著的《华严经疏》60卷、《华严经疏钞会海。义则色空同于中道,教则权实融于圆宗,理则体用即寂而性相宛然,智则凡圣混同而因果不坏。显随缘而不变,弘经则理趣周圆;指幻而识真,修观则禅心使旷。荡九会经文,无不契心,由斯可谓契经矣!使一真心地,无不印经,由斯可谓心印矣!是知执三藏文者,诚为失道;局一性义者,犹未圆通
811年(元和六年),32岁
是年宗密到东都洛阳
813年(元和八年),34岁
815年(元和十年),36岁
816年(元和十一年),37岁
819年(元和十四年),40岁
此年,宗密回到长安,在兴福寺写成《金刚般若经成唯识论》和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的精纯正义,解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开始撰写《唯识论疏》。
820年(元和十五年),41岁
821年(长庆元年),42岁
华严经疏》10卷(《宋僧传》卷5),选择此寺,亦有纪念澄观之意。 在回草堂寺之前,宗密还到过五台隋唐佛教史稿》)宗密这样做,也是有怀念其师之意,也说明汤氏的考证也是有据的。同样的事,宗密做过多次,比如礼荷泽塔,祭双亲墓。
822年(长庆二年),43岁
是年,宗密在终南山草堂寺,将以前所撰《圆觉经科文摄大乘论华严禅的集中体现,惜此书已不存。
823年(长庆三年),44岁
开数续法《圭峰传》分析,《圆觉经大疏钞》13卷也在是年完成,至于《圆觉经略疏》2卷、《圆觉经略疏钞》6卷也许是此年完成,也许稍后。宋僧观复在其《圆觉经钞辨疑误》中说,《略钞》并不是宗密自己一人略出,而有其弟子参预其中,加以刊板添改的问题,因而错处较多。是年,宗密在丰德寺撰成《四分律五部律等,又听《四分》新章,见律文繁广,事数重叠,或是天竺风俗之事,不关此方,传者中国佛教地理学。
824年(长庆四年),45岁
据《昌黎先生诗文年谱》,韩愈是年作《原人》。此论对于断定宗密《原人论》写于《大疏》之后有决定意义,因为宗密的《原人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韩愈《原人》所代表的唐代儒家思想而发的。 是年五月,史山人制诚向宗密提出十个问题,宗密在当天就作了回答(《祖堂集》卷6)。
827年(太和元年),48岁
828年(太和二年),49岁
庆成节,徵入内殿问法要温造相交也较深,温造在太和初年(827年)任尚书右丞,太和四年(830年)任礼部尚书,宗密曾回答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而成《答温尚书书》,阐明顿悟渐修之理。
831年(太和五年),52岁
是年,宗密上表,要求归山,归山之前,可能回过家乡扫墓,与双亲诀别,写下《盂兰盆经疏三教还没有系统的思考和比较,只有此次学业已成的情形下,才有能撰写此疏。是年10月,刘禹锡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原人论》《禅源诸诠集》(《禅藏》)等。
833年(太和七年),54岁
是年,白居易作《赠草堂宗密上人无为法法能。口藏宣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少有人知菩萨行全唐诗》卷454)此诗显示宗密和白居易的交往之深。
834年(太和八年),55岁
835年(太和九年),56岁
是年宗密好友李训发动甘露门之变,清除宦官,失败后逃到终南山投宗密,宗密欲将其剃度为僧,被手下制止,后李训逃往凤翔,被宦官仇士良追杀。仇以藏奸之罪逮捕宗密,意欲置于死地,宗密表现得很有骨气,亦为宗密赢得声誉。后经中尉鱼恒志调停,宗密得以生还(见《宋僧传》卷6)。
841年(会昌元年),62岁
1961年8月,胡适在未完成的遗作,《跋裴休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中展开详了细繁杂的考证工作,并最终得出结论:
“宗密是出于程度府净众寺无相和尚门下神会和尚的一支。他从蜀中出来,到了帝都长安,于元和十一年(816)在终南山智炬寺读经著作,长庆元年(821)又在终南山草堂寺著《圆觉经略疏》,他的才气与学力渐渐受到帝王大臣的敬信,他要依附一个有地位的佛教宗派或禅门的派系,作为他自己的立足根据。”(他认为成都净众寺和东京菏泽寺都有一名叫神会的和尚,但是此时禅宗的“南宗”取得正统地位,所以宗密就把自己世系从成都净众寺的神会和尚归到“南宗”东京菏泽寺中的神会和尚那里了。)
胡适认为宗密自己“存心攀龙附凤”,他给宗密重新考订了真实世系:“弘忍—资州智诜—益州净众寺无相(无相即金和尚)--益州净众寺神会(即‘益州石’,即‘当寺石’)--益州元和圣寿寺南印(俗姓张,从江陵入蜀,故称‘荆南张’)--遂洲道圆(后住益州元和圣寿寺)--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