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5 18:10
研究地理学教育规律,探索与交流地理学教育内容、理论、方法、实践经验的地理学分科。是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基础,地理学研究带动和促进地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品牌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植物地理学。
1、地质学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矿物、岩石、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大地构造学说、地壳历史及其研究方法等。要求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授课过程中着重吸收了最近研究成果,如花岗岩的成因、干酪根成油学说、区域性大断裂、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地址事件和生物事件等。
2、地图学与遥感
专业基础课程,综合了地图学与遥感学的知识,地图学内容主要包括地图学的数学基础,地图学概括,地图符号、地图表示、地图图形、地图的绘制与复制等。遥感学注重反映遥感应用的内容,主要包括遥感基本概念、地磁辐射和地物波谱、遥感成像、遥感图像分析、3S(GIS、RS、GPS)集成以及新型遥感平台等。
3、地理信息系统
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性、基础性科学,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发展现状,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处理及其方法,空间信息模型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标准化问题,结合实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等。该课程重点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及其应用方法。
4、中国地理
主干专业课程,主要介绍中国范围内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及其区域特征,将人地因素融为一体,强调人文关系对于区域开发、保护资源和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该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5、世界地理
主要介绍世界各大洲、各大洋、各大地区及其地理环境结构,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方面。探讨世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及两者的关系,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角度去揭示世界区域的人地关系。把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既正确评价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又充分反映人类社会的能动作用,并以反映世界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差异性以及区域分异规律作为基础理论。授课过程中注意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变化的新动向、新趋势。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6、人文地理学
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在介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趋势及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学为基础介绍人文现象的时空特点及分支学科,在理论方面突出人地关系,在实践方面重视现实的重大问题。着重分析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特征(人口、民族、宗教、语言等),同时突出学科当前与未来重大问题。
正如迪金森(R.E.Dikin-son)所指出的:“地理学专业面临着教育和研究两方面的挑战”。许多地理学大师和先驱者都执教于大学地理系;近代地理学研究往往扎根于大学中,表明两者关系之密切。詹姆斯(P.E.Ja-mes)的地理学名著《地理学思想史》中,以1874年德国大学创立地理教育,作为近代地理学发展时期的开始。此后,德国的新地理学才开始传入法、英、俄、美等国。地理学家赫特纳阐述了地理教育的概念,认为地理学教育的性质,即“人们主观上掌握科学,在生活上利用科学和使科学纳入人的性格”。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任何国家与民族,都生存于地理环境中,如果忽略了地理教育就会损害整个民族和国家利益。并断定“这将是把我们引向深渊的政治错误”。地理教育的价值在于锻炼智力,减少迷信,了解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教育人类正确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证实人类的自然限制性,消除民族的傲慢,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地理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看,国际地理学教育有下列共同倾向:①重视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地理系统性教育。中、小学普及基础教育。大学地理系得到普遍重视;②强调地理学教育的独立性,反对成为社会学或历史学的附属内容,也防止地理学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而肢解;需要有人文或经济地理学的内容;③汲取新的地理学思想进行地理学教育内容的不断革新。有些地理学家认为从小学生起应从景观入手进行地理教育;需要进行科学的和美学的地理教育。苏联地理学教育中要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景观如何变为人文景观。地理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地球基本特征,阐明地表特征是物质运动的结果;④强调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意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观察与理解地理环境的能力,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各种矛盾;根据自然规律调节和维护最佳生存空间。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资源的有效利用。法国中学地理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把地球当作星球来研究,贯彻系统观念与生态观念的教育。一些地理教育家认为地理教育方案应作重大改革,培养学生善于从地理角度分析各种现象,注重反映地理信息与地理学思想,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⑤不断充实和改革教育方法。应将图片、地图研究与文献学习结合起来。目前国际上提倡用计算机进行算题和制图;试用多谱段扫描仪系统和利用卫星遥感、模拟游戏地理教学,均取得很好效果。中国近代高等地理学教育从19世纪末京师大学堂设舆地课程,到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五科大学都设地理课程,开创了近代地理教育的先声。辛亥革命后高等师范学校均建立历史地理系,迄至1937年近代地理教育已有一个飞跃,中国现代地理科学的开拓者大多出自这一时期。50年代后地理学教育取得很大发展。中国现代地理学教育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初步掌握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世界,以博取众长,为我所用;引导学生为生产建设准备知识和能力,要预见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并为其发展储备人才。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自始至终要十分注意贯穿环境教育。它与其他学科相比,与环境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地理学的谈天说地,到古往今来的环境变迁;从当今全社会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到地理信息网的传递,无一不和地理教学密切相关。如人口的发展、聚居,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因此,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是落实教育“三个面向”要求对高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为此,更新地理教学观念,油画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认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都应从人地关系入手,这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第一,环境教育是一个伦理学问题
它要调节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关于人地关系问题,再人类历史上还经历以下几种认识论的变迁:一是天命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努力,这种观点统治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二是人定胜天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任。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三是伙伴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种理论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基本正确的方向和方法。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方法论,进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环境良心意识。
什么是良心
良心是人类最早发现用来规范人行为的潜在意识。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经常地、普遍地、顽强地起着作用。环境良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环境行为负责,有使命感。它是知道人们在实施环境的行为的“先导”,行为中的“督导”,行为后的“判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环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环境良心意识。如讲生物资源时,就应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祖先从森林中走出来,下森林养育了我们,我们怎么能忘恩负义地乱砍滥伐林木呢?我们怎么能在21世纪里去“刀耕火种”地焚烧秸秆的蠢事呢?大自然中的物种千千万,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我们怎么能乱捕滥杀它们呢?要是物种都灭绝了,仅剩下我们人类自己,那还叫什么世界呢?失去人类的伙伴,生存环境,人类也必将走向灭亡。这样讲,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促进良性循环就是维护人类的生存发展;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形成恶性循环,竟而影响可持续发展就是作恶积怨的环境良心意识。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善待环境,利国利民。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二,必须强化高中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
现代环境论认为,我们周围的环境主要包括“紧紧包裹地球的大气圈“和”充满生机的生物圈“。这四圈层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结合有关知识,生动的事例,真正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当代,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这是高中学生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它不是被迫的,而是自觉的,也不是物质刺激或沽名钓誉的,而是发自内心自愿的意识,进而产生一种主动控制力量,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不仅对自己要把好三关,即慎独、慎微、慎切,而且能主动出击,敢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具有保护环境的正义感。
第三,必须强化高中学生的环境审美意识
爱美,赏美,追求美社人类特有的天性,人皆有之。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感悟到美,体验到美,进而产生崇高理想。执着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人类智慧和个性的高度发展与完善。身处优美环境之中,就会感到赏心悦目,就会精神振奋,就会机器愉快之情,情景交融,人地和谐,使精神得以精华,升华,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这就社书谓的环境育人,也就是环境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必修课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环境科学知识,结合课文内容,大力宣传环保法规,基本国策。如从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臭氧层破坏,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森林的萎缩,草原退化,水资源贫乏,土地资源浪费及各种灾害成因的分析中,看到它们当中无一不打上人类自己的烙印。使高中学生加深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及严重的后果的认识及其危害性,树立责任感。在选修课中,搞一些专题讲座。如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成因。2000年春,华北地区沙尘暴肆虐13次之多的原因。从中体会到危机感。同时,也要大力宣传人地协调的成功经验,使人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单刀人类治理环境向美好方向发展的前景:如“三北防护林”这一世界上最大生态工程的实施,黄土高原的小流域治理,宁夏地区的沙漠治理,还有在我国实施河水统一调度获得成功,在大旱之年的2000年,黄河一改多年连续断流之命运,实现了全年不断流;新疆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入救命之水,维护当地生态平衡等等。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可以建立环保兴趣小组,组织环保知识竞赛可以建立环保兴趣小组,组织环保知识竞赛,排演环保节目,搞地理调查,还可搞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污染等单项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第四,地理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优秀的教师是学生仿效的最生动的形象。教师的言行都要与环境教育想一致,有利于环境教育的事多说多做。比如节约用点,随手关灯等。因为教师的言行是一种潜在课程要素是一种软环境,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叫论道而不说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地理教师在学生面前,除了展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展现自己的人格、德操、情趣,信念、爱憎等。
地理教学活动可使学生获得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知识,无穷的人格力量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只有把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才可能使学生再生动有趣的、充满审美魅力的教学中,体验到高雅、热烈、崇高、神圣、庄严的精神享受,体验到环境教育本身的美感,体验到人类的伟大及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自豪感及使命感。如果能做到这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也就寓于其中了。
第一,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的哲学性
教师应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第二,课堂应充分体现地理的趣味性
如果是人文地理,可以让学生讲述人文趣事,或者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让地理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如果是自然地理,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或站起来成为挺拔的山峰,或蜷坐下成深邃的山谷,或动起来成奔腾的河流,或拉起手成无垠的海洋。总之一个教室就是整个世界,学生就是这个世界的所有元素。
第三,知识应体现地理学的严谨性
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具有其它理科学科的严谨性。教师要有十分扎实的理科基础知识,并且有严密的思维习惯和谨慎的治学态度。
第四,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等高线如何表示地形,可以使用GIS软件,将等高线转化为DEM,然后进行三维显示;再比如水汽循环,教师可以制作一个FLASH演示整个过程,不但可以展示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降低学习的难度。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教无定法。灵活运用所拥有的一切知识为地理教育服务,创新才是地理教育发展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