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0 11:3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目标:面向国家资源需求目标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资源勘查和工程建设中重大战略性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固体矿产和能源矿产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预测与评价研究,复杂条件下资源的勘查、探测、开发和钻探工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岩土钻掘与防护工程、环境与工程探测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使本学科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部分领域和方向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地质
党的十六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从经济、政治、科教和可持续发展四个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的位置,这充分说明党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科技、教育具有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前,中国教育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又要尽可能排除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如何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新体系和新模式等问题是中国教育战略面临的时代课题。
地质类专业以地球作为研究对象,以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建筑物地基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地下深部科学探测为服务领域,涉及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地下资源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科发展思路:通过进一步凝练科学目标、全面加强团队建设、实验研究条件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产学研结合、科研教学并重等措施,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结构,全面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原始创新成果的研发,提高本学科点组织、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科水平,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
1952年,国家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国内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进行调整,组建了一大批建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地质类专业划分较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又建立了一些新的专业。
到20世纪90年代,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也有10多个,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各高校其侧重点不同。
中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952年,国家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各大专院校,组建了一大批建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地质类专业划分较细,相继又建立了一些新的专业。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左右。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也有10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
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即这里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
中国办有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
中国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河北地质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20所;
中国办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河北地质大学、贵州大学等24所。
由于这些学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这些地质专业名称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面,例如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专业评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难。
严格说来,国外的高等院校内没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科教育一般分在工程领域,所设的地质类专业大多没有细分,只设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所设课程除了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是地质学科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如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与地层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学、结晶学、地貌学等,方法技术类课程较少。
从设立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招生规模较小,一般一个专业每年只招收10余名学生。但是,要求学生对地质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级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后,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地质工程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加之,国外学校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使用。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也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实践工作能力,在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
地质工科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可以归结为3个基本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是培养方案与模式,即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
三是培养规模,即在一定的时期内,要培养多少地质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国家需要。
素质结构发展趋势、我国基本国情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际办学经验来决定。
地质科学发展趋势
(1)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主要包括:能源与矿产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发现、勘查、开发和保护。
(2)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主要包括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湿地环境、城市环境、草原环境等等),进行评价和预警,为社会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
(4)基础工程地质问题
主要包括人类工程(水利设施、路桥、核电站、大型民用建筑等)的地质基础研究与环境保护等。
(5)全面深入认识地球
加强学科综合研究,全面了解地球系统的作用原理,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指导。
(6)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学科发展。
国情与经济发展需要
首先,中国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且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地质工科教育原来面向的地矿行业也在经历体制上的根本性转变,国土资源部的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已完全不同于原地矿部。资源的勘查、开发工程、基本建设中工程地质市场等将由市场经济规律支配,而资源的监测管理、保护和分配、地质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和评估,则由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资源政策和法规来调控。今后,地质工科教育面向的主体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行业,而是市场。实际上,现代地质工科已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等,普遍存在于许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的生产中。因此,地质工科教育面对的领域将是十分广阔的。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爆炸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素质终身教育教育时间显得太短。因此,本科教育只是地质工科类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暂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包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
基本国情是经济尚欠发达、人口多,高等教育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培养一位大学生要花费国家大量钱财,我们不能把国家投入的有限的财力单纯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应该使培养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能马上承担一定的专业工作,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国外地质工程师
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可以看出,21世纪将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兴起的时代,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空间和认知等科技领域的革命性成果将带动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航天航空、环保、文化和科技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型产业的兴起。以地球科学为基础的集成了电子、信息、空间技术和新型勘察技术的地质工科,在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体系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未来社会将要求地质技术人才具备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能力。因此,国际上对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
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手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地质问题。二次大战后,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随之产生了诸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灾害频繁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国际上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社会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法律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十分错综复杂,这单靠科技进步和工程创新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手方能解决。因此,国外在培养地质工程师时,强调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素质和创新潜力的地质技术人才。
工程地质测绘标准
设有地质类专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来源于不发达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学为主体的观念,坚决避免以条件,以教师来进行课程设置的现象,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地质工科类专业发展要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教与学的依据。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常组织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中,注意把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体系中,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知识传授与智能、技能训练的结合。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同时,强化实验、实习的教学环节。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尽量增加选修课,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
教学计划应突出以下4个特点:
⑴以主干地学学科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⑵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其课时要占一定比例。
⑶与人文、管理学科融合渗透。
⑷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
地球科学是一个大科学,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非常复杂,课程设置可繁可简,关键是要围绕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地学教育,他们的地质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类课程:通修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综合研究性课程。在学习国内外教学模式和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计划的修订,逐步形成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力求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和宽口径、大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新的课程体系由大学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和学科方向选修课程三个层次构成。
这种做法,近几年在中南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未因为专业课数量的减少而受到影响,相反,同学们对地球科学的整体性有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一些具体的地质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了更好地表现。实践表明:综合的、系统的课程体系比分散的、琐碎的知识累加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实验与实习要求
实践教学在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各高校由于专业改制和扩大招生,造成教学资源紧张,尤其是实验实习课程更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想尽办法坚持做到不减少学生的基础课实验时数,坚持教学实践环节必须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
在进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设时,必须注重加大教学硬件资金投入,使实验仪器设备水平上档次,努力提高实验手段,选择科技含量较高的实验,给学生观察、动手提供优越的条件,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尽快提高专业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添置一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建设较高档次的实验室;另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使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紧密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们通过参加实际项目的攻关,学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们实际科研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
现代高级科学技术研究或者发展战略研究人才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导力量,必须作为中国科教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来抓,建设大量的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研究或发展战略研究的人才队伍,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具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由于中国地矿行业不景气,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太安心地质类专业的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改行或调离本专业,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出现优秀师资短缺,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
要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热爱地学教事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学历层次、理论水干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本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等。要采取措施在设有地质工程专业的学校建立一支完整的学术梯队,包括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体措施包括提供研究经费、提高地质类教师待遇。同时,加大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培养提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推动地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的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极不相适应。可以这么认为,教书匠只能够培养出应付考试的高才生,但在创新能力上却是低能生。面对众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抱怨。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事实。确立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发展与国民经济战略实施相适应的现实需要。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引进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教学与科研并举,形成既出成果和效益,又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的局面,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形成一支热衷于教学工作又善于运用科学规律指导工作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和科研型管理干部队伍。
教学研究与改革
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许多新知识不能及时反映在书本中,这就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更新教材内容,尽量将与专业发展密切、反映国际国内学术发展前沿和交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材,促进基础课程的通用化。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同时,加强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但也要针对我国各高校所办地质工程专业的不同侧重面,不一定要过分强调使用统编教材,要适当注重各校特色,没有特色就会丢掉优势。
(2)教学方法改革,就是要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讲授太细,教师要精讲、少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把课堂讲授与研讨、模拟、案例教学、实践等形式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应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满堂灌
扬长教育教育方法、精致教育方法、主体性教育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创造教育方法、生动教育方法以及养成教育方法等,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改革教学手段,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在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师生获取信息水平和科学技术素养等方面均起到了促进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节约大量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第二,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可以更加清楚其知识结构,并十分方便地实现各种各个知识点的链接,便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和逻辑联系;第四,可将教学课件放置于校园网的教师个人主页上,便于学生的课后学习。还可开设BBS讨论区,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实现交互式教学。有些大学己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培训,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熟练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反响较好,教学质量已有明显的提高。
毕业论文(设计)
把好毕业论文(设计)关,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处理能力的检验和基本训练,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特别予以重视。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我们在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参考的同时,必须联系实际、结合技术改造和科研课题进行,提供多种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案供学生选择。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程序和规章制度。教师要认真管理,能使学生们学到必要的从事科研工作的方法,能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出贡献,能确保教师的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只有通过对上述各个教学环节的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我国的地质教育赢得较高的声誉,提高我国的办学水平。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科书
1.构建地质工科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依据
针对21世纪对地质工科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明确了地质工科类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影响培养目标达成的主要因素,这将为建立评估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指标内容提供依据。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校园与学科基本建设、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实习场地、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等。校园与学科基本建设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鉴于师资队伍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地质工程专业教育以培养能在资源勘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勘察与评价、管理各类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教师所在的社会岗位实践经验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所应重视的主要环节之一。管理水平是管理者素质和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程度的综合表现,它既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这依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制度的优劣而论。实践表明,无论是办学条件的改善,还是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抑或是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都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验设施、实习基地是开展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实验设施包括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开设条件,实习基地则是指培养地质工程专业所面向的能够承担学生技能培训任务的社会岗位或准岗位。此外,图书资料、教学辅助工具等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构建地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过程中,上述因素都应该成为必须考虑的内容。
(1)完备性原则
根据评估学原理,一个评估系统的指标体系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应当包含或覆盖评价对象的全部本质属性。地质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质量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蕴涵的属性范围极为宽广。对它的评估,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疏漏其他方面对其的影响。就评估内容来说,对目标所包含覆盖的全部内容,要尽力反映,至少不能遗漏其主要部分。例如,评估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就应同时从教学业绩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着手。这就是说,在评估过程中不能只看一些体现教学业绩水平,如学生的学习质量等,还应看学校教学过程的质量,包括为确保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生源、经费、设备等。一般说来,教学业绩是通过教学过程产生的,是教学过程全部的综合反映。教学过程质量是源,教学业绩质量是流,前者决定后者。如果忽视对教学过程质量的把握,那么对教学业绩质量的评估就难以做到客观而准确。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应将业绩质量同过程质量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二者互为映照,彼此关联,共同对教学质量做出切合实际而又全面的评估。
(2)实用性原则
对地质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增加评估的维度和有用信息的提取量来做到使评估完备、精确,但这需要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代价。因此,所编制的评估体系,应在保证评估目标能够得到体现的前提下,力求简易,以较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信息,做到少而精,疏而不漏,并最大限度地少列主观色彩浓厚的综合性指标。这样在评估过程中,就能做到收集信息方便,费时少,主评人员容易掌握,便于配合,减少误差,从而既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又使评估体系达到简单、经济、实用的要求。
(3)现实性原则
在编制全国地质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时,不能把视角局限在静止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已有业绩上,而应同时考虑动态的办学资源的利用渠道和效率,使评估工作同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发展
4.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与发展规模
尽管中国有几十座大学设有地质工科类专业,各学校的招生规模在几十至百余名不等,但从社会需求来看,其数量根本满足不了国家的需要,每年毕业生的供需比达1:2~5,特别是一些地勘基层单位多年没有招收到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地质技术人员奇缺,很多找矿工作都是返聘离退休人员中国资源的供需保证程度已满足不了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前特别需要扩大地质类专业的培养规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部在下达招生计划时,对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可规定该校必须招收地质类专业学生的指标数,从而保证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以上对地质类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大概是在2000年-2015年,其实就业情况是地质队都提高标准招收研究生(最后对一大把研究生还要挑选),一是相关人才供大于求,二是为了减少招生麻烦,就业岂止是严峻。
(1)高校分类:传统“王牌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2)学科分类: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大学、石油大学;
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7 所,本次参评26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38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