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漷河

更新时间:2022-04-02 17:11

城漷河,因上游有城河、漷河两支故称。主流城河,又名荆河,古名南梁水,淮河流域南四湖昭阳湖)湖东支流,原为独立两支,1960年漷河改道并入后称城漷河。在山东省南部,南四湖以东。以城河为主源,城漷河发源于山东省邹城市凤凰山,南经枣庄市山亭区、滕州市、微山县留庄镇沙堤村(时口)南注入昭阳湖。流域面积916平方公里,全长81公里。主要支流漷河,中游有荆泉水汇入。滕州市县城段历史最大洪峰2270立方米/秒。1960年,在上游建成岩马、户主水库,控制了上游大部分洪水。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城漷河,以城河为主流,源于平邑县西南山区(白彦区羊南山与岳山之间)(一说邹城市凤凰山),流经邹城市、山亭区、滕州市、微山县入昭阳湖,全长81公里,流域面积912平方公里。港沟崖村南的北满庄是城河和漷河两大支流水系的汇合之地,以下至昭阳湖口7.9里,为1959年新挖河道,称之为城漷河。城河是主源,长71.8公里;漷河为支流,长56公里(1960年改道,在滕州市西岗镇满庄入城河后,河长减为49.7公里。)。

在山亭区,城河自发源地邹城市(原邹县)凤凰山入境,在店子镇注入岩马水库。次支流发源于水泉乡辛庄水库东北,在冯卯乡青石村东与干支流汇流,沿城头乡北边流入滕州市(原滕县),境内流域面积351.1平方公里,干支流全长29.5公里,境内最大河河床最宽处约150米。

在滕州市,城河于陶庄村东入境,流经东郭、东沙河、城郊、城关、洪绪、姜屯、级索、西岗8个乡镇,在西岗镇满庄纳漷河后,下称城漷河,从甘桥村西出境至微山县。境内长42.7公里,河床宽120~300米,下游最大堤距650米。

在微山县,城漷河至留庄乡蒋坑村东南入境,于留庄镇沙堤村南注入昭阳湖。境内长1.9公里。此河系山洪季节性河流,含沙量大,进入平原后,比降突缓,致使河床变浅,泄水缓慢。全长81公里,流域面积916平方公里。

河道变迁

城漷河,由历史上的城河与漷河串流、合并形成。城河前称南梁水,因汉代近水有梁城而得名,又称荆河,古籍记载多有变迁。《水经注》引地理志曰:“水出蕃县东北平泽若轮焉,发源成川西南流,西至湖陆县注于泗,泗沛在湖陆县西合流,也言南梁水入沛。”康熙《滕县志》载:“南梁水,其源出自城东北十五里,左曰‘趵突泉’,右曰‘荆水泉’,并南流汇于一。西南至于洪村,折而南三里余,复转而西,过跻云桥又西经旧滕城北……由沛入泗。”乾隆十二年(1747年),漷水在东郭镇坞沟村南决入南梁水,称“漷水夺荆”。

漷河古称漷水,《水经注》记载:漷水出东海(平邑县境)合乡县,经鲁国邹山(邹县峄山)东南,而西南流,又迳蕃县(滕州)故城南,又西迳薛县故城北、仲虺城(微山县欢城)北至湖陆(古沛县境,已沉入昭阳湖),入于泗。漷河历史上曾有3次大改道。第一次是周灵王十八年(公元前554年),漷水本为鲁国和邾国的界河,漷水移入邾界,鲁国随而占有漷西邾国之地。第二次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漕运河东移,即工部尚书朱衡所开南阳新河,恐河沙堵塞河道,而修皇甫坝,“遏其南流,导之北出赵沟,始与南梁会”。第三次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漷水夺荆”,漷河上游成为城河上游,致使南梁水滕县城以下漫溢成灾。新中国成立后,对城漷河多次治理,1959年自港沟崖村以下至湖口9.2公里筑堤、开挖新河,漷河从北满庄村并入城河,形成现城漷河水系。

水文特征

城漷河属山洪河道,担负着排洪除涝任务。上游支流较多,源短流急,含沙量大,侧蚀严重,多湾无堤。平原河段比降突缓,河床宽浅,易改道漫溢。每有滩地阻水,出口处又受湖水顶托,因此,每年汛期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来防洪。1957年7月15日,滕州市(原滕县)水文站测得县城段最大洪峰2270立方米/秒。1960年,在上游建成岩马、户主水库,控制了上游大部分洪水。

主要支流

漷河。前身是古漷水的支流——明河,发源于山亭区水泉乡长城东北(李家峪),于小宫山东入滕州市(原滕县)境,流经东沙河、南沙河、洪绪、鲍沟、级索、西岗6个乡镇,从北满庄汇入城河。流域面积244平方公里,全长49.7公里。河床宽近百米,下游堤距一般150~200米。漷河原于微山县欢城镇时口村入昭阳湖,全长57.7公里,流域面积243.4平方公里。1960年改道,在滕州市(原滕县)西岗镇满庄入城河后,河长减为49.7公里。

荆泉。位于城郊乡后荆沟村东北,在峄山断层内,断层以东石灰岩层的地下水向西南流动,受断层西盘砂页岩的阻挡,升至地表形成泉群。旧志曾冠以荆水、趵突、五花、大沸、小沸等泉名。今俞寨村西南有碑刻,碑文是:“晓驰匹马出滕城,观得双泉最有情。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味涵曲蘖冰壶泻,光澈琼瑶雪窦倾。从此疏源流不尽,万年国计赖泠泠。余奉命总督泉源,滕东十里许,忽见两泉源流汹涌,势如趵突,且味甘醴,南北对峙,人莫知其名,因以南北趵突名之,聊赋诗以识岁月云。明弘治四年(1491年)岁次辛亥五月吉旦。赐进士出身工部主事越东黄肃书。”据1959年实测,丰水期泉日涌水量88524立方米,枯水期为26400立方米。1964年开始提泉水灌溉,面积最多达5000亩。1979年,县自来水厂在荆泉钻井,向县城供水,荆泉成为县城居民用水的主要源泉。1985年,日供水量已达万立方米。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城河,前身为南梁水。1568年(明隆庆二年),为保运河通航,在漷水修筑皇甫坝(今鲍沟镇前皇甫村)截流,漷水改造入南梁水。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漷水在今东郭镇前坞沟村南决口进入南梁水,史称“漷水夺荆”。漷水入南梁水后,水量倍增,致使县城以下冲淤分流,漫溢成灾,居民各自设防,形成沿河断断续续的河堤和围村堰,增加了当代治理难度。1949年后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治理。1959年前,沿旧堤培修加固。1959年至1964年,按规划调整水系,全面设防,堵闭分洪口。1975年以后,按山东省湖东地区除涝规划,在县城附近分段裁弯挖河。施工规模较大的有1959年冬至1960年春,湖口至港沟崖9,2公里筑两堤,堤距650米,漷河从张庄并入城河形成城漷河。1964年冬,港沟崖以上,按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退筑南堤5.1公里,东至泉上。北堤,港沟崖至龙庄和姚庄前两段裁弯筑堤1.46公里。1975年冬,大庙至洪村裁弯2.3公里,河底宽70米、1985年春,县城南2.1公里裁弯,河底宽120米。搬迁房屋136间,清除树株1.5万棵,砌石护岸长3公里。三个阶段治理累计用工160万个,投资246.83万元,完成土石407.1万立方米。

漷河,由古漷水演变而成。“漷水夺荆”后失其上源,只剩支流明河。1959年冬开始治理漷河,从北满庄至吕坡,长12公里,沿河筑堤。1964年冬,在高庙以下局部退堤取直。1974年11月,组织西岗、级索、金庄、鲍沟等公社复修两堤,加高1米,完成土方47.65万立方米,用工39.9万个。同时建成付楼、张庄、董庄、赵庄4处涵洞和北满庄、董庄石护岸。1980年至1983年间,在董庄、北满庄河段三次护岸,护砌总长500米。

建国后,先后6次治理城漷河。其主要工程有:下游裁弯取直,展宽堤距,培修堤防,改道并流;中游退堤复堤,疏浚河床;上游修建水库,拦蓄山洪。 1962年,城漷河治理工程列入省基建项目,设计标准:堤距600米,堤顶高程36米,堤顶宽3米。1963年出民工3000人,按设计标准疏挖下游河道并复堤,完成土方13.4万立方米,用工日12.9万个,国家投资11万元。 1975年春,留庄乡出民工1000人,修复加固入湖口段堤防,长1.2公里,堤顶高程38米,顶宽4米,边坡1∶3,汛期前竣工,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用工日3万个。从此,城 河下游才有较完整的堤防。 1983年,治淮委员会沂沭泗工程局投资12.5万元,济宁市水利局投资7万元,护砌下游左岸挡土墙,长873米。微山县水利局按挡土墙顶高程36.5米,顶宽0.5米,墙底宽1.5米,基础宽2米,厚0.5米,高3米的设计标准施工,完成土方1.15万立方米,砌石0.35万立方米,用工日2.5万个。 1987年5月,县水利局护砌下游右岸,长162米,完成土方0.16万立方米,砌石0.06万立方米,用工日0.32万个。 1990年5月1日,县水利局专业队护砌右岸,长200米。8月20日竣工,完成土方9000立方米,砌石1200立方米,用工日8300个。 治理后的城漷河,长81公里,境内长1.9公里,流域面积916平方公里。上游无堤防,下游堤总长46公里,堤距510~600米,堤顶高程37.8米,顶宽4米,边坡1∶3,河槽深1~3米,河口宽80米,下游安全泄量950立方米/秒,相当于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50%。

蓄水工程

岩马水库,是枣庄市最大的一个水库。地处城河上游,位于山亭区冯卯乡岩马村,集水面积357平方公里。跨邹县、平邑县、山亭区。1959年11月20日正式开工,1960年大坝竣工。此后,又多次完善修补。水库的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全长1710米,最大坝高27.8米,坝顶宽9米,临水坡1∶3,坝顶高程135.2米,防浪墙顶高程136.2米。副坝为均质坝,全长940米,最大坝高15米,坝顶宽6米,临水坡1∶3,背水坡1∶3。放水洞出口处设有水电站,装机4台,1000千瓦。水库设备水位129.75米,校核水位132.9米,兴利水位128.0米,死水位117.0米。总库容202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410万立方米,死库容960万立方米。可安全防御千年一遇洪水(日降雨517毫米),削减洪峰71%,最大下泄量2270立方米/秒。1983年划归枣庄市直辖。

辛庄水库,在山亭区水泉乡,漷河源头,1980年8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兴利库容量305万立方米。

户主水库,位于滕州市(原滕县)东郭镇上户主村西北600米处,距县城17公里,拦城河支流,控制流域面积44平方公里。总库容18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10万立方米。因涉及滕州市(原滕县)和京沪铁路的防洪安危,1976年被山东省列为重点中型水库。 1959年10月,动工清基,东郭公社承押施工任务。11月开始回填筑坝,11月9日,民工增至7637人,设10个施工大队,1960年7月竣工。拦河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长1010米,顶宽6米,最大坝高15米。 溢洪道分东西两处。1968年,西溢洪道由50米开宽至70米,两溢洪道总宽80米,高程122.82米。百年一遇洪水(日降雨363毫米),最大泄量38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45%。从1960年到1987年底,最大溢洪量只有44立方米/秒,出现在1971年8月20日。 放水洞有东、西两个。1968年改建后,每个最大放水流量5.49立方米/秒,分别放入东、西干渠。1975年,洞出口各安装一台75千瓦水轮发电机。 为防御可能最大降雨,1976年7月,大坝加高1.3米。经多次维修加固,国家共投资199.05万元,用工200.23万个。1982年三查三定时核算,可安全防御500年一遇洪水(日降雨470毫米)。

灌溉工程

岩马灌溉区,分为老灌区和新灌区。老灌区开发于1964年冬季,在平原区发动4万人,筑坝开渠,田间配套。拦河新加5坝闸。老灌区内包括13个公社,227个村庄,开挖干渠全长86.1公里。支渠77条,全长175.7公里。斗渠399条,全长269.7公里,完成主要建筑物300座。共计土石方495万立方米,其中砌石8万立方米,总工日373万个,国家共补助经费136.3万元。灌区由1964年的15万亩扩大到1966年的22万亩。经灌溉后,粮食产量大增,由原来的亩产125公斤增加到252公斤。1970年春季,对岩马水库库区又进行重新规划。新灌区范围是北起放水洞,南至十字河,长45公里。东邻薛河,西到津浦铁路,宽17.5公里。灌区内包括8个公社,21个村庄,灌溉24万亩山区农田。此灌溉区完成两条主干渠,一条总干渠,主干渠流量3立方米/秒,总干渠流量20立方米/秒。总干渠全长37.2公里,沿途腰斩16条河,拦截67道沟。绕过95座山头,劈开89个山岭,穿过3个村。主要建筑物166个,分干渠7条,总长48公里。支渠35条,总长142公里。

防洪设施

城河防洪坝 。1984年,县政府投资130万元(其中省拨款23万元)对城河进行裁弯取直,修筑防洪坝东从化工厂,西至京沪铁路桥,全长1.5公里。1985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开工,动员10个乡镇的民工5000人,奋战25天,用工日24万个,取直整平底宽为120米、上口宽为125米的河床,两岸筑起高5米、顶宽10米的防洪堤坝,填挖土38.5万立方米,完成了第一期工程。接着进行了石砌护坝的第二期工程,由市政工程队等9个施工单位,1000人参加,于5月15日动工,至7月底竣工。完成化工厂弯道处导流坝护坡垒砌425米。北岸为长1170米的50号水泥砂浆砌块石挡土墙,基础宽2.35米,墙身高5米、底宽1.95米,临河面边坡为1:0.316,临土面为直墙,南岸是长789米、50号水泥砂浆砌块石挡土墙,基础宽22米,高1.5米,.墙身、墙高4.5米,底宽18米,顶宽0.45米。临河边坡为1:0.316,临土面为直墙,两岸全长2759米。南北岸各设置下河暗台阶2处,台阶坡比1:2,宽度1米。共完成砌石方2.59万立方米,土方5.8万立方米。工日5.84万个。石坝峭立城河两岸,堤顶有10米宽的平坦道路。两侧栽植垂柳,供人散步乘凉。该项工程的完成,按设计标准能通过流量1500立方米/秒的洪峰。解除了荆河洪水对县城和京沪铁路的威胁。

滕南城河橡皮坝 。1986年,滕州市(原滕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城河裁弯取直的基础上,于荆河公园南端,兴建起鲁南地区第一条拦河橡皮坝。该工程于9月1日开工,当年12月底建成。由县水利局设计,城郊水利站和南沙河桥工队联合施工。施工方法,为清基后上砌,石坝长116.5米、宽8米,高0.5米,在石坝基上置橡皮坝,橡皮坝长116.5米、宽8米注水后呈椭园水囊,北端建三层框架结构控制室、装备SH-12 双吸水泵,控制橡皮坝的升降。该项目挖填土方3600立方米,砌1000立方石块,浇灌混凝土1000立方米,共用工日10000个之多,总投资28万元。橡皮坝内注水最大升高2.5米,蓄水量40万立方,水面宽120米,回水长1.5公里,子河回水2.5公里,相当于一个二级水库,橡皮坝的建成,不仅对净化城市环境,调节气候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为工业用水,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

采砂

河沙是滕州市(原滕县)天然的地材之一,盛产于东沙河、南沙河、北沙河、城河四大河流,储量丰富,质泽优良。沙为黄棕色、具有质硬,含硅量高、透明度强、梭角突出、颗料均匀、纯净无杂质等特点。始开发于清末,当时多为民间以销定产,供津浦铁路专用。1942年后,转向专业经营方式。境内南沙河高庄,城内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都设有河沙经销站。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河沙进行了大力开发。从1963年起,先后在城关镇、界河、南沙河、东沙河、鲍沟等地建河沙开发站,年产河沙达22万吨,其中外调15万吨。到1985年的23年中,外调河沙近1000万吨。其中城关镇400万吨,界河175万吨,南沙河、东沙河、鲍沟等400万吨。外调的河沙,除大力支援南京长江大桥、晏城黄河大桥、兰考黄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外,还供应上海、安徽、河南、江苏等省、市,成为滕州市(原滕县)主要外向产品之一。1987年,全县有5个厂家开采河沙,年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为192万元。

城防

滕州市原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东,海拔61-68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城区北部有赵王河,南部有城河,京沪铁路从西部穿过。1369年(明洪武二年),以砖石砌城墙,并引南梁水(城河)穿黄山桥入护城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