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涌村

更新时间:2024-08-28 19:03

塘下涌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位于松岗街道中部偏西,距离街道办事处约4.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燕川村洪桥头村东莞市长安镇涌头村及大岭山镇杨屋村。该村东西两端地势较低、中间略高,形似一只往河涌爬行的龟。洋涌河(当地俗称茅洲河)发源于阳台山西麓,流经该村东南部。村附近有老虎坑水库。

历史沿革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黄松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燕塘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59年,属松岗公社塘下涌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松岗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松岗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松岗区塘下涌乡;1986年10月,属松岗镇塘下涌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2004年,属松岗街道塘下涌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为农业,种植水稻、花生、甘蔗、橙、荔枝、龙眼等。改革开放后,村集体兴建厂房,出租物业,经济效益颇为可观。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1840人,其中男性908人,女性932人;80岁以上80人,最年长者99岁(女)。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252人、台湾同胞4人。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村民主要为黄姓。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黄氏先祖黄龙崖至此地开村立业。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老围现存约30座传统民居。老围又称田心围,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长68.7米,宽65.2米,占地面积4479.24平方米。围门位于西南角,平脊,两面坡,红瓦覆顶,四周有围屋。围门旁有角楼,20世纪80年代重修,共二层,平面呈近似正方形,长5.9米,宽5.5米,高5.2米,占地面积32.4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墙,硬山顶,船形脊,灰瓦覆顶。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老围内的民居大多已改建,屋内重新间隔,角楼后部亦已新建楼房。围中部以三开间建筑为基本单元,横向8排,纵向8列。上、下天街及第四排和第五排之间各有一横巷道贯穿东西,宽1.6米;9条纵巷道纵贯南北,宽1.2—1.5米。单元房为前天井、后正房格局,建筑风格、式样基本一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塘下涌三村209号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80平方米,三开间;大门有石框,门罩上有灰塑。砖木石结构,硬山顶,灰瓦覆面。塘下涌村三村259号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100平方米,三开间;清水砖墙,红砂石砌墙角地脚;砖木石结构,硬山顶,灰瓦覆面。

老围西侧有月池,宽约70米。月池西面有一大一小两尊“文”“武”石狗公(雕像),用玄武岩雕琢而成。“文”的石狗公为大,一般放在民宅门口,期望子孙读书成龙;“武”的石狗公为小,一般放在村口,传说有护卫村民的作用,均被列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村内现存2座黄氏宗祠。

勉耕黄公祠,始建于清末,1997年重修。占地面积667平方米,坐北向南,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布局;清水砖墙,用条石砌墙角;凹斗式大门,大门有塾台,红砂石门框,门额书“勉耕黄公祠”;大门两侧有对联“勉贻垂世泽;耕读振家声”。檐壁有人物、山水彩绘。祠内有匾额“永思堂”。

见松黄公祠,位于勉耕黄公祠后面,始建于清代,1982年重修,占地面积171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前后堂、一天井、两廊房组成;砖木石结构,正面贴绿色瓷砖,其余为清水砖墙,用条石砌墙角;凹斗式大门,石门框,门额书“见松黄公祠”,大门两侧原有对联“江夏垂德源流远;三七遗芳世泽长”,现无存;前堂门外有一小院子,院两侧各有一门楼,院内有一口井。

传统习俗

每年清明和重阳节,村民到祠堂、祖坟祭祀先祖。重大节日期间,村民集中吃大盆菜。

赛龙舟和舞醒狮是村中主要的民俗活动。赛龙舟形成于清朝,流传至今。

本地美食

春节期间,村民自制茶果、油糍、割刀、薯生、薄撑、油角、松糕等传统食品。

公共设施

国道G107线广深公路、广田路、燕塘路经过该村。1960年通电话,1964年通电,1993年通自来水,20世纪90年代末通互联网,2010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50年,村里有塘下涌小学,1999年,塘下涌、罗田、燕川3所小学合并为燕川小学。2015年,村里有化雨小学,设6个年级,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20人,教职工76人。有化雨幼儿园,在园幼儿480人,教职工40人。建有文化广场、体育场、牛黄山公园、对面山公园、红围公园、星光之家老人活动中心等。另有社区阅读中心,藏书4000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