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23:39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是指因高分子结构的改变,而使摩尔吸光系数(molar extinction coefficient) ε 增大的现象,亦称高色效应。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由于获得有序结构而产生减色效应的高分子,变性成为无规则卷曲时,减色效应消失的现象叫增色效应。
分析化学中,增色效应是指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也称浓色效应。
ε 与电子跃迁前后所占据轨道的能差及它们相互的位置有关,轨道间能差小,处于共平面时,电子的跃迁概率较大,ε 值也就较大。在分子中,相邻的生色基由于空间位阻效应而不能很好的共平面,对化合物的吸收波长及ε 值均有影响。
例如二苯乙烯由于存在双键,具有顺反异构体,反式异构体的两个苯环可以与烯的键共平面,形成一个大的共轭体系,它的紫外吸收峰在λmax=290nm(ε 27,000);而顺式异构体两个苯环在双键的一边,由于空间位阻不能很好地共平面,共轭作用不如反式的有效,它的紫外吸收λmax=280nm(ε 14,000)。
这种由于空间位阻使共轭体系不能很好共平面而引起的吸收波长与ε 值的变化,在紫外吸收光谱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结构测定中十分有用。
生物学增色效应
在生物学研究中,增色效应通常指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 分子具有吸收250~280nm波长的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 260nm。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
DNA变性后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一般以260nm下的紫外吸收光密度作为观测此效应的指标,变性后该指标的观测值通常较变性前有明显增加,但不同来源 DNA 的变化不一,如大肠杆菌DNA经热变性后,其260nm的光密度值可增加40%以上,其它不同来源的DNA溶液的增值范围多在20~30%之间。
对某吸收带显示增色效应时,在另外的吸收带上常产生某些减色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