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8 11:57
墨旱莲,中药名。为菊科鳢肠属植物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肝肾阴虚,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干燥地上部分。
味甘、酸,性寒。
归肾、肝经。
用于肝肾阴虚,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1、治小便溺血:车前草叶、金陵草叶。上二味,捣取自然汁一盏,空腹饮之。(《医学正传》)
2、治血淋:旱莲、芭蕉根(细锉)各二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服。(《圣济总录》旱莲子汤)
6~12g。
花开时采割,晒干。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达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长3-10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有时仅波状,两面被密硬糙毛。
头状花序径6-8毫米,有长2-4厘米的细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绿色,草质,5-6个排成2层,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外围的雌花2层,舌状,长2-3毫米,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白色,长约1.5毫米,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花托凸,有披针形或线形的托片。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长2.8毫米,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个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无毛。花期6-9月。
产于全国各省区。生于河边,田边或路旁。
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呈圆柱形,有纵棱,直径2~5mm;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叶对生,近无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披针形,全缘或具浅齿,墨绿色。头状花序直径2~6mm。瘦果椭圆形而扁,长2~3mm,棕色或浅褐色。气微,味微咸。
呈不规则的段。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具纵棱,有白毛,切面中空或有白色髓。叶多皱缩或破碎,墨绿色,密生白毛,展平后,可见边缘全缘或具浅锯齿。头状花序。气微,味微咸。
《本草经疏》:“鳢肠善凉血。须发白者,血热也,齿不固者,肾虚有热也;凉血益血,则须发变黑,而齿亦因之而固矣。故古今变白之草,当以兹为胜。《本经》主血痢及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涂眉发生速而繁。萧炳又谓能止血排脓,通小肠,敷一切疮者,盖以血痢由于血分为湿热所伤,针灸疮发,洪血不止,亦缘病人素有血热,及加艾火则益炽矣,血凉则不出;营血热壅则生脓,凉血则自散;小肠属丙火,有热则不通,营血热解,则一切疮自愈。之数者,何非凉血益血之功也。”“鳢肠性冷,阴寒之质,虽善凉血,不益脾胃。病人虽有血热,一见脾胃虚败,饮食难消,及易溏薄作泄者,勿轻与服。孙真人方用姜汁和剂,盖防其冷而不利于肠胃故也。不用姜汁、椒红相兼修事,服之者必腹痛作泄,宜详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