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23-12-25 14:01

2007年10月20日,由中国复旦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同组建的“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基地。这对于推动医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复旦大学人类学学科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引起了中国人类学界的极大关注。

成立背景

在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前的几年里,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总支书记严峰博士的推动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在访美期间,与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就复旦和哈佛两校在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医学方面进行广泛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

而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彭希哲院长在哈佛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与凯博文教授就医学人类学在复旦大学发展的前景作了详尽探讨。

之后,凯博文教授在对复旦大学访问期间,通过与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科研人员的认真讨论,已就成立“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联合研究中心”一事达成共识。

最后,为促进医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促进复旦大学人类学学科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复旦大学于2007年10月20日成立“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

科研队伍

研究中心由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国际医学人类学领军人物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担任中心荣誉主任,任职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哈佛人类学博士潘天舒担任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乐天教授担任中心的复旦理事会主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华琛(Watson)任本中心哈佛理事会主任。理事会成员还包括其他来自复旦和哈佛的教职人员。著名华裔人类学家阎云翔(UCLA教授) 等都将在中心兼职。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任职于美国戴维森学院和弗蒙特大学的罗力波(复旦特聘教授) 和邵镜红(JEANNE SHEA)教授等将担任中心兼职研究员。

国际合作

在凯博文教授的建议下,“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联合研究中心”将由哈佛-燕京学社和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等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和基金会提供研究资助和指导。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如复旦-哈佛燕京“文化与健康” 研讨会等)、培训专业师资、翻译和撰写医学人类学专著以及开展双方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课题合作和交流互访,来达到推动复旦大学医学人类学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实质性发展。

学术交流

以当代人类学视野中的医学实践和卫生政策为主旨,凯博文教授以总顾问身份,主持复旦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主办的“文化与健康”论坛。论坛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为主要依托平台进行学术活动。

论坛的目的在于展示国外医学人类学研究最近进展,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健康问题热点,反思传统医学模式对异文化的影响,深入探讨人类学对医学研究的促进推动作用,开辟医学、公共卫生政策、健康研究新思路。

论坛的出席者包括国内外高校社会科学、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顶级专家,力图跨越学科的界限、地区的界限和时间的界限,以学术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来深化主题,充分体现本论坛的高水准,也为复旦大学真正成为人类学学科领域的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打下基础。

该论坛目前成功举办过了的几次演讲,每场都吸引了来自各院系的学生,几乎场场爆满,在复旦校园刮起了一阵“人类学”热潮。

丛书出版

《复旦-哈佛当代人丛书》的书目主要包括《道德的重量》,《邻里东京》,《兄弟并不平等》,《全球药物》,《小玩意》以及《疾痛的故事》。

凯博文教授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为《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书系》作总序。

复旦人类学的张乐天教授和潘天舒副教授任丛书主编。

该书系的出版,是复旦与哈佛合作,为实现当代中国人类学走向国际化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有益尝试。

举办讲座

复旦当代人类学讲坛”由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发起,已成功举办两期。

第一期由哈佛人类学资深教授、复旦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医学人类学领军人物凯博文(Arthur Kleinmen)担任本讲坛的开讲嘉宾,于2010年3月19日举办,并发表了以“人类学视野中的关爱和护理”为主题的演讲。

第二期由包苏珊主讲,于2010年年6月8日举办。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人类学教授、国际奥委会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访问教授包苏珊(Susan Brownell)担任本期主讲嘉宾,发表了以“美中大国崛起的盛典: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演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