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加蚋

更新时间:2023-12-23 21:32

大加蚋,又作大佳蚋、大佳蜡、大加腊等,用字未规范。为早期台北市地名,今已罕用。据传为平埔族语Ketagalan(凯达格兰)省音而得;又传Tagal原指沼泽

简介

悬匏居士认为,“加蚋”读音galia,状如簸箩,直径可达二、三米,用于晾晒物品,或临时放置大量粿、面等食品。词收于闽南话漳音辞典。“加蚋”不一定有“大”这一修饰词,可见前说未允。参照台湾早期地名,鸡笼、布袋等,“加蚋”系指台北盆地形状像福建传统竹编用具。

范围

大加蚋为今台北市万华区新店溪沿岸一带平原,原为平埔族「雷里社」或「龙匣社」。1709年垦号陈赖章请准开垦大加蚋草地,三十年内已成汉人聚落「加蚋仔庄」。而后更以大加蚋一词作为堡名,称「大加蚋堡」。

随着大加蚋成为堡名,其所指范围日渐增大。清道光年间已辖有艋舺街、三板桥庄、古亭村、大湾庄、林口庄、上陂头庄、锡口街、新南庄、南港仔街、搭搭悠庄、东势庄、新庄仔庄、圭母卒庄、大隆同街、社仔庄等聚落。(今台北府城、大稻埕、万华区、内湖区、松山区等台北大部分。)淡忘

日据时期1920年废大加蚋堡。将大稻埕、台北城划归台北市,内湖及松山并入七星郡,大加蚋之名遂淡出记忆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