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房三塔

更新时间:2024-04-11 09:27

大平房三塔又名建州三塔、龙城三塔,是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境内三座辽代建州时期砖塔——八棱观塔黄花滩塔东平房塔的统称。其中,黄花滩塔下现存辽代建州城址,为辽宁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简介

三塔所在的大平房镇历史上为建州地。辽朝初年,辽太祖置建州保静军节度使,辖永霸、永康、永和、阜俗四县。建州城址便位于今大平房镇黄花滩村

《辽志》中记载建州:“州在灵河(今大凌河)南,屡遭水患。契丹主隆绪(辽圣宗)时,又迁于河(今大凌河)北,即唐之故崇州城治焉。”《辽志》所说的大凌河北“故崇州城治”,即指今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建州城址处。

历史上的建州城在明朝永乐年间被废弃,建州三塔及其所属寺院就此荒芜。清朝时期陆续有蒙汉移民迁来,形成了新的村落——平房儿,也就是如今大平房镇的前身。建州三塔下,陆续形成了八棱观、黄花滩、东平房等村落,三塔遂以村名命名。

地理环境

大平房三塔位于辽西大凌河谷,三塔南临大凌河,沿大凌河谷道路东西向相隔数里一字排开。大凌河谷是辽代兴中府(今朝阳)地区连通辽中京辽东京的交通要道,沿途州县密布,佛教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这种状态一直持续至元朝时期。大平房镇现存的辽代“三塔一城”便是那一辉煌时期的历史见证。

主要景点

八棱观塔

八棱观塔建于辽代早期,因山下清代建有八棱观而得名。为砖筑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34.4米。塔座分上、中、下三节,上、下两节每面设三龛,浮雕蟠龙、力士、小塔和神仙人物,姿态各异,中节为素面。塔身各面雕坐佛、胁侍、仙童蹈云等。各层密檐均有砖雕斗拱,风格独具,形式特异。塔身佛像为半圆雕,以塔基仰莲层为依托,砌出远远探出塔面之外的须弥座莲台及佛身。八棱观塔造型与艺术雕刻别具一格,塔体结构精巧,以斗栱承托塔檐,但逐层斗栱结构不一,属辽塔中的精品。

2013年,八棱观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923号。

黄花滩塔

黄花滩塔为辽代建砖筑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高约32米。塔基上有束腰两层,第一层束腰内每面各有一个壸门,门内砖雕一只卧蟾,如今已无。束腰上为须弥座。第二层束腰每面各有佛龛两个,内砖雕坐佛一尊,束腰上为砖雕须弥座。塔身八面,其中七面浮雕站立佛像,佛像身着红袍,双手置于胸前,或合十,或抱拳,手势不一,赤脚踏莲珠,头顶部浮雕华盖,每一尊佛像旁边均刻有砖雕人名。塔身东南面设券门,内置木门(今不存),门洞内彩绘佛像和罗汉像,门顶部砖雕华盖及飞天。塔身顶部砌斗栱两层,承托塔檐,檐逐层内收。塔身各角原有风铎,塔顶原有刹杆与火珠,皆不存。

2013年,黄花滩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929号。

东平房塔

东平房塔为砖筑,平面六角形,塔基座每边边长约在4米左右,空心九级,密檐式砖塔,维修前,修缮前残高19.35米,残存八级。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顶四部分组成。塔基座下部由于风雨侵蚀早年残损,上部为塔座须弥座束腰保存较为完整,每面以版柱隔成三个壶门,内雕菩萨像及伎乐人,交角部位雕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置两层莲台,中间隔以额枋,额枋雕法轮、金刚杵等法器。塔身六面,南面中间设券门,通往塔心室,两侧雕胁侍菩萨,菩萨上置宝盖、飞天。北面设假门,门两侧有金刚守护。其它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四面中央雕坐佛一尊,两侧置胁侍菩萨,上饰宝盖、飞天。转角倚柱呈半个八角形。倚柱上承普拍枋,普拍枋上饰砖雕斗拱,转角两朵,补间两朵,单抄四铺作,再上为九层檐及塔顶。

2013年,东平房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926号。

建州城址

建州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城址西北角还残留一段长约200米的城墙。墙基宽8米,顶宽2米,存高3米,夯筑。城址中部有四层台式土筑台基一座,长15米,宽12米,高3米。台基上发现了大量的绿釉琉璃互片和砖块等构件,或为城中官署建筑。辽代建州规模可见一斑。城址旁山坡上今遗存有辽塔一座——黄花滩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初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派人修葺了唐代的昌黎县城址而置建州。城址在今朝阳县木头城子。辽圣宗时,因大凌河水患严重,州城背临凌河,屡遭水害,遂迁到大凌河北,即今黄花滩村古城。统二县:永霸县、永康县。隶属:兴中府(今朝阳)。

2007年,建州城址入选辽宁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第26号。

历史文化

历史传说

民间传说中,大平房三塔的来历和古时战争有关。建州城址中心现存一土台遗迹——俗称“点将台”,当地人认为该“点将台”就是古时为发兵点将而修建的。

据《金史》记载,在金灭辽期间,建州守将遥辇昭古牙与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守将耶律九斤汇合各自麾下的辽军,共计数万兵马,攻打金军的胡里特寨,大战之后,被金国守将完颜杲击败。金国大将完颜昌率军乘胜追击,与昭古牙大战于建州,俘杀其部将曷鲁燥、白撒曷。几经交战后,昭古牙最终战败投降,耶律九斤则不屈自杀,建州与兴中府遂被金国平定。金太宗获闻捷报大喜,赏赐完颜昌银牌十面,同时命令金军安抚新招降的人民。

辽金双方对兴中府以及建州地区的争夺战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以昭古牙和九斤为首的辽军顽强抗金,迫使金国投入了大量兵力。战乱平定后,金国皇帝担心辽人复叛,遂对建州百姓采取了积极的安抚政策。

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十月,金太宗御驾来到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并在此停留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今大平房镇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建州的战乱平定后,皇帝亲临兴中府,期间有大臣上奏,说大凌河边的山形地势犹如一条土龙,所以久久不能安定,需要修建三塔,分别镇住龙头、龙腰和龙尾,方能保万世太平。皇帝听闻奏报,遂命令建州官吏依堪舆之法择处造塔。故今有八棱观塔镇龙头,黄花滩塔镇龙腰,东平房塔镇龙尾之说。如今三塔仍耸立于大凌河畔,保佑着一方平安。

民俗活动

大平房三塔下的村庄一直延续着“转塔”这一特色民俗活动。“转塔”活动起源于辽代,已有900多年历史。当时,佛塔建成后,百姓到塔下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为亲人祈福。同时,一些乐善好施的富裕人家便在塔下熬粥布施。这个风俗一直延续下来。

据当地的老人们讲:辽代建州城的时候,塔前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庙宇,那时候的“转塔”规模达到了鼎盛时期,晚上转塔的时候,当地的喇嘛和一些信徒席地而坐,一齐唱诵嘛呢,人数多达百余人,拜塔转塔者如潮涌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皇家庙宇已不复存在,但这一习俗流传至如今。农历四月十五日为塔的生日,这一天,众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塔前,或朝拜、或求子、或祈祷、或求消灾祛病。转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转塔者绕塔正转三圈,反转三圈,数步一拜,以表诚意,此转法是当地汉人的习俗;另一种是蒙族信徒的转法,每圈都是顺时针转塔,转塔至少三圈,圈数越多功德越多。转塔节是昼夜活动,白天扭秧歌、搭台唱戏、舍粥、舍糖果,晚上转塔祈福,当地的蒙古族信徒围塔而坐,手捻佛珠,口念嘛呢,为朝圣者祈福,祝愿国泰民安。远近闻名的黄花滩“转塔节”是一项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

2020年6月,三塔中的“黄花滩转塔”入选为朝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旅游信息

大平房三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沿大凌河方向,由西向东,分别是八棱观塔、黄花滩塔、东平房塔。三塔相隔数里,其中,八棱观塔就在京沈高铁奈林皋站南侧不远处,游览三塔可在此站下车。如果从朝阳市区方向而来,可先到东平房塔,再由东向西依次游览,沿途可领略大凌河风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