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5 11:50
大明镇,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地处华州区西南的高塘塬区,东与瓜坡镇、杏林镇为邻,南面一隅与商洛市洛南县接壤,西接高塘镇,东南连金堆镇,北邻赤水镇、瓜坡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9.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7千米。总面积163.25平方千米。
因镇政府驻地传说曾有明代皇子流亡所过的寺院大明寺而得名。
明清属华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为华县的大明乡。
1949年5月,改为大明区;同年8月,与丰镇区合并为六区。
1953年7月,又恢复大明区(一度称八区)。
1956年4月,为高塘区的大明乡。
1957年4月,撤高塘区,大明乡直属县政府。
1958年9月,成立星火公社。
1959年1月,为渭南县高塘公社的大明管理管辖。
1961年9月,改称华县的大明公社。
1984年,改为大明乡。
1998年,改设大明镇。
2010年12月,与原金惠乡合并为大明镇。
截至2011年末,大明镇辖大明、三义、高楼、沟南、孙堡、吕塬、赵家、算王、唐安、杜湾、白泉、方寨、里峪口、渔池、水渠、马场、桥峪、汤坊、毛沟、北耐、李岩、寺王、韩凹、崔马、兴国、杜塬、下李、雷西、薛马、马峪30个行政村;下设20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大明镇下辖2个社区、16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大明街。
大明镇地处华州区西南的高塘塬区,东与瓜坡镇、杏林镇为邻,南面一隅与商洛市洛南县接壤,西接高塘镇,东南连金堆镇,北邻赤水镇、瓜坡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9.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7千米。总面积163.25平方千米。
大明镇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山区崇山峻岭,蜿蜒起伏,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为黄土台塬,塬区有“三塬两沟两川道”之称。最高峰位于草链岭,海拔2644米;最低点位于孙堡村王岩组北,海拔500米。
大明镇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多雨。年平均气温在16℃,极端最低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38℃。生长期年平均216天,无霜期年平均192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以8月最多。
大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是遇仙河、马峪河。其中遇仙河发源于辖区内的桥峪,自南向北纵贯境内流长25千米,经赤水镇注入渭河。马峪河发源于辖区内的马峪,自南向北流经境内流长10千米,经瓜坡镇注入石堤河。
大明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山洪、黄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
截至2011年末,大明镇辖区总人口3345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000人,城镇化率11.96%。另有流动人口500人。总人口中,男性16904人,占50.53%;女性16548人,占49.47%;14岁以下4216人,占12.6%;15—64岁26267人,占78.52%;65岁以上2969人,占8.88%。2011年,大明镇人口出生率8‰,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5.6人。
截至2018年,大明镇户籍人口34970人。
2011年,大明镇财政收入525.33万元,比上年增长12.7%。人均财政收入2073元,比上年增长1.3%。
2018年,大明镇有工业企业23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7个。
2011年,大明镇农业总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1%。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大明镇粮食生产34358吨,人均1027千克。其中小麦18379吨,玉米15979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大明镇蔬菜种植面积0.4万亩,主要品种为大蒜、西红柿。畜牧业以饲养奶牛、生猪、羊、家禽为主。截至2011年末,大明镇牛存栏2580头,生猪存栏2800头,羊存栏4980只,家禽存栏7万羽。2011年,大明镇生产肉类1025吨;畜牧业总产值2179.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4%。林果业以大接杏、核桃、板栗、花椒为主,辖区林果面积2.8万亩。
大明镇工业以建筑材料加工、家用电器加工为主。2011年,大明镇工业总产值5972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95%。工业企业36家,从业人员达1604人。
2011年,大明镇商业有网点120个,从业人员270人,2011年,大明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756万元,比上年增长5%。2011年,大明镇境内金融机构2家,各类存款余额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亿元。
大明镇境内有赤大路、东金路等县道纵横交错,贯穿其中。截至2011年末,大明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5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0.38米。
截至2011年末,大明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30个,配备公共文化共享设施31套,农家书屋30个,藏书11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60余人。截至2011年末,大明镇综合电视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
截至2011年末,大明镇有幼儿园6所,小学2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4924人,专任教师35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8%,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截至2011年末,大明镇有乡镇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室30个,其他个体医疗机构23个,专业卫生人员61人。2011年,大明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5.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
蕴空禅院
蕴空禅院位于华州区大明镇政府西南六千米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东汉,旧名“去寂寺”。至于“蕴空山”“蕴空禅院”的“蕴空”之名,当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乾法师谈起,普乾法师为了尊崇名高望重的“蕴空禅师”才改“云寂寺”为“蕴空禅院”的。
蕴空禅院,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三十亩,佛堂香熏烟浓,至晚清衰败。现禅院仅存大殿三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六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宝塔相伴。传说普乾禅师是明崇祯皇帝的四太子,自清灭明后,全家惨遭劫难,唯他一人有缘幸存,于是他便潜身佛门,周游到此,修身待机。因其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这誓愿,故亡魂归天之后,其弟子们便按师父遗嘱,选定风水墓地将其棺材用铁索悬在精心构筑的大墓中,且四周不着其土,最后唯留墓门收顶密封,以此为葬。
心诚的弟子们为了师父之灵早归西天成佛,便每日按时入墓诵经。如此,天长日久,墓门则成为后世虔诚信徒或四方游客祭扫、观光“悬棺”之要口,无怪乎华州区群众久有“蕴空禅院看悬棺”之话语留传于世。蕴空弹院久负盛名,其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悬棺”,它使禅院具备了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数百年来,“大明寺”“大明村”“大明乡”等等总以“大明”命名。直至今天,每逢春夏之交,这里都是旅游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