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9 06:32
《大林莽》通过知青简和平形象则表达了一种具体而微的生态意识。简和平在大林莽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的渺小,大自然的伟大,他不想征服大自然,而是试图与大自然达成和解,体认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简和平和谢晴在生死边缘发现了大林莽的另一面:“太阳像个硕大的红果,在绵亘林际喷薄。朝敦灿然,山脉的弧线,林海的轮廓都被金光融蚀。大雷雨劫掠的痕迹已被热带雨林无穷的生机轻而易举地抹平。这庞大的生命部族领受了洗礼,更是一派欣荣。繁茂枝叶挂满隔夜雨珠,怡然地吸吮晨光,荫翳处泻下百鸟无忧无虑的歌瀑。生物圈中唯有这几个进化到最高阶段的动物无法与周围的气氛调和。”也正是对大林莽的这种深切体验,使他们想走出森林,阻止人们来肆意地开发,他们想挽救森林。因此,他们也以生命为代价质疑了那个时代肆行无忌的反生态意识和反生态行为。
“文革”期间某一天,海南岛五指山区的原始热带大森林里来了几位不速之客:谢晴、简和平、邱霆、冼四海、大陆仔。除了大陆仔之外,他们都是海南岛知识青年兵团的,这个小分队闯入大森林的任务是勘测森林里的地形及各种情况,以便将来响应上级的号召、砍伐大森林、种植橡胶林。谢晴是个姑娘,地地道道的“红五类”,父母都是工人,两个哥哥也是工人。她极好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很得领导的钟爱,也经常获得各种嘉奖,现在担任某连副指导员,威信很高,这次勘测任务完成以后,她将到新连队去当正指导员,可谓前途无量。简和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中学音乐教师,很有成绩,毕生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但是“文革”当中,音乐课程被取消,他自己也因“白专”罪名罹难,家中的唱片被砸一空,在一次受批斗后饮恨自杀。简和平自己也很喜欢音乐,从音乐当中理解美。他对盲目地砍伐大森林,垦荒种植橡胶的做法非常不满,对当时的各种怪现状也持反对态度,经常说些“反动”的话,所以被撤了苗圃班长的职。
孔捷生原籍广东南海,生于广州。1968年到广东农村插队落户。1970年转至海南岛长征农场当工人。1974年回广州。两年后到锁厂当工人。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创作多以知识青年生活为题材,引起社会的关注。处女作《姻缘》和《因为有了她》分别获1978年和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调作协广东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到中国作协文学奖讲习所进修。1982年发表的《普通女工》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南方的岸》描写了几个知青经过动乱岁月的不幸后,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大林莽》叙述海南生产建设兵团5名知青奉命进入莽莽林海勘察的历史悲剧。作品以沉重的感情,揭示了这些知青的虔诚、狂热以及精神上痛苦的裂变,给那个动乱年代留下了血的印记。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孔捷生是写知青生活的老手,他非常善于描写处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青年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这也是他大部分小说的主题所在,比如《大林莽》。
人物形象
故事中共出现了五个人物,分别是简和平、谢晴、邱霆、冼四海及大陆仔。简和平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酷爱音乐,爱一切美好的东西。然而,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这种对美的热爱简直是离经叛道。因此,故事一开始,就为简和平悲剧的性格埋下了巧妙的伏笔。可以预料到他对美的热爱及追求注定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及悲剧命运。那个疯狂的时代,是不论什么科学与否的,领袖的一句决策,所有人便一拥而上,却无人去深究其决定究竟科学与否,正确与否。惟有简和平清醒的意识到对大自然的破坏无疑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可他却无力阻止大林莽所将遭遇的厄运。
故事的另几个主人公也俱是各有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谢晴和邱霆.谢晴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即是坚毅、果断。她虽是女性,却堪称是一个标准的巾帼女杰。她身上具备着一个军人所应具备的多种优良素质。执行上级命令时的忠诚,发现所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果断、坚韧、顽强,及至最后所发出的保护大森林的铮铮誓言,使得她的形象一步步地升华,在读者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而邱霆,这位武装班的班长,邱霆是一个莽撞的英雄形象。他勇敢、顽强而忠诚,做一个英雄是他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所以,最终他选择了一个人独自征服大林莽的艰难道路。虽然,为此他付出了珍贵的生命,但那种悲壮的气概,却无疑令人叹服。
故事中有两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也各具特色。冼四海是一个莽汉,和邱霆是死对头,但他的正直、坚强却使人佩服。也正因为他的死,给故事的悲壮格调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大陆仔,堪称是那个疯狂时代所造就的畸形人,但在生与死的艰苦考验中,他的灵魂终于得以净化。
人物塑造
塑造人物这方面,孔捷生善于体现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年代的特征。
简和平无疑是作者最用心塑造、也是最理想的一个人物,他因为有过坎坷的经历、痛苦的回忆,所以对社会的认识要全面、清醒一些,这使得他虽然身处政治风暴之中,却离“台风眼”较远,这也就使得他能够保持理智,能独立思考。他的性格是丰富的,有血有肉的:既有冷漠、失落,也有抗争的一面,在小分队全体刚刚进入森林时,他显得麻木不仁,好像随便怎样都行,与此同时,他经常以一付怀旧者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然而当小分队遇到危难时,他又坚持自己的观点,使小分队最终能有人绝处逢生。
谢晴是个典型的“文革”时代女闯将的形象,但是如果仅仅写到这一步就停滞不前,这决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作者还写了她本质的善良和优秀的品质,这使得她在困境和厄运之中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死亡”面前,这个人物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与谢晴相反,邱霆是个执迷不悟者,他那种被扭曲的立功勋、当英雄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代表性,而他那可悲结局更是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摆在读者面前。除此以外,冼四海与大陆仔的身上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创伤,使得他们最后的死都极其悲壮,恰如那个时代。人物身上的这种丰富的时代特征,把人物本身映衬得更加真实、丰厚。
主题
《大林莽》的主题内涵非常丰富,乍看上去,像是一部否定“文革”的小说,再想想,它又提出了一个自然与人、生态的问题(这在当时,好像还为数不多);再细读一遍,还蕴含着灵与肉、生与死、情感与理智等等多重主题。这么多的主题,作者将它们揉在一起,浑然一体,不见丝毫生拉硬拽之处,关键在于作者采取的方式并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注入自己全部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探索、思考,在严峻的困境中,在“死亡”的考验面前,对人生、社会、自然等一系列千古无解的难题进行痛苦的思索和新的抉择。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思考,作者、读者、作品中的人物三者之间才能互相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亦愈加浓厚,艺术感染力也愈强。
结构
《大林莽》在结构方法上最显着的特色就是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的交替运用。写实这一方面,这篇小说有一个完整而惊险的故事情节,从准备到结束、从集体行动到分成两路;小说也精心地描写了许多生活的细节和大林莽的神秘可怖,象征这一面,这篇小说中的大林莽已不仅仅就是林莽本身了,可以明显看出来,作者笔下的大林莽就像捉摸不透的人生;也像那个倒错的时代;也像由你去想吧,只有一点是明确的——要成功就要奋斗,发挥一切潜在的能量去和大自然,和人生搏斗。《大林莽》写法上另一个显着的特点是时空上现实与过去交织在一起。回忆过去既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丰满的需要,同时,也给整个作品带来一片亮色,毕竟,简和平与谢晴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是多么值得人怀念啊。这片亮色与险恶、可怖的现实;邱霆对谢晴的单相思与简和平、谢晴间的感情等等作品在这些地方都显示出一种精心结构的平衡。
孔捷生的《大林莽》用沉重的文字叙述了孤立环境里人性的不同侧面。60年代末70年代初,五个年轻人,奉上级命令从原始森林的一头走到另一端。丛林以其特殊的狡猾为接近它们的人们设下种种埋伏和陷阱:毒蛇、蚊蝇、色彩斑瓓有毒的果实、沼泽地、迷宫般的岔道……五个人摸索了几天,突然发现自己还处于几天前出发时的位置,精疲力竭地摊在了地上,谁也不忍心去看别人此时失望和悲观的神情。
陷于困境人们之间的猜忌、不信任、自以为是最容易瓦解和摧垮人的力量。一个小伙子总埋怨别人,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唯一正确的困境都是因为别人不听自己劝告造成的。于是,他选择离开大家,悲壮行程的一幕幕之所以为人所知,是因为有一个女人走出了那坐绿色坟墓。四个人的身驱和灵魂被永远埋葬在原始丛林,幸存下来的女人每年都来到黎寨——森林的出口处种上四棵树,她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方向可能是正确的,道路却是错误的!”
十几前的小说之所以现在还给自己留着深刻印象,就是因为这一句话。
迷失,永远是困惑心灵挥之不去的难题。迷失不只限于跋涉于茫茫沙漠和戈壁滩的旅行家、汪洋上漂流的小帆船、拿着罗盘计算着古树年轮的探险者……还包括许许多多如你,如我在平凡世界中不断寻找和创造自己生活轨迹、在深不可测的生活海洋中潜行的人们,曾经或者可能发生的心灵、思维的迷失。挫折了,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对朋友的信任,怨天尤人的情绪占据整个胸腔;成功了,灯红酒绿的雾气遮掩了原本宽阔的视野,业已成就的天地一点点被侵蚀和蚕食,丧失了初始的自我后,迷失于欣欣然陶陶然之中。波浪不惊的日子被惯性驱动,平淡中冒出的一些偶然或意外激起的内心起伏和恍惚,不由自主地费尽心机,在无望中渴望,在沼泽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