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沙村

更新时间:2024-01-04 10:14

大梅沙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上坪村、成坑村。有求水岭,海拔548.9米。附近的上坪水库总库容221万立方米。该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因村落位于盐田墟镇东北海边,且又在梅沙尖山脚,村前有一片洁白晶莹的细沙滩,客家话中形容很细小的沙为“糜沙”,“糜”与“梅”同音,又因沙滩面积较大,故得名大梅沙村。

建制沿革

明清时期,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梅沙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公社;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梅沙街道;1990年,属罗湖区梅沙街道;1998年,属盐田区梅沙街道大梅沙社区。

2015年末,户籍人口548人,其中男性300人,女性248人;80岁以上9人,最年长者88岁(男);实际在村人口488人。非户籍外来人口46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255人、澳门同胞2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56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拿马、苏里南等国。

人口民族

袁姓为该村第一大姓,另有杨、莫、谢、麦、陈、石、钟、骆、叶、张、潘等姓。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历史文化

传统民居

在大梅沙村中间位置,成排分布着200余间传统客家民居,分7排,各排之间有巷道,每排房屋20多间。民居建于清末民初,总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要是大齐头和围屋两大类。大齐头为一房两厢,一进大门为正房,两边设厢房,可作卧室及厨房;没有天井,只开高而小的窗,主要靠屋顶上明瓦采光。现保存完好,有人居住。

现存杨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于2010年,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位于传统民居第二排位置,三开间一进。

历史遗址

盐田烟墩

盐田烟墩坐落于大梅沙社区骆马岭次峰中部,始建于明代,石结构,总占地面积265平方米。烟墩为覆斗形方台,由一座营房和五处烟墩组成,营房平面长、宽均为6米,后部有三层台基;五个烟墩东西呈一排分布在营房前方,附墩平面长宽均为1.4米。这是目前深圳市发现的近十座烟墩遗迹中形制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鹅公岁遗址位于大梅沙村东北部山岗鹅公发的南坡和西南坡上。在遗址采集到夹砂灰黑陶片、泥质灰陶片以及数件石锈,发掘分为四个区,面积1200平方米。地层堆积多数分为3一4层,地层清晰,第3和第4层的出土物代表该遗址的商时期文化遗存,第2层的出土物代表该遗址的战国前后时期文化遗存。

大梅沙遗址

大梅沙遗址位于大梅沙海边沙堤上,东南临大鹏湾,余皆环山,北面有一条山溪汇入海。1980年深圳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分为1区、2区。1区属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2区属(春秋时期)青铜时代遗存。1992年,深圳博物馆对1区进行了发掘。1区遗存碳14测定标本年代为距今6895±85年(经树轮较正)。1993年,深圳博物馆对2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2405平方米。发现10座春秋时期墓葬,出土了11件青铜器。地层堆积有两层,墓葬分布较分散,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墓道,无封土堆。填土是黑白灰混杂的五花沙土。墓坑长2.3一4.15米、宽0.8一1.71米。有的墓底近中间一侧有1个直径和深度约20厘米的小坑,内无遗物。10座墓共出土随葬品34件(其中2座墓无随葬品)。其中青铜器11件、陶器21件、石器7件。6座墓都随葬3件呈“品”字形的陶豆,有的与青铜器、陶纺轮或砺石等组合。有6座墓随葬青铜器,数量1一4件不等。M6号墓的随葬品最多,有4件青铜器、3件陶器和2件石器,而且4件青铜器的个体较大,可能墓主人的身份较为特殊。1983年5月,遗址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梅沙古遗址

大梅沙古遗址,位于盐田区大梅沙村北面,坐落在梅沙小学西侧的山前台地,属商周时期遗址。

因区别于1980年在海边沙堤发现的大梅沙遗址而称“大梅沙古遗址”。两遗址相距500米左右,大梅沙遗址在南,大梅沙古遗址在北,均为沙丘遗址。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60米,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2000年9月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

2001年春,为配合人工湖的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地层分四层,出土遗物为陶器和石器。陶片有泥质、夹砂两种,以夹砂陶为主,胎质粗糙酥脆。陶色有褐胎红陶、红衣陶、灰陶、黑皮灰陶及黑褐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其他有素面、划纹、叶脉纹、弦纹、回纹等。器形可见釜、盖,还有少量器物圈足、口沿、器底残片等。发现和发掘商时期墓葬18座,出土文物100余件,其中一件玉璧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璧形态相同,或可证明深圳地区当时虽不在商王朝管辖范围内,却已与北方有一定的人员或文化交流。

古驿道

据明万历《广东通志》载,大梅沙村有古驿道。原由上角经洲仔到上角湾,又经成坑、梅沙入下角湾,再到正角咀。古驿道与省道360线经过该村大梅沙路段的长度差别不大,已难寻遗迹。据村中老者讲述,从梅沙到马峦山、坪山、惠州有一条300年的古道,位于上坪水库附近。大梅沙的涌口(即现在的京基喜来登酒店位置)原是码头,香港过来的船只在那里靠岸。主要的上岸物资有煤油、肥皂、洋火(火柴)等日常用品,还有洋布、洋酒、药品。商人雇村民把这些货物挑往坪山、龙岗等地。而从坪山挑回来的,是用来盖房子的石灰。这条古道,不仅是梅沙居民和外界交流、通商的通道,还是一条红色通道。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从香港秘密转运枪支、药品、衣服等军需品以及送军事情报,都是经过这条古道。

地方习俗

舞麒麟

村民传承节日舞龙、舞狮、舞麒麟、祭祖的习俗。村民会制作麒麟木雕,一般采用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

求水岭

村中流传“求水岭”来历的传说。20世纪30年代,大梅沙一带发生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天气闷热。一天,一位名叫吕贵的村民,在海边看到一根檀香木头漂到岸边,他把木头拉回家晾干,然后拾到大梅沙村西面的山上点燃,结果,大梅沙村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村民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打趣地对吕贵说:“这雨来的真是金贵啊!”从此,每当大旱,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跑到此山祈祷。村民还集资买了一门山炮,放在山顶。还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求水岭上面的大树一棵都不能砍。此后,这山被称为“求水岭”。

广利洪圣大王

广利洪圣大王的传说。大梅沙原来有座洪圣庙。洪圣,专指南海洪圣大王。洪圣本名洪熙,是唐代的广利刺史,以廉洁忠贞闻名。他熟悉天文、地理、数学,曾设立气象台观察天气,为渔民商旅减低出海风险,后来因劳累过度早逝。皇帝得知洪熙的功绩,就追封洪熙为广利洪圣大王,在沿海为他兴建庙宇。此后,洪熙还被加封“昭顺”“威显”等封号。宋代时,洪熙被封为“南海洪圣广利王”。每年农历二月十三为洪圣爷诞,村民都会到庙里举办活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村民也会前往祭拜。与大梅沙隔海相望的香港平洲岛上,还保留着一座洪圣庙,为明初建造。

其它

当地有“盐田十三乡,抵不上大梅沙烂粉枪”的俗语。大梅沙西边菠萝山上建有炮台(考古专家认为应是明清时期大鹏所城防卫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烟墩,即盐田烟墩)。20世纪20年代,大梅沙、盐田一带山寇、土匪很多,村民们为防御山寇、土匪,保护自己的村落,在当时大梅沙村较有名望的族人带领下,集资在菠萝山(也称“求水岭”)上修建了1大5小共6座炮台。据村民口述,炮台上的炮确实打过,曾打到鸿安围,最远的打到盐田三村、四村。

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盐田十三乡,抵不上大梅沙烂粉枪”的说法。

20世纪20年代中期,大梅沙村爆发霍乱,疫情发展很快,很多村民上午才把被霍乱夺去生命的人埋葬,下午自己也身亡。由于灾情严重,政府将整个大梅沙村封锁,划为疫区,禁止人员出入。霍乱从村东北角开始,麦姓和林姓村民被霍乱夺去生命的最多,有些家庭甚至全家身亡。五六年后,1932年大梅沙村再次被霍乱困扰。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渔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地瓜、花生等。在改革开放之前,地处偏远的大梅沙片区非常落后,没有一间工厂,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店,道路仅一条沙石路,是偏僻、荒凉、闭塞的海滩渔村。1990年,该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立了深圳市大梅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旅游业、酒店业,通过物业出租、物业管理等,2015年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分红4万余元。来大梅沙游玩的游客众多,旅游业发达,很多村民在当地开酒楼,有些在附近打工,有些出租房屋、店铺,村民生活富裕起来。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资、集体经济分红等。村中有2棵古榕树。水产品资源丰富,除有蛇遛、兰圆参、金色小沙丁、金钱鱼、大眼鲷、带鱼、盲曹、三刺鲷、鲈鱼等40多种名贵鱼种,还有虾、蟹、贝类和藻类。

特色食品

节庆日,村民会自制茶果、炒米饼、年糕、粽子等特色食品。

交通运输

惠深沿海高速S30线、盐梅路经过该村。

社会事业

1967年通电话,1970年通电,1980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84年通自来水,1996年通互联网。村中有2所幼儿园。2015年,梅沙幼儿园在园幼儿260人,教职工47人;金宝幼儿园,在园幼儿76人,教职工24人。村内有篮球场、社区公园、社区健身公园、湖心岛、老人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社区图书馆(藏书1000余册)。

著名人物

该村主要人物:

杨汝稳(1889一1936),清代曾在东莞任标统(相当于现在的团长、上校):辛亥革命时期,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石生才(1913一1976),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任营长。

骆明(1930一1946),1943年参加东江纵队,1946年在坪山障顶作战中牺牲。

地方规划

2015年,大梅沙村被列入市级旧村改造计划。根据项目规划部署,大梅沙村被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域:民俗文化艺术体验区主要以打造客家渔村特色、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体验为主,植入传统手工艺作坊以及现代艺术工坊等烘托艺术氛围;文旅艺术配套区主要结合院落群组,融合新老建筑体现民俗文化特色,以文化艺术展览馆为中心打造艺术家聚落提供各类艺术展览、体验等活动场所;“特色精品酒店区”对老建筑进行翻新、强化传统风貌元素进而打造精品酒店;人才公寓区域主要整合现有空间改造为人才公寓为周边就业人群提供优质的居住配套服务。

截至2015年,旧改尚未完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